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語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我即語文》是2007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日亮。

基本介紹

  • 書名:我即語文
  • 作者:陳日亮
  • ISBN:9787533446512
  • 類別:圖書
  • 頁數:459
  • 定價:39.0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04-01
  • 開本:16
  • 語言:中文
圖書目錄,圖書摘錄,

圖書目錄

“以心契心”的交流,彌足珍貴的“個案”/錢理群
——陳日亮《我即語文》序
需要多做他這樣的草根工作/孫紹振
——序陳日亮《我即語文》
散論
語文教臆(上)
——次關於教學思想的訪談
語文教臆(下)
——一次關於語文課改的訪談
得法養習 歷練通文
歷練自學:高效能之本
1978:語文教學三題
閱讀教學必須重視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
不要動搖語文的工具性
呼喚嚴謹求實的語文學風
絕不是馴順的教育聽差
——陳君實基礎教育觀淺思三則
雜談
剛剛邁開的步子
知困小札
答《語文學習》雜誌
你說怎么考
退一步與走下去
——語文教研隨筆三則
筆墨通靈才生花
——讀王立根《作文智慧》
寄章熊
半月鴻
——與王立根筆談“讀”和“寫”
語文之門
語文之路
語文之邊
多讀原創和經典
晨興零札
——答中學生讀者問18則
學會與文本對話
“馬”的聯想閱讀
為每一個日子拍照,多好
有思想,還要有細節
——點評楊沁《媽媽,我想送您康乃馨》從當中寫起
我即語文
論說,其實不難
——評《堅持很容易》
在國旗下講什麼話
——寄語某同學
十如何
——語文教學具體操作抽象談
瑣記
我的語文流年
親聆葉聖陶
認識汪曾祺
中學生活瑣憶
“下水”十則
我有一本“書”叫《魯挹》
“酒盈杯,書滿架,名利不將心掛”
——我的人生觀檢查之一
致陳淇老師
致譚啟泰等
碎語
斷想
——關於語文教學及其他
閃念
——關於一切
書序
序《中國著名中學作文精華一福州一中卷》
序《福州一中學生作文精華1輯》
序《福州一中學生作文精華2輯》
序林清和《語文毓英縱橫談》
郭庭平《議論文創優導寫》
俞發亮《漢語句式100例》
序王汀瀅作文集《素心蘭》
信札
致董琨(1972~1976年)
致李軍(1976~1980年)
致李曉敏(2000~2002年)
教例
且慢進入“教學角色”
——讀何為《第二次考試
從整體把握到局部揣摩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回放
與“串譯法”反一例
——《游褒禪山記》授課回放
附錄
悠悠襲來的淡淡花香/劉登翰
一種回歸本然的教學觀/許更生
——陳日亮語文教學思想述評
按照學的規律教/許更生
——陳日亮閱讀教學實踐述評
一事能狂便少年/賴登維
——漫評陳日亮“我即語文”說
為體驗和體現而書寫/陳日亮

圖書摘錄

十如何
——語文教學具體操作抽象談
常有年青教師問起“如何備課”“如何批改作文”等等教學中很具體的問題。如果不結合課例,說起來總是太原則,而且難免瑣碎。現就所問——事實上也是需要共同探討的十個問題,做個抽象歸納。為省篇幅計,例子只好從略。
一、如何備好一篇課文
1、備課前要先“粗備”一個單元,了解“這一篇”在一個單元里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游離於單元之外;也無需將整個單元的任務,讓一篇全承包了。
2、要讓自己處在雙重閱讀者——理想閱讀者和學生閱讀者——的位置,多做換位思考,而不是一下子就站在教學者的角度,先入為主,老是想著應該怎么教怎么教。
3、不要忙著讀“教參”。相信自己的“第一感”。寫出了閱讀的心得(批註、筆記)或教案的初案之後,再參考別人的文章不遲。切忌用他人的紙樣裁自己的衣裳。
二、如何確定教學內容
1、先問自己這一篇為什麼要“學”。如果回答因為是精品甚至是經典。那么,讓學生知道“精”之所以為“精”,“典”之所以為“典”,就是這一篇的教學內容。如果回答的是,因為既然編進了書本,所以要學,那么實際誰學不學它也就無所謂了。
2、再問這一篇為什麼需要“教”。通常一篇文章不“教”也能“學”懂,否則它先就不會有讀者。那么為什麼還需要“教”?你應該找出需要“教”的三條五條理由,再根據“課標”“學情”等篩選提煉一下,教學內容就出來了。
3、最後,你還是先要確定“什麼不教”。學生(一般)已經知道的“不教”,今天學生還不需要知道的“不教”,不是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不教”。儘可能多剔除“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學內容提煉得很精粹,任務規定得很集中。讀一讀陳中梁教《風箏》的課堂實錄,可能茅塞頓開。
三、如何收到預習的效果
1、教師如果不充分認識預習的重要性,學生就不可能重視。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學,在教學的指導下預習,是語文課程的一條定律。不預習而上課,是語文教學低效率的一個癥結。一節課有預習墊底,就會出現高度;有預習先行,就會出現深度。
2、預習需制訂“常規”,有計畫有步驟地實施。不要一下子布置太多,要求很高。這是習慣的事,要有耐心。剛開始,甚至只要熟悉若干字音字形和詞義,也是“養習”的良好開始。只要師生共同重視,持之以恆,大概花一個學期,就能夠把預習的習慣培養起來。
3、教師應做出“示範”,不要徒託空言。更不能沒有檢查,聽之任之。凡有新課,必有布置,凡有布置,必有檢查。用課前5分鐘,有目的有重點地逐步推進。放棄檢查,預習全空。
4、預習最能使學生感覺受用的,是發生疑問而引起對話交流的興趣,以及由此獲得探究的自信和滿足感。所以預習應以“問疑”為主項,而“識記”次之。
四、如何組織一堂課的教學
1、語文課最容易變成廢話的集散地。孫紹振說“中國的語文課上,師生的生命浪費是世界之最”,一半緣於教學內容,一半緣於教學組織。因此必須謹記“45分鐘”這一稍縱即逝的數字!要一分鐘掰做兩分鐘來用,珍愛生命,精打細算,惜唾如金!
2、最好不要僅僅告訴別人:今天這節課,只教課文的××段(或××內容),剩下的××段(或××內容)是下一節上。這等於是影視節目廣告,告訴你今天演幾集,什麼時候演完。要讓聽課的,聽出你是圍繞一個課題,在進行有序地展開,邏輯地推進。有經驗的聽課者,不會關心你上到哪裡,關心的是你上到了什麼關節眼,他會預想你的下一個動作是如何銜接,會走到一個什麼合適的站點。
3、一節好的語文課的“序”,一般是用有意義有關聯的問題,將教學內容,通過思考探究的方式相互銜接起來。當然,也有的是按照課文自身的順序,然而,也不能沒有問題的接續和展開。教魯迅的《拿來主義》,一段段地解讀下去,未嘗不是一個可選擇的方法,但如果在通讀課文之後,問道:文中有一個起著樞紐作用的關鍵句“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那么,既然有個“所以”,就應當有個“因為”,究竟是什麼原因,我們必須“拿來”呢?這個問題的設計,就包含了“組織教學”的用心在其中。學生如果頭腦清楚,或訓練有素,他必然會自覺地去發現課文前面幾個段落的思路是如何進展的。因此,一個或幾個好的問題的設計、啟發和運用,幾乎是一節課組織教學的全部內容,也是效率的基本保證。
語文課的內容組織,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和數理化的課媲美。她的美,在隱顯之間,“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4、一節課的開頭很重要。但不是那種專為表演給人看的故作姿態的“導入”,才算是像樣的“開頭”。為導入而導入,徒然是浪費時間。還是以有啟發性和有趣的問題導入為佳。上課的第一分鐘,就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開頭的幾句話,就應該能夠產生“熱身“的效果。
5、不妨在講台上放一塊手錶,學會隨時控制時間。在教案里標明什麼教學內容用多少時間,也不見得沒有必要。結束一堂課,切不可急急匆匆。習慣於用3—5分鐘進行總結,會有助於提高課的質量。否則,讓下課鈴聲催趕著匆忙收拾殘課,既煞風景,也斫傷課的靈魂。
五、如何設計和使用板書
1、語文課上沒有板書是不可思議的。或者是為了突出強調需要識記的教學內容,或者為了使某一內容重點更加醒豁,條理更加清晰;當然,也可以使教學過程富於節奏感,不至於出現聽覺疲勞。如果怕字寫得不好,自慚形穢,有意藏拙,那是失職。
2、板書設計,應該在整篇教案完成之後。此時需要下一番提煉的工夫,使之成為鮮亮的綱目,閃光的課眼。平庸的全然可以用口說代替的板書,比不做更糟。表示結構的板書,用語儘量做到準確工整。帶有概括或總結性的板書,用語宜多加斟酌,要簡練而有力。板書一般不宜太繁,表述條暢,言簡意賅,最是上乘。
3、預設的板書,書寫在需要講解或討論的內容之前還是之後,是需要考慮的。像史地政治的課程那樣,先列出提綱再進入程式,語文課未必可取。語文課程的特點適合採用歸納法,而不太適用演繹法。
4、即興板書在語文課上作用不小。但也要防止率意塗鴉,狼藉一片。至少要在黑板上劃出三分之一的“特區”供其揮寫,以避免和“預設板書”錯雜混淆。
5、一翻開課本就瞭然,還有必要再把課文標題和作者板書出來嗎?除非你想在標題上“做文章”。至於連第幾課都要寫一寫,是否拿它提醒學生:你們要與時俱進啊?
6、投影的“板書”,就更需要字斟句酌。一旦映現,更改為難。而冷森森地打在幕上,似乎總不如臨場書寫而富於動態感和親切感。我因此更鐘情指間一支粉筆,用來得心應手。
六、課堂如何對話
1、不要片面理解“對話”。師生就文本互為問答討論(所謂“三向”),是對話。一方說話,一方傾聽,也是對話。朗讀默讀難道不是對話嗎?當然也是。對話即交流。只把有形的外在的交流視為對話,把無形的內在的斥為“一言堂”、“注入式”,是機械論思維在作怪。
2、教師課堂提問有三忌:一忌問不明白,答非所問。二忌立問即答,思不及義。三忌答了不置可否,“坐下拉倒”;或一概稱好,還要“掌聲鼓勵”;或是乾脆把學生的回答“直接”教師的標準答案:“你的就是我的”。
再簡單的問題,也需要多想想,該怎么問才能讓學生明白問題的要求和回答的要點。一般須給予十幾秒鐘的思考準備,包括口頭表達的臨場組織。如果有太長的“冷場”,就需要考慮引導,還要反思問題是否恰當。
3、任何一種“對話”,都應視為教學內容的一個部分。善於聽“答話”,隨機引導,高明點撥,讓學生開竅,要比給出“標準答案”更有價值。一個問題由幾個人的討論回答而補充修整,要比“一次性通過”更有意義。過程與方法重於結論,是課標的精神,在“對話”中最應得到貫徹。
七、如何布置課後的複習
1、大多數情況下,語文課幾乎放棄了課後複習的布置,自承乏軟無力,把合理支配的時間拱手讓人,好像比封建歷史上的削土割地還要無奈。因此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到底語文需不需要複習?複習什麼?有沒有時間保證?有沒有可能每天檢查?
2、如果當仁不讓,照理一節語文課至少應有半小時的複習或作業的時間。預習新課和複習舊課,大約是3:2或4:1的比例。複習的項目,主要是課文重點內容的識記和語文知識(方法、習慣、技能等)的運用。形式一般是口答題和文答題。題目必須能夠激發探究的興趣,與其籠統題目,泛泛布置,不如要求把課文朗讀一兩遍,或者抄寫若干段落,也可以印發相關的輔讀材料指導閱讀參考。
3、同預習一樣,複習應不時進行檢查,否則時間一久,終成虛話。
八、如何批改作文
1、先把作文看一遍再改。不要邊看邊改。以“語批”為主,修改次之。修改處需令比較,讓寫作者知道為何需要改,也允許持不同看法,鼓勵同教師上來交流。
2、一次作文縱有參差不齊,但大體還是能按不同情況或不同標準歸出幾種類型。一邊批改一邊就得歸類。發現和研究類型和典型,將決定作文批改的質量,不可因費工耗時而不為。選擇類型重點批改,不失為一種多快好省的辦法,而典型批改尤須著力。
3、注意發現每一篇作文的閃光點。哪怕只有一個詞用得精當,一個句子表達得精彩,都不吝可圈可點。鼓勵之於作文,效果有時會出乎意料地驚人。
九、如何進入課文的分析
1、不同類型(文體)的課文有不同的進入方式。但是首先還是要明確為什麼需要分析。一篇好文章,本是有機的整體,幹嗎要去分析它?分析的目的,在於揭示,在於披文入情,提要鉤玄,通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到達言辭的內蘊。分析不是肢解,不是剁碎,分析之後,是讓讀者更加看到整體,是從局部或細部識通篇,窺全豹。現在主張不論教什麼課文,都先“整體感知”,但整體感知卻並不一定非從“整體”入手不可,有時從一個字詞,一截短語,一個句子,也可以感知通篇文章,甚至把握全文的主旨。例如教《蘭亭集序》,問其中的“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一句是怎么來的?讓學生從這一句上下尋繹,了解作者整體的構思,行文的脈絡。所以說,從哪裡進入,是可以因文而異,也可以根據教師的匠心獨運,作出最佳選擇。
2、不管是否按照課文的順序教,進入“分析”的方法大體有三種:
其一是:尋找“緊要語”(朱熹),包括孫紹振所說的“關鍵字”,或文章中精要、精彩、精妙的語句。
其二是:發現“關節眼”。也就是通篇文字的聯絡照應。不僅是段與段之間的銜接,更有詞語句子的配合呼應。
其三是:比較“新異處”。這一般是在和(同類)的其它作家作品作比較中,發現其內容的豐富深刻,形式的獨特新穎等。
3、進入“分析”的途徑也大抵有三種:
其一是聚焦“形象”的特寫與細節。一般適合於小說、戲劇等有人物、情節的作品。
其二是揣摩品味新異傳神的語句,或波瀾迭起、搖曳生姿的行文布局。但也不忽略平字見奇、朴字見色的語言表達。一般適合於敘事言情寫景的散文。
其三是為課文編提綱或列圖表,找線索,尋因果。一般適合於各種說明文和議論文。
以上或有交叉。而辨詞析句、咬文嚼字這一主要手段,則一以貫之。
十、如何教文言文
1、學文言文不僅是學會“懂文言”,也是學習“用白話”。是在古今漢語的異形同質和同形同質的聯繫比較之中,豐富對民族語言的語感。不要老是惦著古今言殊,其實更多的是相同和相近。
2、必先要求學生參照註解和利用工具書,進行通釋與串譯。一定避免沒有預習,就面對生課,開始解釋翻譯。但須提醒:照搬註解當譯文,常會出差錯。
3、 一般要將課文先誦讀一兩遍。是逐句翻譯下來,還是把容易理解的句子一讀帶過,只找其中需要重點的詞句進行講解討論,當看學生的實際情況,也看課文的特點(如一些古典的美文,用優美的現代漢語通篇連貫翻譯一下,似乎很有必要)。
4、不要上成古漢語課。避免解讀一句,就抓住某個語法現象大講一通,通篇讀去,一路“開花”,可就是不見“果實”——對文義的準確完整通暢深刻的領會。用拐杖是為了幫助走好路,而不是忽略走路而研究拐杖。
5、每一課都可能有若干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或特殊句式,值得提示或強調,宜放到課文教完,加以整理歸納,以助識記,不要穿插在解讀中進行。
6、 文言文所關涉到的文學知識和文化常識,常常是教師的“專利”,亦為學生所樂聞,當避免大行推銷販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