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工作實施方案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依託,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充分利用各類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資源,實施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菁才計畫”,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建立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培養機制,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模式。
二、重點任務
(一)建立“在科學家身邊成長”機制。為“菁才計畫”每個研究性學習小組聘請1名教授、研究員或科技專家等為導師,形成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縱向銜接、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橫向整合的培養機制。通過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薰陶,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素養,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創新人才的成長。
(二)形成“三位一體”的創新人才基礎培養鏈。建設一批學生創新實踐基地與創新教育載體,開展科學創新與技術實踐的跨學科探究活動,形成以培養學校、創新實踐基地、基礎創新學習中心三位一體的創新人才基礎培養鏈,構建跨區域、跨部門、跨學校、跨學段、跨學科的協同培養的工作體系。
三、主要措施
(一)建設一批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
重點建設20所左右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發揮第一批基地學校示範引領作用,遴選設立第二批成都市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實踐基地學校。實施一批創新素養培育項目,鼓勵基地學校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高新科技企業等合作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共建基地學校。
(二)建設一批創新實踐基地和基礎創新學習中心
重點建設20個基礎創新學習中心(學科創新實驗室、stem學習中心或人工智慧實踐中心);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等為依託,重點建設20個創新實踐基地。鼓勵基地學校結合實際自建或與其他學校共建創新實驗室,挖掘和增強現有實驗室的創新教育功能,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平台。鼓勵基地學校與高校、企業合作建立創新實踐體驗中心。組織學生到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業遊學,體驗科研過程、獲得科學精神的薰陶,培養專業志向、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套用技能。
(三)構建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課程體系
鼓勵學校根據學校辦學理念、學生髮展和辦學優勢等探索建立系列化、特色化的區域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注重基礎性和創新性相結合,形成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課程圖譜。
1.與國家課程融合。根據國家課程方案,創造性地開設多元研修課程,嘗試開設早培物理、早培化學、早培設計與技術等課程。把創新思維、方法滲透到學科學習中,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選擇性學習機會和探究性學習平台,通過必修課、研究性課程學習以及科創活動、學科競賽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培養基礎紮實、學科特長突出、創新潛質好的高中學生。
2.與校本課程貫通。建立重立志的德育課程圖譜,重激趣的學習領域課程圖譜,重挖潛的優勢潛能開發課程圖譜。積極開發有利於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專題化、系列化、模組化的校本課程,如學術類和活動類課程、怡趣類課程(興趣、社團)和揚長類課程(學科特長)、研究類課程和創作類課程。根據學生特點和興趣,探索開設人工智慧、智慧型機器人、雲計算、大數據、3d列印、ja經濟學、領導力、發明創造、創客活動等特色課程
3.與大學課程銜接。探索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課程與大學課程銜接,探索引入、開設大學先修課程。
4.與國際課程融通。學習借鑑已開發國家的先進課程,特別是針對資優生或卓越學生的培養課程和培養模式,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平。
5.與區域特色結合。結合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新型科技支柱產業和其他傳統產業,創設拓展探究課程,開展基於科技產業平台資源的課程化學習項目試點和套用推進工作。
(四)創新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方式
1.實行雙導師制。為學生配備人生導師和課題導師。人生導師負責學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規劃高中生活和人生髮展。課題導師由研究性課程教師和大學教授組成。構建“在科學家身邊成長”機制,為每個研究性學習小組聘請1名教授、研究員或科技專家為導師,指導學生三年內完成1-2個科學研究課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教育、科技部門和科協提供專業指導和協調支持。
2.加強研究性學習。學生在導師指導下,以研究性課題學習為主,嘗試自主選擇項目,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拓展實驗技能,養成創新能力。支持學校在實驗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自製實驗器材進行實驗研究,激發學生在更高思維層次上開展學習。探索日常分散性研究和假期集中培訓、個人自主研究和小組合作研究等多種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並按要求認定學分。
3.實行選課制和走班制。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建設多元學生社團,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建立科學的選課制度,探索“走班制”教學,允許學生多次選擇和跨班、跨年級、跨校選課,滿足學生多元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參與設計課程,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量身設計課程和選擇教師。
4.堅持多元評價。建立過程性評價機制,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動手操作、作品成果記錄等多種手段,為每一個學員建立起成長檔案,逐步建立起多元、動態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引導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發展。
5.建立遴選機制。支持基地學校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招生方案,招收一定數量的創新潛質學生。建立拔尖人才早期培養苗子遴選機制,綜合運用多種鑑別方法對學生才能進行多維度測量,發現和確定學生的天賦和發展方向。獲省科協、省教育廳等主辦的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大賽一等獎,獲中國科協、教育部等主辦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以上、機器人大賽二等獎以上,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或實用新型專利(2項)的學生,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錄取。探索彈性學制,允許拔尖創新人才適當跳級,逐步實現義務教育階段與高中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機銜接。
6.推動資源共享聯動。建立基地校之間學生交流學習與研究機制,支持基地學校與其他學校教師開展課程聯動研發和課題聯動研究。市級創新實踐基地和基礎創新學習中心面向全市基地學校開放,探索建立數位化資源共享平台,定期組織開展專題研討和交流,促進全市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資源共享。
(五)加強科研課題引領
市、區(市)縣教研機構、基地學校要加強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理論研究、政策研究、行動研究,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提供理論、政策和行動支持,不斷提高“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的實施水平,形成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理論研究成果。豐富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理論體系。鼓勵基地學校開展關於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課程開發、跨學科融合、校內外對接、各學段銜接研究,通過課題研究引領學校構建學生創新素養培育模式。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與過程管理。教育、科技部門和科協加強對創新實踐基地、實驗設施設備配置、實驗教學研究、創新實驗室課程開發與實施、教學評估與綜合評價等方面的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創新實踐基地和實驗項目建設,並加強動態管理,引導其特色化創建。建立健全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拔方式,進一步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遴選標準、遴選方式、培養途徑、評價模式、管理制度、隊伍建設與評價等方面的改革。
(二)加強師資建設和資源支持。教育、科技部門和科協加強統籌指導,支持基地學校創建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與本校優秀教師組成導師團隊,共同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或創意項目開發。在優秀教師引進和校際交流方面向基地學校傾斜。支持“菁才計畫”指導教師在基地學校之間走教。邀請知名專家授課指導,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專長的指導教師。
(三)加強經費保障與項目扶持。教育、科技部門和科協要將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項目所需經費列入預算,積極支持基地學校加強課程改革、教師發展、質量提升、教學與實驗設施等方面建設,對“菁才計畫”項目等予以經費支持,對基地學校予以獎勵,總結、推廣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經驗和成果。支持基地學校設立“專項獎學金”,對具有學科特長和在各類競賽中獲獎的學生予以獎勵。
(四)加強創新生態環境與人才培養機制建設。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寬鬆、和諧、民主和自由的學習氛圍中開闊思路,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基地學校應不斷拓展實驗空間,提供創新場所,引進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業智力和教學資源,聯合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