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西峽

成縣西峽

西狹頌國家4A級風景區,位於甘肅省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魚竅峽谷,因完好保存有東漢末年鐫刻的摩崖石刻群而得名,且馳譽海內外。現為國家級4A級景區,甘肅省十大名勝風景區,隴南市十大名牌風景區和文明旅遊景區。距今已有1800多年,全名為您武都太守漢陽河陽車翁西峽頌,俗稱黃龍碑碑文和書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臨摹鑑賞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縣西峽
  • 地理位置甘肅省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
  • 等級:國家4A級風景區
  • 俗稱:“黃龍碑”
基本簡介,景區概況,慨況,景色特點,風俗習慣,風味特產,成縣的起源,意義,遊客點評,規模,碑刻特點,西峽頌,歷史,旅遊信息,

基本簡介

西峽頌摩崖石刻位於甘肅省隴南市成縣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麓成縣西峽 ,俗稱“黃龍碑”,鐫刻於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是漢代書法三頌之一。“惠安西表”篆額,全是漢隸真跡,記載武都太守李翕率眾開天井道政跡。 是古代摩崖石刻碑之珍品,字型清晰,筆觸遒勁,結構美觀,刀法有力,為書法之瑰寶,在國內外書法界和史學界享有盛譽。碑下有一潭,水呈黃色,相傳有黃龍自潭底飛出,因名黃龍潭。這裡青山對峙,一泓中流,群潭如珠,短瀑相接,懸崖絕壁上,古棧道足跡猶存。沿途還有耿勛碑、桃花碑等摩崖石刻二十多處。溝口存有李可染《西峽頌》碑題。 西峽頌摩崖碑高2.2米,寬3.4米。碑額為“惠安西表”四個篆刻字。正文為表文形式,隸書陰刻12行,385字,每字9至10厘米見方。主要記述了李翕生平及屢任地方行政長官之卓越政績,以及其率民修通西峽古道,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和書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臨摹鑑賞價值。正文之前陰刻黃龍、白鹿、甘露、嘉禾、木連理和承露人圖像。碑刻四周有宋元符、乾道、淳熙年間及清光緒、民國年間一些文人官宦訪古題刻30多處及現代國畫大師李可染題“東漢摩崖刻石”及“西峽頌”。西峽頌左下方另有一漢隸摩崖石刻,俗稱“桃花碑”,東約1公里有東漢熹平三年(公元173年)《漢武都太守耿勛碑》摩崖碑刻,記述耿勵政績。成縣西峽, 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縣西峽境內有幹線公路113公里、縣鄉公路58條454公里,連線陝、甘、川三省的江武二級公路橫貫東西。風景區位於成縣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麓,魚竅峽中。這裡自然風光清幽綺麗,青山對峙,澗流清澈,一汪汪潭水似明珠相串,一掛掛短小的瀑布迭次相連。峽內的 山、水、石、樹,皆成風景;亭、橋、廊、榭,相映成趣。
圖片圖片

景區概況

西狹頌國家4A級風景區,位於甘肅省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魚竅峽谷,成縣西峽 因完好保存有東漢末年鐫刻的摩崖石刻群而得名,且馳譽海內外。現為國家級4A級景區,甘肅省十大名勝風景區,隴南市十大名牌風景區和文明旅遊景區。
圖片圖片
該景區十里長峽,危岩聳峙,峭壁如削,林木蔥鬱,曲折幽深。一泓中流,疊浪噴雪,飛瀑鳴泉,浮光漾金。新修仿漢棧道,蜿蜒迂迴。亭台樓閣,流碧溢彩。更有索橋如虹,十湖沉碧,風花雪月,皆呈異景。誠遊人休閒娛樂之勝地,詩畫家吟詠揮毫之名區。近年來海內外學者遊人紛至沓來,聲名遠播。

慨況

西峽頌摩崖石刻位於甘肅省隴南市成縣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麓成縣西峽 ,俗稱“黃龍碑”,鐫刻於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是漢代書法三頌之一。“惠安西表”篆額,全是漢隸真跡,記載武都太守李翕率眾開天井道政跡,是古代摩崖石刻碑之珍品,字型清晰,筆觸遒勁,結構美觀,刀法有力,為書法之瑰寶,在國內外書法界和史學界享有盛譽。公元前3世紀,秦於其地置下辨道;
圖片圖片

景色特點

西峽頌景點所在的魚竅峽,峭壁摺疊對峙,石崖如墨潑青染,峽谷一流清流終年奔湍,浪花飛濺,水勢隨亂石變幻無窮,形成了瀑、湍、池、潭與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風俗習慣

隴南西峽頌景點的社火活動依各地風俗不同,形式和內容都有所不同。一般是從農曆正月初六開始到正月十六結束。傳統社火出村時要點燃煙火,放“三眼銃”(現為鞭炮) 。

風味特產

油菜,紅棗,河西沙棗,民樂大蒜,民樂蘋果梨,民樂大蒜

成縣的起源

隴南西峽頌為武都治郡。南北朝改白石縣為同谷縣,設成州;從唐至元皆為成州治所;明洪降州為縣。1985年,國務院決定隴南地區行政公署移駐成縣。成縣(chēng xiàn)位於中華腹地,甘肅東南。東經105°24′至105°5′,北緯33°31′至34°2′。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西距省會蘭州496公里。東臨徽縣,西北接西和縣,西南隔西漢水與康縣相望,東南與陝西省略陽縣比鄰。總面積1676.54平方公里,人口26.24萬,轄城關、拋沙、小川、紙坊、店村、沙壩、紅川、黃渚、陳院、王磨、雞峰、黃陳12鎮,南康、鐔河、索、二郎、蘇元5鄉,245個行政村,1472個自然村。為國務院批准的隴南市駐地。

意義

西峽頌摩崖碑是中國僅存的漢代《石門頌》、《甫閣頌》、《西峽頌》三大頌碑中之一,且保存最完好。它集文學、繪畫、書法、漢儒思想及地方官制等於一身,是研究東漢表體文章,乃至當時社會政治、經濟、交通的重要實物證據。

遊客點評

成縣西峽的秋天,正是滿山都紅遍,紅葉點綴了大自然,她給我們無限的遐思,她給我們行走的快樂,她給予了人類生態環境的讚美。

規模

位於隴南市成縣城西13公里天井山麓崖壁上。《西峽頌》,全名為《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峽頌》,因表文前“五瑞圖”中有“黃龍”畫像及榜題,俗稱“黃龍碑”。
高2.2米,寬3.4米。有額、圖、頌、題名四部分,額篆“惠安西表”四字。圖稱五瑞,即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和承露人,陰刻於額之右。頌在圖之左,陰刻隸書豎行20行,行20字,計385字,記載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頌其率民修復西峽棧道為民造福的政績。頌之左為題名,隸書豎行12行,計142字,仇靖撰刻並書丹,尾題“建寧四年(171)六月十三日造”。

碑刻特點

碑刻四周有北宋到民國年間一些文人官宦題刻30餘處。《西峽頌》右下方10米處另有一方漢隸摩崖石刻,俗稱“桃花碑”。《西峽頌》東約1公里崖壁上有東漢熹平三年(174)《漢武都太守耿勛碑》,隸書陰刻22行,456字,記述耿勛政績。  《西峽頌》、《桃花碑》、《耿勛碑》等23方摩崖題記構成一組摩崖石刻群,共同為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縣西狹頌摩崖位於成縣西魚竅峽中天井山下,俗稱黃龍碑,刻於東漢建寧四年,是漢代書法三頌之一。“惠安西表”篆額,全是漢隸真跡,記載武都太守李翕率眾開天井道政跡,是古代摩崖石刻碑之珍品,字型清晰,筆觸遒勁,結構美觀,刀法有力,為書法之瑰寶,在國內外書法界和史學界享有盛譽。
碑下有一潭,水呈黃色,相傳有黃龍自潭底飛出,因名黃龍潭。這裡青山對峙,一泓中流,群潭如珠,短瀑相接,懸崖絕壁上,古棧道足跡猶存。沿途還有耿勛碑、桃花碑等摩崖石刻二十多處。溝口存有李可染《西峽頌》碑題。

西峽頌

西峽頌位於成縣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麓,魚竅峽中,鐫於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全名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峽頌》,俗稱《黃龍碑》,是漢代《石門頌》、《甫閣頌》、《西峽頌》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1980年被列為省級文 物保護單位。  《西峽頌》摩崖碑高220厘米,寬340厘米,碑額為“惠安西表”四個篆刻字,正文陰刻12行,385字。主要記述了李翕生平及屢任地方行政長官之卓越政績,以及其率民修通西狹古道,為民造福之德政。碑刻字為漢隸,每字9至10厘米見方,結構方正,筆劃舒展平穩,筆峰遒勁有力,獨具風格。碑文和書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臨摹鑑賞價值。在國內及日本等國掀起了《西峽頌》研究熱,碑上陽刻小字題名12行,142字,與正文書法風格相同,皆系當時成縣人仇靖所撰刻。當代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題字“西峽頌”摹勒刻石於崖碑右側。正文右側刻有黃龍、嘉禾、白鹿、木連理和承露人之圖象,稱為“邑池五瑞圖”,象徵李翕主政其間政通人和,五穀豐登,民樂其居,是對碑文的形象補充。
《西狹頌》所在的魚竅峽,兩岸峭壁如削,摺疊對峙,一泓中流,迥轉、飛揚、旋卷,跌宕多姿。水勢變幻,為湍、為瀑、為池、為潭。潭不甚廣而澄碧幽深,天光雲影,青岫蒼樹,古棧遺蹟,盡映其內。傳說古代有黃龍自潭內飛出,人稱"黃龍潭"。每當皓月臨空,月光水色交相輝映。"光怪靈潭氣欲春,波平浪靜一輪存。鏡連五色龍成彩,珠映千鱗月映痕"。成縣八景"龍潭映月"即由此而來。 《西狹頌》東約一公里北側峭壁上有"耿勛摩崖碑",刻於東漢熹平二年(公元一七三年)。高230厘米,寬206厘米,陰刻十二行,計四百五十六字,主要記述當時武都郡守耿勛政績。可惜已大半剝蝕,字跡不清。一九八零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西狹頌》和《耿勛碑》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興修了弘麗壯觀的"西狹頌碑亭"和"耿勛碑遮檐"等保護設施。

歷史

《西狹頌》摩崖刻石,位於甘肅省成縣縣城西南約15公里處天井山下的豐泉峽,石刻縱約300厘米,高約210厘米,由《黽池五瑞圖》、《西狹頌》正文、題名共三部分組成,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因為在此刻石頌文正中之頂部豎刻有“惠安西表”4字篆額,故又名《惠安西表》。又因《黽池五瑞圖》中有“黃龍”二字刻於全圖及其他題字之上,鄉民又將《西狹頌》俗稱為《黃龍碑》。  該碑刻鐫於東漢靈帝建寧四年(公元171年),碑主李翕史書無傳,刻石主要記述了李翕生平及屢任地方行政長官之政績,以及其率民修通西狹古道,為民造福之德政。東漢書法家仇靖撰文。碑文末刻有書寫者“仇靖”二字,開創書家落款之例。   《西狹頌》正文陰刻豎寫漢隸大字共20行,共385字,每字約7厘米見方。“惠安西表”4字篆額,每字約11厘米見方。縱觀全篇文字,俱清晰可辨。尤其是其通篇文字基個完好無損,均可辨認,為漢脾之上乘。清代著名學者楊守敬在《評碑記》中稱此碑“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西狹頌》結構方正,雄渾高古,行氣整肅,且帶篆意。清梁啓超《碑帖跋》評:“雄邁而靜穆,漢隸正則也。”可謂漢隸之珍品。  因這裡地處僻遠,遊人罕至,在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將近乾年的時間見都未能為人們所知曉。一直到北宋末年,這方刻石才被發現。北宋文學家曾鞏《南豐集》中的《元豐題跋》,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見到的對於此碑最早的文字評述。此碑在北宋末年為人們重新發現以後,隨著拓本的流傳,名聲日隆,至清朝末年對其著錄者幾近四十餘家。
《西狹頌》與《石門頌》《甫閣頌》合稱《漢三頌》。但《石門頌》《甫閣頌》其碑文部分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破損。目前惟有《西狹頌》面貌依舊,像《西狹頌》這樣歷經近兩千年而碑面不見一處裂紋,實為罕見。 《西狹頌》之所以能夠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其中有此地較為偏僻,人為干擾的因素較少等原因之外,與當年碑石建造者在選址方面的良苦用心亦不尤相關。《西狹頌》刻於懸崖上,碑面朝東南方向,由於碑刻雕鐫於凹陷的山體崖面中,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擋,從而使碑石避免了雨水的直接沖刷,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整方刻石在將近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基本未受到自然風燭的破壞影響。

旅遊信息

交通 位於甘肅省成縣13公里處的天井山麓,可以從縣城做班車去那裡。 住宿 位於甘肅省成縣13公里處的天井山麓,可住隴成和百盛賓館,距汽車站較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