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漆器

戰國漆器

戰國是中國漆器工藝的第一個繁榮期。戰國時期由於激烈的社會變革引發的倫理意識和審美觀念的變化,使得該時期的漆器工藝得以迅速發展。漆的色調以紅、黑兩色為主,其特點是“朱畫其內,墨染其外”。器內塗朱紅,明快熱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紅黑對比,襯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麗,呈現強烈的裝飾效果,器物具有穩健端莊之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漆器
  • 特點:朱畫其內,墨染其外
  • 技術繼承:商周時期的技術
  • 優點:輕便、無異味、耐腐蝕、保暖隔熱
  • 特性:器物具有穩健端莊之美
特點,考古發現,春秋戰國,背景資料,

特點

戰國時代漆器工藝繼承了商周時期的技術,生產規模日趨擴大,成為歷史上重要成長時期,漆器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漆器的製作已社會化,漆器的使用得到社會的認可,其輕便、無異味、耐腐蝕、保暖隔熱的特性已被人們普遍認知。漆器製品廣泛套用於各個階層。從墓葬出土的文物來看,顯示統治者地位的陪葬品中,漆器逐漸增多,而青銅器逐漸減少,這說明當時漆器工藝已相當成熟。
戰國漆器
戰國時期,漆器製造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和冶鐵業技術的提高,使漆器製作在制胎和加工方面的水平大大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大量的漆器以商品的形式進入了市場。戰國時期已經有了專門培植漆樹的園圃,漆工的管理也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和組織,內部分工細緻。
戰國時期的漆器,最常見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如奩、盒、匣、匜、鑒、枕、床、案、幾、俎、箱、屏風、天秤等。其次是兵器和樂器,如編鐘架、鐘錘、編磬架、大鼓小鼓、虎座雙鳥鼓、瑟、琴、笙、竽、排簫、笛、甲、弓、弩、矛柲、戈柲、箭、箭箙、劍鞘、盾等。有些漆器是模仿銅器和陶器製作的,也有模仿動物造型的。花紋精細流暢,綺麗無比。花紋圖案除菱形紋、方塊紋、三角紋幾何紋之外,更多的是用點紋、目紋、渦雲紋、圈點紋、夔紋龍鳳紋。裝飾圖案的構成法則嫻熟,大量使用連續紋樣,手法多樣,多為黑地朱漆彩繪;戰國漆器多與銅器結合,而商代鑲嵌綠松石、蚌片的手法基本不見;楚國漆器的裝飾大量運用了漆畫,並出現了金銀描繪技法和針刻等工藝。這個時期裝飾紋樣用色較多,主要有紅、黑、黃、藍、翠綠、褐、金、銀、銀灰等九種顏色,但以紅、黑色最多,金銀色最少。漆器的底色與裝飾紋樣的用色搭配和諧、講究對比色的套用。絕大多數漆器都以黑色為地,以紅色描繪花紋。
戰國漆器以木胎為主,並有陶胎、銅胎、皮胎、夾紵胎、竹胎、骨角胎,其中以厚重的木胎為多,中期出現了夾紵胎和薄木胎的雛形,晚期加嵌金屬的漆器增多,即扣器出現,成為了戰國漆器中的珍品。皮胎漆器主要有漆盾和漆甲,竹胎漆器主要有漆卮。在製作工藝方面,因質料與器形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製作方法。銅、陶、骨、角等胎骨的漆器,是在器物上髹漆,有的再漆繪花紋。木胎漆器的製作過程,往往是三種方法並存的,戰國中期的漆器與金工相結合,即多在木胎製成後安上銅環、銅蹄足、銅鋪首銜環等青銅構件,然後髹上漆,再描繪各種花紋圖案。戰國晚期,又出現了銅扣器的新工藝,即在樽、卮等漆器外,用青銅製作的箍加固。木胎制漆主要有斫制、挖制、卷制和雕刻四種,有的一件器物同時使用幾種方法。有的漆器上還發現了一些刀刻、烙印的文字,是工業作坊、漆工藝或者漆工匠姓名的標誌,是戰國漆器製造業發達的標誌。
楚國漆器是戰國這一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楚國漆器高度發達的原因,除了戰國時期大的社會因素影響外,還有一些楚國自身的原因。首先,楚國處於長江漢水流域,生長著大片漆樹,有豐富竹木資源;其次,楚國漆器工藝的發展與楚國疆域的開拓、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楚人不僅接受了北方中原漆器裝飾技術的影響,還與秦、巴、蜀等國廣泛接觸,使漆工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繼承了當地早期漆器的優秀成果;再次,細緻的分工和程式較高的標準化生產,也是楚國漆器在戰國時期獨占鰲頭的重要原因。楚國漆器有制胎、塗漆、描繪、打磨等不同分工,並注意與金工的結合,注意規格和形體的相近。楚國漆器成為繁榮的戰國漆器的代表,除了不僅對當時中原地區和巴蜀地區的漆器生產工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對後來秦漢漆器有啟迪作用。

考古發現

戰國漆器中,以楚國漆器最為重要,其發現地點最多,出土的品種最豐富,數量最大。楚國漆器的發現地點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省,其中以湖北出土漆器的地點為最多。湖北境內以江陵為中心,有天星觀、馬山、雨台山、望山、拍馬山、藤店、沙冢、張家山、李家台、葛城寺、雲夢珍珠坡等地;湖南境內有長沙左家公山、楊家灣、五里碑、子彈庫、仰天湖、掃把塘等地;其他地點有河南信陽長台關、安徽壽縣趙家老孤堆等地。在所有的楚國漆器中,尤以江陵、長沙、信陽、隨州的發現最為著名,也最能反映楚國漆器的風格。
1.楚國湖北地區漆器的考古發現:
1)1958年到1978年於鄂城一共發掘了戰國時期的楚國墓葬三十座,漆器大多為木胎,器內多為紅色,器外為黑色,少數內外均用黑色,部分器物在黑地上用紅色、褐色繪幾何紋雲氣紋、點紋等圖案,器形有耳杯、杯、尊、豆等;
2)20世界60年代於江陵縣沙冢、望山墓地出土了大量漆器,多為實用器,也有明器,其中以在望山墓地出土的一件 彩繪木雕小座屏風最有代表性,用透雕和浮雕的相結合的方法雕刻除了多種動物形象,座屏以黑漆為地,漆繪朱紅、灰綠、金銀等多種色彩;
3)1974年於李家台發現了二十多件漆器,其中以彩繪漆木盾為最有特色的楚國漆器;
4)1975年至1976年在江陵縣雨台山出土近千件漆器,其中彩繪鴛鴦形漆豆和彩繪蟠螭紋漆卮最具有代表性,是楚國漆器的代表作;
5)1978年於天星觀出土了一百多件漆器,其中以漆座屏最有代表性,木胎,通體髹黑,並用紅、金、黃三色彩繪;
6)1978年對曾侯乙墓的發掘是楚國漆器的又一重要發現,發現有五千多件漆器,胎骨基本上是用一整塊木板斫制或剜鑿而成,紋飾主要有浮雕或透雕及彩繪,多是黑地朱漆或黑地金漆,其中以二十八宿衣箱和鴛鴦形盒最具有代表性;
7)1982年於江陵馬山出土了較有代表性的漆盤,夾紵胎,器內外均為黑地,用暗紅和朱紅彩繪;
8)1986年發掘包山楚墓,出土的漆器多為木胎,少數為夾紵胎,製作方法有斫制、镟制和雕刻,器物間的結合方式有榫卯法、粘接法、鉸接法、鑲嵌法,大部分漆器為黑地,用深紅、橘紅、土黃、青、金等色彩繪,器形有豆、斗、案、摺疊床等,裝飾紋飾有動物、幾何、植物、自然景物四種;出土漆器中以虎座鳥架鼓彩繪漆棺彩繪漆奩鳳鳥形雙連漆杯最有代表性。
2.楚國湖南地區漆器的考古發現:
楚國湖南地區漆器比較重要的考古發現有以下幾個:
1)1951年在長沙陳家大山、五家嶺、識字嶺、五里碑、徐家灣等地發現戰國墓葬七十多座,其中出土了兩件漆盾,顏色鮮艷,製作精美,推測為古代武舞的道具或者是一種儀仗;
2)1953年至1954年在左家公山、楊家灣、仰天湖發現了三座大型木槨墓,出土了朱地黑漆耳杯、黑地朱繪木漆盒等漆器;
3)1971年於長沙瀏城橋清理了一座大楚墓,出土漆幾、漆劍櫝、鎮墓獸、漆繪木鹿等六件漆器;
4)1958年於常德德山的戰國墓中發現了漆耳杯漆奩,均已殘破。
3.楚國河南地區漆器的考古發現:
河南地區發現漆器比較豐富的楚墓,主要位於河南南部的信陽一帶,另外,在河南淅川、鹿邑等地也有楚國漆器的出土,其主要發現如下:
1)1956年在河南信陽小劉莊後的土崗上發現了信陽1號墓,出土漆器一百五十件,器形有俎、杯、杯豆、圓盤豆、高足方盤、勺、匜、幾、案等,均為木雕,大部分髹黑漆,並施加各種彩繪圖案;
2)1958年發現的信陽2號墓,出土漆器一百二十件,器形有俎、杯、杯豆、圓盤豆、方壺、勺、幾、案等,以出土的彩繪花瓣形盒蓋、彩繪漆器殘片和鼓座最有特色。
2.楚國以外的地區也有許多漆器發現,主要的考古發現如下:
1)四川成都羊子山墓。在對其最大的戰國墓172號墓發掘中發現了兩件大的圓漆盒,都附有銅扣、銅圈和精美的銀錯花紋;漆奩均為木胎刷灰後塗漆加朱繪;方扣漆器一件為木胎上刷灰再塗漆,一件為木胎直接塗漆;圓扣漆器均為木胎上直接塗漆,有圓環形銅扣;大方扣漆器為木胎上貼編織物再塗漆而成;
2)四川滎經墓葬。墓葬中有戰國墓六座,出土漆器均為厚木胎,刮制,髹黑漆或紅漆,沒有彩繪飾物,個別漆器無髹漆,漆器上發現有八個刻畫符號,應為髹漆以前用利器刻劃在胎上;
3)四川成都墓地。出土大量漆器,色彩亮麗、彩飾斑斕、種類繁多,均為木胎漆器,黑地紅漆彩繪,有的還有刻劃符號,這次出土的大量漆器,將成都作為我國古代漆器生產中心的歷史向前推移了三四百年。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中國漆器發展的重要階段,迄今為止在中國許多地區均發現了此時漆器或其遺蹟,數量品種之多、工藝之巧、文飾之精美遠勝前代,對後世漆藝的影響巨大。其中楚國漆器尤為突出,不僅在數量上占了已出土此時期漆器的絕大多數,而且其裝飾於表面的紋飾,豐富多彩,與同時期的青銅器相比,呈現出更強烈的時代特徵。
春秋戰國漆器和青銅器的紋飾主要類型基本相同,包括:動物紋植物紋、自然景象紋、幾何紋、社會生活紋五大類。但對這五大類紋飾,在青銅器與漆器兩者所占的比例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漆器中動物紋所占比例較青銅器大,而植物紋所占比例較青銅器小;漆器中鳳紋雲紋所占比例較青銅器大,而龍紋所占比例較青銅器小。再對兩者紋飾的構成結構進行比較,又可以發現:漆器紋飾較青銅器紋飾更為複雜多變,雖然兩者的都具有獨立、適合、連續紋樣三種構成方式,但在漆器上表現出來的就更富於變化,如邊緣連續紋樣中漆器有連圓式、連環式、波折式和散點式等。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期間,兩者出現了分化。

背景資料

這種分化首先是由於漆器與青銅器相比,更廣泛套用於日常生活造成的。許多學者認為,漆器在此時期更多地用為日常用品,出現了大眾(新興地主階層)化的趨向。據《史記》記載,莊周嘗為蒙漆園吏,可知當時漆樹種植已有相當規模,以至於栽培和管理需要有專人負責。由此,亦可知當時漆器需求量之大,其製造業之繁盛。儘管同時期也出現了單件日用銅器,但從材料和工藝製作的角度看,其普及性遠不如漆器。而且,當時青銅禮器仍然是禮制和社會等級的象徵物。所謂“禮崩樂壞”,主要指各諸侯國的越禮,表現在青銅禮器的使用上,是超越周禮所規定的數量規模,而不是說青銅禮器所體現的價值觀念並不存在。那么,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禮器上的紋飾仍然是合規範的,因此那些日用銅器才幾乎無紋飾。而此時期漆器則由於廣泛用於日常生活,較少地受到規矩的約束,紋飾不僅得到更多使用,並且其樣式也出現了更豐富的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