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中日關係

戰後中日關係

戰後中日關係,作者劉建平,法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教授。

基本介紹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編輯推薦

在中國輿論熱烈擁抱“全球化”的21世紀初,中日關係因為“靖國神社問題”墜入“冰川期”,尤其兩國的民意調查、網路言論、街頭行動更突顯“相互嫌惡”的特徵。既然“人民友好”失去了統計學支持,那么據其立論的戰後中日關係史之“人民”所指是誰?“友好”的邏輯何在?我們不得不從這種基本概念的“考古學”著手,以實證的歷史學和結構分析的國際政治學重建中日關係的知識體系;而由此更發現,1950年代以來的中日關係其實一直呈“周期性惡化”的發展特徵。“周期性惡化”特徵提示了“人民友好”表象下的戰後中日關係有著不良的歷史連續性結構;只有把握它,才能克服政治話語失效和歷史敘事斷裂的危機,才能在基於可靠知識的合理邏輯上嘗試“新思維”。

內容簡介

本書由於美國主導的舊金山和會把中國排除在戰勝國對日交涉之外,中日“戰爭狀態”持續20餘年,到1972年才實現“邦交正常化”;並且仍然不幸的是,具有了邦交形式的中日關係反覆受到“歷史問題”的控制而呈現國家外交對抗和民眾情緒對立的僵局。政治“議和”之後歷史“和解”的“爛尾化”綜合症,考驗著政治家的外交能力;而把“不正常”中日關係對象化的知識闡釋和思想把握,則是學術所必須面對的挑戰。

作者簡介

劉建平,法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教授。1994年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碩士課程畢業後赴日本國立宇都宮大學留學:2003~2007年攻讀北京大學與早稻田大學聯合培養國際政治學專業博士課程,在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留學兩年。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中日關係與中國政治、外交,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國際政治研究》、《開放時代》等多種學術刊物發表專題論文50餘篇,有論著《新中國的原點》和譯著《日本新保守主義》、《日本人的戰爭觀》出版。

目錄

第一章 導言:歷史再探討的意義和理論新思維的可能性
第二章 東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新中國對日外交的原型
第三章 冷戰國際政治體制下“人民外交”的展開及其挫折
第四章 政治經濟“分離”與“不可分”的原則較量
第五章 邦交正常化:“法律解決”與“政治解決”的攻防
第六章 結論:中日關係的歷史連續性結構和周期性惡化的原理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