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雞

戴春雞

戴春雞是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流傳於中國農村。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為討吉利便將彩色棉布和棉花縫製成的公雞飾品,釘在兒童的衣袖或帽子上,名為“春雞”,俗稱戴“春雞兒”。佩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春雞
  • 屬於: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
  • 流傳地:中國農村
  • 俗稱:春雞兒
寓意,製作,現狀,

寓意

手工縫製的“春雞兒”手工縫製的“春雞兒”
立春節在春節之前(或春節後),剛進臘月,家有孩子的農家婆媳,便從針線筐兒里翻撿出平日裁襖做褲剪剩下的花布頭兒,開始縫製春雞兒。在立春節給孩子戴春雞兒,是老輩子留下來的傳統。只要是老輩子留下來的,都會有根有脈。尤其是滲透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民俗,有著農業社會特有的內涵,它直接或含蓄地表達著人們的期盼和願望。為什麼在立春這天戴春雞兒,而不戴其他小動物。據老輩人說,“雞”和“吉”同音,取個吉利的意思。再者,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在立春這天開始戴,也象徵孩子從小開始便吉星高照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過去農村貧窮,一到春天,就出現糧荒,斷炊的、出門討飯的並不鮮見,農人窮怕了,讓孩子在立春這天戴上春雞兒,期盼將來能過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從此不再遭受雞(飢)荒之苦。
戴春雞的時間一般從立春之日起延續好多天。在山東一些地區,春雞要在元宵節或者正月十六趕廟會時扔掉。由於民間藝術中,祛除蜈蚣、蠍子、蟾蜍、蛇、馬蜂或者蚰蜒等“五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題材,而雞又能降服這五毒,因此春雞便成了兒童的護身符,寄託著兒童不受任何毒蟲傷害的良好願望。這一點也與氣候、土壤、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因為正是立春之後,氣候轉暖,各種毒蟲出現,所以讓兒童戴春雞以祈避毒蟲。至於扔春雞象徵扔掉疾病,猶如某些地區放風箏剪斷線放掉晦氣的習俗;人們相信,斷線的風箏可以把病災帶走,其寓意是一樣的。
手工縫製的“春雞兒”手工縫製的“春雞兒”

製作

春雞兒做起來很簡單,先把花布料按所需的雞樣子剪好,用花兒線縫合時留下一個口兒,把爛布頭或棉花或小米或小豆當作填充物塞進去,然後將口兒縫上。春雞兒的雛形便有了。接下來,要用黑線給春雞兒縫出眼睛,再用一小撮兒五色彩線縫在春雞兒的屁股上,算作尾巴,一隻俊俏的春雞兒便栩栩如生,但手兒巧的媳婦還不滿足,還要用一丁點兒紅布縫成一個小巧的紅辣椒,紅辣椒的頂端還要縫上一小塊剪成齒狀的綠布。最後用線把這個可愛的小紅辣椒吊在春雞兒的嘴巴下,晃晃悠悠的,煞是可愛。這一切完畢後,要在“打春”的頭天晚上,縫在孩子的棉襖袖子挨肩膀兒的位置上。一般男孩兒的春雞兒縫在左邊的袖子上,女孩兒的春雞兒要縫在右邊的袖子上,使之符合“男左女右”的老傳統。有縫製兩隻春雞兒的也就不論孩子的性別了,一個袖子上縫一隻,看起來更花哨一些,會把孩子襯托得更加俊俏可愛。
老輩人展示手工縫製的“春雞兒”老輩人展示手工縫製的“春雞兒”

現狀

如今,兒童戴春雞的習俗已經不多見了,只是在那些受現代文化影響小的偏遠(有時是貧困)的鄉村還多多少少地存在著。現代工業文明或農業生產壓力,占用了年輕母親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她們難得從母親那一輩繼承下來做春公雞之類的手工藝技巧。孩子們新年的新衣新帽也不再像他們的爸爸媽媽那一代人那樣是人工縫製的,而是機械化大工廠里生產出來的。這種極少個性的童裝似乎與媽媽手工縫製的春公雞不相配,因而這種不倫不類的飾物也很少見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的世界再也不像他們的爺爺奶奶小時候那么單一了。他們接觸了越多的電視節目,有了越來越豐富多彩的大小玩具,他們極少知道農曆的節氣,也很少有人告訴他們立春和春雞跟他們的生活有什麼聯繫。不過,在小時候戴過春雞的人的腦子裡,虎頭帽上戴著春雞跑到左鄰右舍到處玩耍的情景是永不褪色的記憶。
頭戴“春雞兒”的孩子頭戴“春雞兒”的孩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