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

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

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創建於2007年5月,是一家雜誌負責市場工作的fisheer 小姐,在豆瓣網建立的網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
  • 建立人:fisheer 
概況簡介,活動平台,戰拖會網站,戰拖會微博,戰拖會豆瓣小站,豆瓣“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豆瓣“樹籬深處”小組,《拖延心理學》線下讀書會,線上密談,QQ群,譯場,相關背景,

概況簡介

2007年5月,在一家雜誌負責市場工作的Fisher在豆瓣網建立了“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初衷源於她對自己的瑣碎拖延產生的主觀感受:”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喪卻伴隨偷來歡愉般的戲謔。” 每天平均有30人加入到這個小組,成員大多是學生和白領。進入拖延小組的成員紛紛跟帖,公布自己曾經因拖延付出的代價:有人錯過了出書的機會,有人錯過了高薪的工作機會,有人因為玩”空當接龍”遊戲錯過了對國足隊員的採訪,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學業、丟掉文憑……  小組初創階段,組內的發言多是個人經歷的列舉,沒有太多專業人士的指導。後來成員開始求助心理診所,並將治療過程記錄下來。  豆瓣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成員不斷增加, 目前已逼近41000人,“拖延症”一詞隨之走紅。
2010年4月底,在網友高地清風帶領下 “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核心成員組建了“最具專業知識的患者代表群”A群,並很快發展為戰拖心理成長會,7月,群博網站“戰拖會”上線。這群深受拖延之苦的“拖延症患者”決心自助助人,“戰勝拖延症,遏制資訊時代的新感冒”。

活動平台

戰拖會網站

戰拖心理成長會的官方群體部落格。由“高地清風”搭建,有戰拖會主辦的各類活動信息 、戰拖會成員的專欄文章及戰拖經驗、戰拖會分享的各種戰拖知識和戰拖資。

戰拖會微博

戰拖心理成長會的官方微博。主要負責推送有價值的內容,包括讀書筆記、精華日誌、小組精華帖等。

戰拖會豆瓣小站

發布戰拖會的各類活動信息。

豆瓣“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

由“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平台最初創始人 fisheer 小姐榮譽建組於2007年5月15日。目前已有三萬多名拖延者通過這個小組了解拖延、緩解焦慮、找到組織、認識戰友。

豆瓣“樹籬深處”小組

由高地清風創立於2010年7月。組名緣出喬斯坦·賈德的哲學史小說《蘇菲的世界》,意為安靜、安全、桃源一般無人知曉的思考與成長之地。“樹籬”小組是線上主線活動“樹洞密談”的主要場地,同時也是A群成員內部分享、創意發表、意見提議和塗鴉感慨的安全島。

《拖延心理學》線下讀書會

A群線下活動的主線之一。緊密圍繞拖延問題及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技巧和成員經歷。側重拖延知識學習和戰拖心得交流,並輔以一定的心理輔導。在京的A群和B群成員可以參加。每兩周一次。
《拖延心理學》《拖延心理學》

線上密談

一種回合制、私密性、集中性跟帖討論形式,在“樹籬深處”A群私密小組進行。以溫暖、成長為特點,內容不做硬性限定,但鼓勵與拖延問題及心理學相關的內容,尤其鼓勵充滿團體成長氛圍的話題。每兩周一次。

QQ群

已建A、B、C、D四個QQ群。其中A群由“高地清風”創建於2010年4月底,為戰拖會的高端核心群,也是國內戰拖領域最專業的群體。群內有心理諮詢師,有畢業於北師大等名校心理學相關院系的專業人員,有豆瓣組內率先通過自助實踐實現好轉的人,有戰拖書籍中文版的譯者,有戰拖書籍的策劃編輯和出版方人員,有圍繞拖延問題撰寫論文的心理學研究生,有拖延心理學的科普作者。成員平均學歷為碩士以上。最初一批成員為通過邀請入群,均為在戰拖領域經驗豐富的人,或者表現出最大的戰拖誠意的人。新成員進入A群,需要完成試煉任務。執行試煉任務本身,也是戰拖歷程的重要部分。
線下讀書會線下讀書會

譯場

為戰拖會的子組織,縱跨線上和線下。與知名出版社或圖書公司合作,引進並翻譯出版相關著作,主要是拖延行為、時間管理和心理成長等領域的學術著作、科普讀物和自助書籍。

相關背景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拖延現象現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該詞的最初亮相是在愛德華·霍爾出版於1542年的書里。幾乎是相同的年代,正處於明清交替的中國,一位名叫錢鶴灘的學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聖經從希臘文翻譯為英文的過程中,拖延更多被譯成“罪過(sin)”,直到工業革命後,拖延才逐漸具有了現在的含義,被視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不過“拖延症”正式成為病症,國外的研究不過才一二十年。  心理學家認為,影響拖延的因素涉及內心感受,人們以拖延逃避各種令他們恐懼和厭惡的事物:害怕失敗追求完美,害怕成功帶來束縛,害怕受人控制、以拖延進行反抗……這些感受的根源可能來自家庭和社會文化背景,例如“只有第一名才有價值”的施壓型家庭和父母決定孩子所有事情的控制型家庭,又如留學帶來的文化衝擊。了解這些,有助於人們取得持久的“戰拖”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