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夯

戚夯烈士,1893年生於山東省武城縣戚莊村。原名戚伯黎,參加革命後改名為戚夯。在革命隊伍中,歷任武城縣抗日縣政府代縣長、中共冀南第六軍分區抗日獨立營長、冀南第六專員公署組織部長、邯館鐵路局籌建處財務處處長。1948年4月在國民黨特務操縱策劃的“白陽古教”武裝暴亂中壯烈犧牲,享年57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戚夯
  • 出生日期:1893年10月
  • 逝世日期:1948年4月
  • 原名:戚伯黎
個人信息,生平,

個人信息

戚夯(1893年10月--1948年4月) 原名戚伯黎,字牖民,武城縣楊莊鄉戚莊村人。9歲入鄉塾讀書,後考入武城高等學堂(高小)和臨清中學。中學畢業後,考入山東政法大學,由於家庭困難,讀了一年後被迫輟學。

生平

1918年,武城縣成立“地方自治籌備會”,任自治會主任。1924年,國民黨武城縣縣政府成立“財政保管處”,任科長。1924年春,有一些土匪襲擊戚莊,大肆燒殺搶掠,民眾30餘人喪生,他回村調查後,上報縣公署,並投書報社,上級撥下救濟款,並在村北立碑悼念死者。1930年,財政處改建財政局,任局長。1935年,調任平原縣財政科長,同年又調濟寧任財政科長。在前任交接賬目時,賬目不清,且有多處塗改,顯然有貪污行為,前任見事已敗露,托人向他疏通,遭拒絕後惱羞成怒。此人與省民政廳長李樹春關係較好,遂向省政府韓復榘誣告,他被撤職逮捕,押送濟南軍法處,關押在歷城看守所。意外的打擊,使他對國民黨黑暗統治有了認識,不推翻黑暗統治,勞苦大眾永無翻身之日。出獄後回到老家,深居簡出,專心讀書寫作,寫了《獄中雜記》,閱讀了許多進步書籍。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縣長棄城南逃。1938年,范築先將軍派徐占奎重組政府,他任行政科長。1939年初,日寇占領武城,臨時政府夭折,回到戚莊老家。偽政權請他出山,他聲稱有病拒絕。兒子戚烽,原在德州讀書,事變後返鄉,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鼓勵兒子投筆從戎,效命國難,戚烽趁機向父親講述革命道理,分析形勢,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父子共同走上了革命道路。1939年秋,以戚夯的名義,組建了武城第一支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戚莊游擊隊。由於當時環境惡劣,一家人遷往河西抗日根據地。1939年11月,游擊隊發展為獨立營,任營長兼二區區長。1940年,經王新劉遠光同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他的女兒、兒媳及不滿一周歲的外孫女被敵人捕去押入偽警所,迫使他父子脫離革命,他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答。在我黨多方營救下,1941年夏,親屬終於獲釋。在他的影響下,全家10餘名親屬先後參加了革命工作。
1940年5月,武城縣抗日政府成立,任民政科長。1941年8月,任代縣長兼民政科長。由於敵人對解放區“掃蕩”,環境更加惡化,他克服種種困難和民眾同甘共苦。1942年12月下旬,兒子戚峰在戰鬥中犧牲,他以高度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將國難家仇集中在敵人身上,鼓舞了人民民眾的鬥志。1943年夏,調往太行邊區參加整風學習。同年冬,學習結束,調任冀南行署六專署文教科長。1945年6月,任武城抗日民主政府副縣長。 1948年初的地委整黨工作,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始終精神樂觀,對黨毫無怨言。他奉調邯館(邯鄲、館陶)鐵路局,任會計科長,到職後緊張籌建鐵路建設。
1948年4月27日夜,國民黨反動派糾集暴徒兩千餘人,將肥鄉縣政府、公安局和邯館鐵路辦事處分別包圍襲擊。辦事處全體幹部奮勇抗擊,打退了敵人幾次進攻,敵人登房縱火。在撤退中,他腰部中彈,傷勢嚴重,流血過多,加上年老體弱,壯烈犧牲,時年57歲。
同年10月,他的遺體運回武城,武城縣黨政軍民對他隆重公葬,幹部民眾沉痛哀悼,修墓立碑,稱頌他的功績,紀念他的崇高革命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