打撈寨

打撈寨。位於酉水河東岸,距秀山縣城55公里。打撈寨是大溪酉水風景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打撈寨
  • 地理位置:重慶市秀山縣大溪鄉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歷史,歷史發展,歷史地位,
相傳,一葛姓人氏於元末明初從江西遷徙至此,初以經營桐油為生。
因桐籽需用火炕。由於火炕桐籽的長工睏倦不堪,不幸失火將桐籽部分燒毀。
老闆不忍心捨棄,便將燒剩的桐籽繼續榨油,以次沖好,賣往常德。
誰知常德老闆用過此油後,覺得次油雖黑但亮,油質異常優秀,便隨賣油商千里尋覓於此,欲定下所有桐油。起初葛老闆以為是索賠,便支吾閃爍,待說明來意後。
大喜。暗慶因禍得福。從此打撈寨因而迅速發跡。
桐籽收購市場上至酉陽,下至湖南,東至宋農,西至海洋,方圓幾百公里。
至清乾隆年間,打撈寨發展至頂峰。建有油房20餘口,成為名副其實的秀油發源地。

歷史

歷史發展

打撈寨,宋時稱打妖家洞,明清時稱打妖寨,占地面積30餘畝。打撈寨始建於元代,初建為打妖家洞城寺;明代時修內城牆;清代雍正末改土歸流,商人萬鑒仕在此興建了一座龐大的地主莊園和油業商號,建築為外包石門框的盒子磚圍護牆,內為青瓦木結構穿逗建築,盛況時的打撈寨含天井小院20餘個。建築為條石基腳,盒子磚圍護牆,有苗王宮、九家堂屋。
共有48各石門。門框全用整條石人工打磨而成,柜上飛龍走風,精雕細刻,栩栩如生。且48個朝門門門相通,故又稱“四十八岩朝門”。進入“四十八道岩朝門”尋尋覓覓,猶走迷宮。
打撈寨扼酉水河上游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曾先後發生過三次土家族、苗族起義,是秀山土家族苗族人民征戰元兵、北上援遼、抗擊倭寇的活動中心。

歷史地位

打撈寨是古代商業貿易的中轉中心,著名的秀油生產和商貿基地。史書記載這裡曾經商賈雲集,熙來攘往,繁華一時。
古城多次遭受火災和拆遷,淹沒之前,存宋、元、明、清時部分打妖家洞城牆和清代建築的大部分石基,兩座石門框,民國初期秀油作坊和清道光明萬墓遺址。
古城於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是秀山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