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鼓

懸鼓

懸鼓是鼓的一種。鼓型扁平,多懸掛於虎座立鳳鼓架上。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出土的1件,鼓徑70多厘米,鼓厚10餘厘米。鼓腹有三個銅鋪首銜環,分別系掛於對應的兩個鳳首及雙鳳相連的尾端。鼓身側置,可兩面敲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懸鼓
  • 拼音:xuán gǔ
  • 注音:ㄒㄨㄢˊ ㄍㄨˇ
  • 分類:字詞
文物簡介,設計工藝,流傳歷史,文物研究,

文物簡介

xuán gǔ ㄒㄨㄢˊ ㄍㄨˇ 懸鼓
(1).懸掛在架上的鼓。始於 周 代。《隋書·音樂志下》:“ 夏後氏 加四足,謂之足鼓。 殷 人柱貫之,謂之楹鼓。 周 人懸之,謂之懸鼓。”《禮記·明堂位》作“ 周 縣鼓”。 陳澔 集說:“縣,懸於簨簴也。”
懸鼓
(2).古時官署所掛的鼓。供擊鼓求見之用。《後漢書·五行志一》引 漢 桓帝 時童謠:“梁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卿怒。” 唐 劉禹錫 《龍陽縣歌》:“沙平草綠見吏稀,寂寥斜陽照懸鼓。”
(3).亦作“ 懸皷 ”。比喻落日。《觀無量壽經》:“見日欲沒,狀如懸皷。” 清 錢謙益 《絳雲樓上樑以詩代文》之六:“夕陽樓外歸心處,懸鼓西山觀落暉。”

設計工藝

雕塑藝術品。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銅質鑄制,器形以底座、立鶴,鹿角以榫卯構連,器高143.5厘米,寬41.4厘米,重38.4公斤。鶴為長頸圓首,尖嘴上翹作鉤狀,嘴右側下有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碩腹拱背,翅展尾垂,高腿扁足,頭兩側生有枝杈叢生、朝上內卷呈圓弧狀的一對鹿角。佇立於底坐之上,座為梯形,長方體,外端斜邊上有壁虎形鈕套圓環。鶴的頭、頸及鹿角上飾錯金渦雲紋、三角雲紋和圓圈紋;腹背飾羽毛紋;背上有凸脊,脊上及腹、翅、尾下部鑲嵌綠松石;翅上浮雕蟠螭紋,圓圈紋;腹與翅連線處有蟠龍環繞,龍嘴銜翅;腿上飾渦雲紋;爪上飾回紋;底座上鑲嵌變形勾連龍鳳紋、勾連雲紋、浮雕蟠螭紋。此器造型奇特,鑄作精良,富於美感。其器用功能有說是屬神異瑞鳥,類同虎座飛鳥,集珍禽神獸於一身,象徵吉祥長壽之仙鶴,作為升天登仙之駕御物。有人認為與鎮墓獸為同類,用作鎮墓避邪;有人認為是飛廉,為風神;也有人以為是鼓架。
懸鼓
鹿角立鶴為青銅鑄制,器形以底座、立鶴,鹿角以榨卯構連,鶴為長頸圓首,尖嘴上翹作鉤狀,碩腹拱背,翅展尾垂,高腿扁足,頭兩側生有枝權叢生、朝上內卷呈圓弧狀的一對鹿角。鶴的頭、頸及鹿角上飾錯金渦雲紋、三角雲紋和圓圈紋;腹背飾羽毛紋;背上有凸脊,脊上及腹、翅、尾下部鑲嵌綠松石;翅上浮雕幡暾螭紋,圓圈紋;腹與翅連線處有蟠龍環繞,龍嘴銜翅;腿上飾渦雲紋;爪上飾回紋;全器分八個部分,分鑄後連線組裝而成。
懸鼓形圓體扁,中部微鼓,長8.5,腔口外徑36,腹外徑42,腔口壁厚0.7,輔幣厚2.5厘米,由十三塊腔板組成,此鼓亦為蒙皮後,連腔帶皮通施彩繪,均以黑漆為地,兩邊皮面上繪朱色三角雷文,腹部繪朱色靈紋,鼓腔中部有三個鋪首銅環,環徑4.5厘米,三環中有兩個橫置,一個豎置。

流傳歷史

信鬼好柯是楚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楚人視之為渡過死後旅程達到極樂世界的唯一途徑。遺憾地是人神相去甚遠,且語言不通,原始巫術便要順理成章的發明一種呼喚神靈、助昇陽氣、娛神歡樂的奇異工具:靈鼓。 考古發掘中不斷發現各種架鼓、懸鼓和掛鼓,由於印證了飽經秦火“洗禮”的殘章斷簡記載,終於明白無誤地向我們傳達了這個古老、樸野的信息。
懸鼓
鹿角立鶴瓜鼓 鹿角立鶴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由於造型奇特,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作為一種藝術品,早已蜚聲海內外。如果把它作為掛鼓的基座,實在有傷大雅,遺憾的是墓坑出土的現場無情的證實了這個現實。
文物出土時鼓與架分離,後來嘗試著把複製的“懸鼓”掛在“鹿角立鶴”上,鼓的豎環恰好套在掛鈎的鶴嘴角上,非常合適。因此,可以肯定“懸鼓”與“鹿角立鶴”是一件器物,鹿角立鶴掛鼓。

文物研究

考古證明:禮儀之飾器無不起源於實用之器具,此仍器物演變之通例。鹿角立鶴掛鼓的內涵是供死者呼喚神靈、助昇陽氣、避災求福、擊之娛神和希望接納亡靈升天的一種禮儀之器:靈鼓。無怪乎,此器專供曾侯乙親自“作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