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市區,是濮陽市境內乃至附近各地市保留的年代最久、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代聚落城池。

戚城城垣周長1520米,殘髙最高處8.3米,最厚處16.5米,城內面積14.4萬平方米,城垣平面基本上呈方形,但東西稍寬,唯城西南略向外突出。城東80米處會盟台基址,殘長20米,寬16米,髙4.6米。現存城址內經考古鑽探發現有城門、宮殿基址、道路、夯土台、水井等遺蹟。出土有龍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殘片,商代灰陶細繩紋鬲、大口尊等陶器殘片,以及周代、漢代等不同時期的遺物。在1995年的考古試掘中出土馬鈴和車馬器殘件。

1996年國務院公布查海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戚城遺址
  • 地理位置:濮陽市區
  • 時代:春秋時期衛國
  • 面積:14.4萬平方米
  • 最厚處:16.5米
  • 所在地區:河南省濮陽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30
  • 級別批次: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遺址文化,遺址保護,遺址景點建設,旅遊信息,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1963年3月間,濮陽縣文化館的同志,在城址內發現了許多古代陶片和繩紋小磚砌成的古井。
1963年4月,當時的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戚城遺址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調查,進行了初步的鑽探和攝影、繪畫等工作。初步調查的結果是:根據對東城牆和南城牆缺口處所見的城牆剖面情況來看,城牆明顯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包含有漢代遺物,下部包含有周代遺物。
1965年11月中旬,北京大學歷史系李仰松先生亦曾來此進行考古調查和試掘。
1986年11月,當時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戚城遺址東城牆進行解剖,對城內東北部文化層進行了試掘。1992年,濮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戚城城門及城內布局進行了初步勘探,在城內發現有道路、夯土基址等遺蹟;1995年,濮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對戚城遺址進行了局部試掘。
2006年歲末,濮陽戚城文物景區管理處開展冬季植樹造林活動時,在城內西南部發現有龍山灰坑打破夯土牆的現象,這引發了考古學家的猜想,已發現的戚城晚期城址之下可能疊壓有一座早期城址。

遺址特點

戚城城牆是豫北地區保留年代最久、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代聚落遺址。城牆為夯築而成,在地面0.5米起基夯打並向上逐層行夯,從東牆和南牆斷崖處可以看出,城牆分先後兩次築成。下部夯層包含仰韶、龍山和商周文化遺物;上部夯層包含龍山、商周和漢文化遺存。裴李崗文化層,分布在城址內的東北部,出土物有缸、缽、壺和磨盤石足等。仰韶文化遺物,分布在城垣東部與東牆下的灰層中,採集到的有夾砂紅陶罐、泥質紅陶缽、小口尖底瓶等殘片。龍山文化,多分布在城垣東部。灰層中包含物相當於豐富。採集到的完整或可復原的陶器有泥質灰陶碗一件、泥質灰陶方格紋罐二件。另有大量的鼎、盆、碗、豆等碎片。紋飾以方格紋、繩紋為主,其次有磨光、素麵或藍紋。灰層中含有大量燒土(有的是草拌泥),並採集到石斧,蚌鐮、貝等遺物。
戚城遺址

文物遺存

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
商代文化遺存儀散見子地面上和城牆夯王中,未見灰層,遺物效量也較少,來集灰陶細繩紋鬲、大口尊、盆等殘片。周代文化遺存數量最多。從溝沿或土崗斷面暴露的文化層可以看到純陶片層,以灰陶或夾砂紅陶鬲最多,另有瓮、罐、盆、甑、豆等,還採集到銅鏃三枚,呈三棱形,鐵桿銹殘。1995年春,發掘出土馬鈴和車馬器殘件。傳世有“孫林父簋”(現藏於旅順博物館)。漢代文化遺存,以城垣內西、北、中部分布最多。有較多的大型陶器碎片,如瓮、缸。此外也有盆、豆等碎片。除陶器外,採集石磨一件,鐵犁二件,鐵鑊一件(有方銎)、銅斧一件(稍殘)、三棱形銅鏃四枚、兩翼形銅鏃二枚。
地面與灰層中還有不少時代特徵不顯著的燒土塊、陶窯殘壁、獸骨、蚌殼、礪石等遺物。城垣以東80米處有一邊長25米、高5米的方土丘,系夯築而成,其夯層、土色,包含物與城牆下部分情況相同,初步斷定與早期城牆屬於同一時代。

遺址文化

公元前629年,衛成公自楚丘遷都帝丘後,該城因位於古黃河的東岸,東有齊、魯,西有秦、晉,南有曹、宋、鄭、陳、吳、楚等,不僅是衛都帝丘北面的重要屏障,而且是諸侯爭霸的戰略要地。《荀子儒效》記載:“武王之誅紂也……朝食於戚……”說明商末周初時,“戚”已聞名遐邇了。春秋時期是戚城的黃金時代,文獻和考古資料都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時期戚城經濟文化的輝煌。《春秋經傳》中共四十次提到戚。而記載最多的是各國諸侯在戚頻頻會盟,使它成為會盟勝地。據《左傳》記載,從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這九十五年間,各國諸侯在衛地會盟十四次,在戚城會盟就有七次之多。
位於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濮陽市。當地也稱孔悝城,最初是衛國的第十代國君武公之孫孫耳的采邑。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將孔悝遺址公布為河南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總書記曾在此視察,稱其為春秋時期的“聯合國”。

遺址保護

戚城遺址是春秋時期殘存城址,是豫東北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城址。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現狀
戚城遺址現僅存東、西、北三面古城牆,全長1520米,南面後來復原,東西北三面各有一缺口,為城門。城內遺蹟面積14.4平方米。經考古發掘,地下依次疊壓著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化,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漢等文化層.1991年2月5日,江澤民總書記曾親臨視察,並指出,戚城地方很有意義,應保護好,搞個小型陳列,把道路整治一下,供人參觀。為落實江總書記指示,濮陽市委、市政府開發建成了戚坊物景區,目前,景區占地總面積760畝,包括戚城遺址、會盟台遺子路墓祠、蒯聵台遺址等文物古蹟。採用建設仿漢風格的闕門古風格的顓頊玄宮、仿漢風格的歷史陳列館、盛唐風格的龍宮等建築群。加之園林小品、山石湖水、園林草地,形成獨具特色的集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觀賞區。
有效保護
戚城城內經過普探,地下遺址豐富,它與四周牆體及會盟台基址都是國家重要的文化遺產,現採取用植被覆蓋的辦法進行保護,並已供民眾在綠地上遊憩。待以後經濟繁榮了,再通過科學發堀,在確保文物遺產安全前提下,展示其風貌和價值。
合理利用
省委、省政府將戚城遺址列為全省“八五”期間重點開發的十大文物旅遊景點之一。經過市委、市政府的認真研究和安排布置,以及省里知名專家學者的廣泛論證,戚城遺址的“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方案,在七易其稿並依法報送省文物局審查批覆後開始實施。在城外大面積的空地上〔因地下無文物埋藏或較少有文物),則設計建設了反映濮陽古代輝煌歷史的設施,用壁畫、塑像、文物陳列和採用現代聲光電技術布置的場景,來形象地展現古代濮陽的著名人物、重要事件和故事傳說,構築出濮陽歷史文化大觀。已建成的有展現人文初祖顓頊功德的玄宮,紀念夏代初年啟在濮陽陶鑄九鼎的鑄鼎軒、紀念“中華第一龍”出土而建的龍宮,收集全國關於龍的文物布置大型龍文物展覽。還有戰國秦漢風格的東闕門和唐代風格的北大門,加上子路墓祠建築面積已達17302平方米,
最佳化環境
整修廣場、道路,開挖了玄湖、龍湖,點綴了各種小品,搞了綠化、美化,最佳化了環境。在各個設施中布置了“中華第一龍暨出土文物展”、繪製了《衛國春秋》壁畫(30幅)、《孔子在衛十年》壁畫(26幅)、《子路生平》壁畫(10幅)及《顓頊功德》壁畫等,彩塑了古代濮陽及衛國名人25尊,製做了《孔林父聽樂》的場景。加以每年舉辦各種臨時性展覽,已成為一處道地的戚城遺址博物院。從1993年元旦實行“邊建設、邊開放”以來,到1996年底,先後接待遊人100餘萬人次,外賓近4000人次。1995年底,被河南省文物局命名為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初評為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

遺址景點建設

在城外大面積的空地上〔因地下無文物埋藏或較少有文物),則設計建設了反映濮陽古代輝煌歷史的設施,用壁畫、塑像、文物陳列和採用現代聲光電技術布置的場景,來形象地展現古代濮陽的著名人物、重要事件和故事傳說,構築出濮陽歷史文化大觀。已建成的有展現人文初祖顓頊功德的玄宮,紀念夏代初年啟在濮陽陶鑄九鼎的鑄鼎軒、紀念“中華第一龍”出土而建的龍宮,收集全國關於龍的文物布置大型龍文物展覽。還有戰國秦漢風格的東闕門和唐代風格的北大門,加上子路墓祠建築面積已達17302平方米,還整修廣場、道路,開挖了玄湖、龍湖,點綴了各種小品,搞了綠化、美化,最佳化了環境。在各個設施中布置了“中華第一龍暨出土文物展”、繪製了《衛國春秋》壁畫(30幅)、《孔子在衛十年》壁畫(26幅)、《子路生平》壁畫(10幅)及《顓頊功德》壁畫等,彩塑了古代濮陽及衛國名人25尊,製做了《孔林父聽樂》的場景。加以每年舉辦各種臨時性展覽,已成為一處道地的戚城遺址博物院。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開州南路61北70米。

地圖信息

地址: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開州南路61北7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