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成都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成都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通知是一項由政府相關部門頒布的檔案。

各區(市)縣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成都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成都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成都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根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主要闡明成都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及措施,是2011—2015年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藍圖,是政府履行職責的依據。
一、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十一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深入推進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大力實施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深化農業農村各項改革,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的覆蓋和投入,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成功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負面影響,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農業綜合競爭力顯著提高,生態本底和基本功能得到加強。2010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285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4.5%。農林牧業平穩發展,全市耕地保有量636萬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60萬噸以上,肉類、蔬菜總產量分別達到105.22萬噸、494.69萬噸。引進試驗示範農業新品種402個,推廣實用農技372項。擁有國家馳名商標5件,省市著名商標90件,國家、省名牌產品59個,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認證420件,地理標誌產品4個。全市林業用地648.4萬畝,“十一五”新增森林面積56.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8%。2007年,成都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10年,成都獲批全國首批國家統籌城鄉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
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加快轉變。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05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2.8%。農民收入結構逐步最佳化,工資性收入成為主要來源,財產性收入快速增加。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農民轉移和就業工作有序開展,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進,全市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達到2592個,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657家,帶動農戶面達到65%。全市累計流轉耕地236.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7%。
農村環境明顯改善,新型城鄉形態初步呈現。大力實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質檢驗監測和中小河流污染治理等工程,改善了農村水環境;大力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和鄉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置工作,改善了村容村貌;大力實施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等工程,有效遏制了農村面源污染;大力實施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已建成農民集中居住區4900萬平方米。
(圖略)
“十一五”期間,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預期目標基本完成,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基礎依然薄弱,農村生產要素流動還不順暢,農村投融資改革亟需進一步加強,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難度不斷加大。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十二五”時期切實加以解決。
(二)發展環境。國家已確立了“十二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即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重大歷史機遇:國家將繼續強化各種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加大對“三農”的傾斜和投入,擴大農村市場需求,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全面啟動和實施,將促進中西部廣大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發展和繁榮;加快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及加快農業區域合作,不僅賦予我市農業發展新的定位和內涵,給予其新的功能和理念,也大大拓展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空間;深化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改革,有利於加快農村市場化進程,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國家統籌城鄉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建設,為全市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寶貴機遇。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十二五”期間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受全球氣候變化和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影響,我市作為西部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供給基地將受到一定衝擊;耕地、水等資源約束逐漸凸顯;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等不可控因素增加,農業、農村風險預控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為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早謀劃和積極應對。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按照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繼續深化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加快推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紮實推進城鄉居民自由遷徙,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努力推動發展方式率先轉變、改革創新率先突破、現代農業率先跨越,把我市建設成為“西部第一,全國領先”的國家統籌城鄉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
(二)發展目標。“十二五”時期,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努力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跨越。具體目標是:全面達到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指標和預期目標(詳見專欄2)。
(圖略)
三、規劃布局
(一)現代農業區域布局。以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為目標,堅持分區域、分重點推進。在主城區發展“插花式”、“鑲嵌式”景觀農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和促進農民多元化增收;在二圈層區(縣)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精品化的優質高效農業,發展農業物流運輸、農產品加工和觀光農業;在三圈層縣(市)發展規模化、區域化、標準化優質高效農業和山地丘陵特色生態農業。堅持全域成都理念,突破區域界線,加強圈層間合作共建,規劃形成一批跨區(市)縣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和農產品物流交易市場。
(圖略)
(二)現代農業功能布局。按照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總體規劃和我市產業布局規劃,在市域西部“最佳化型發展區”的平原地區重點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構建“城在田中”的城鄉形態;在“兩帶生態及旅遊發展區”的山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業;在“提升型發展區”的中心城區重點發展休閒農業和農業服務業,構建“園在城中”的城鄉形態;在市域東部“擴展型發展區”的丘區重點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構建“城田相融”的城鄉形態。
(三)現代農業區域合作布局。依託成渝經濟區和成都經濟區建設,深化成渝兩市和我市與德陽、綿陽、資陽、遂寧、眉山、樂山、雅安、阿壩等市(州)在農業和農村經濟領域的合作,充分發揮我市經濟、科技、金融、市場等區域優勢,大力發展良種繁育、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科研開發、農產品交易等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西部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中發展區和西部農產品加工、物流、交易和科技轉化中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