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珠痔

懸珠痣,中醫病名。因濕熱下注,或長期穢毒刺激,氣血瘀滯而成。以肛乳頭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可有排便不暢或下墜感、里急後重感,或見痔核脫出肛外為主要表現的痔病類疾病。西醫則稱為肛乳頭纖維瘤。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懸珠痔
  • 發病部位:肛乳頭
  • 相關西醫疾病:肛乳頭纖維瘤
  • 主要病因:肛門濕熱證、氣血瘀滯
  • 多發群體:所有人群
  • 疾病分類: 外科—痔病類疾病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是指因濕熱下注,或長期穢毒刺激,氣血瘀滯而成。以肛乳頭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可有排便不暢或下墜感、里急後重感,或見痔核脫出肛外為主要表現的痔病類疾病。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特點及表現,與西醫肛乳頭纖維瘤基本相同。

病機

因濕熱下注,或長期穢毒刺激,氣血瘀滯而成。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肛門潮濕、瘙癢,便時可有腫物脫出,有墜脹不適感。
2.可單發,也可多發,多與髒毒、肛裂並發。

病證鑑別

懸珠痔與息肉痔
息肉痔位於齒線上方直腸壁上,表面為黏膜,色肉紅,呈圓球形,有蒂或無蒂,易出血,便時或可脫出肛外。

相關檢查

診斷本病還可依據肛門鏡檢查示:齒線部可見灰白色腫物,有蒂或無蒂,腫物表面為皮膚組織,不易出血。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本病主要以手術為治療原則。若肛門濕熱證,宜清熱祛濕;若氣血瘀滯證,宜行氣祛瘀。

證治分類

1.肛門濕熱證
主證: 肛周潮濕、潮紅,有灼熱感,肥大的肛乳頭充血、水腫,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祛濕。
代表方:止痛如神湯加減。
常用藥:秦艽、桃仁、皂角子、蒼朮、防風、黃柏、當歸尾、澤瀉、 檳榔、 熟大黃。
2.氣血瘀滯證
主證:排便時肛門有腫物脫出,表面色紫暗,伴有肛門墜脹,舌紫暗,苔薄,脈澀。
治法:行氣祛瘀。
代表方:膈下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五靈脂、當歸、川芎、桃仁、丹皮、赤芍、烏藥、延胡索、甘草、香附、紅花、枳殼。

其他療法

1.熏洗療法:用苦參湯或五倍子湯加減,先熏後洗,1~2次/日。
2.藥栓療法:熏洗後將痔瘡寧栓,或九華痔瘡栓,納入肛內,1~2次/日,1粒/次。
3.灌腸療法:用熏洗灌腸液或複方芩柏顆粒劑保留灌腸,1次/日。
4.症狀明顯,影響生活者,可行結紮切除療法。
5.便秘服麻子仁丸或液狀石蠟;大便次數增多服黃連素片。

轉歸預後

本病若病情較輕,正氣強者,早期治療,一般預後良好。

預防調護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等。
2.便後用1:5000高錳酸鉀水清洗肛門。
3.避免便秘或腹瀉。 

文獻摘要

懸珠痔之名出《外科啟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