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棺岩畫

懸棺岩畫

四川省珙縣麻塘壩僰人懸棺岩畫中,圓形圖案在懸棺岩畫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這些圓形的圖案是銅鼓圖案(也有的稱著銅鼓徽),這樣的認可來源於川滇懸棺地區出土的銅鼓,而銅鼓的鼓面恰好也是圓形的,對於懸棺民族來說,銅鼓是稀有之物,是地位權力,財富的象徵,銅鼓貫穿於懸棺民族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因而,銅鼓也成了他們這個民族的崇拜之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懸棺岩畫
  • 分布:四川
懸棺岩畫(rock paintings of luobiao)
【簡介】
如果把懸棺岩畫中的圓形圖案結論為描摹的銅鼓圖案是很不準確的,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懸棺岩畫中也確有描摹銅鼓的現象,但是,只要再認真對懸棺岩畫的其它圖案進行對照比較,我們就不難看出,懸棺岩畫中有的圓形圖案描摹的其實是女陰生殖器。比如,懸棺岩畫中有一幅紅色圓形圖,中間留出白色“S”形的圖案,而“S”形的上面弧形部分轉彎的地方故意留出一個環狀形,很明顯,這是描摹的女陰生殖器。再比如,位於麻塘壩白馬洞懸崖絕壁上的花瓣形岩畫,花瓣的中間是一個小圓形,不難看出,這個花瓣圖案描繪的是女陰生殖器。把花瓣比喻為女陰,以花心喻陰蒂,這樣的比喻和描繪在古代的藝術作品中很容易就能找到。據考證,佛像所踩的蓮花就具有這樣的含義,在佛經上,“蓮花部”是指女陰,“金剛部”是指男根,佛像世代相傳,人們往往只看到了慈善的佛像,知道蓮花象徵著聖潔,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典範,卻把蓮花本來的象徵意忘卻了。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我們也能找到把花比喻成女陰的描寫,比如:把女性陰道稱著“花徑”,把和處女性交稱為“開苞”,因處女膜破裂而流血叫著“落紅”,這樣的象徵直到明清小說《金瓶梅》中還有描寫,就是到了現代,還有人把陰莖深入女陰比喻成“直搗花心”。可見,把女陰比喻成花由來已久,就是在我國現存的,如內蒙古陰山岩畫,貴州省巫山岩畫、銀川賀蘭山岩畫和內蒙古桌子山岩畫中,都可以發現用花象徵女陰生殖器的圖案。在西方的一些早期的人體繪畫作品中,畫家們在女陰部分也習慣畫一朵花,在這裡花就成了女陰的象徵物。
從這些現象中,我們不難得出懸棺岩畫中生殖崇拜的描繪。趙國華先生在他所作的《生殖崇拜文化論》中指出,初民的女性生殖器崇拜,大致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他們看重出現生命的門戶,奉祀女陰的模仿物,陶環、石環等,第二個階段,他們選擇魚為女陰的象徵物,奉祀魚,舉行特別的吃魚儀式,即魚祭;第三個階段,他們崇拜蛙。此外,還崇拜花、鹿、羊、女性的經血等。有研究者稱,最初原始初民以陶環、石環、動物、植物等象徵女陰只是人們對性的一種最膚淺的最表面的認識,只是用簡單的環狀洞比喻女陰,而用花比喻女性,則是人們對性認識的一大提高,女性似花,花鮮艷而美麗,這時候的花有了一種引伸意義。
生殖崇拜是性交崇拜的主要內容,在原始初民的生活進程中,人們發現男女的不同,最大的表現就是生殖器和女性成熟後的乳房,人們最初認識性就是通過性交獲得的,男女生殖器接觸可以獲得極大的快感,心身愉悅,具有無法抗拒的魔力,以後人們又逐漸把性交與生育聯繫起來,人們發現只有通過性交後才能繁衍後代,而繁衍後代也是由女陰生殖器帶來的,那時候人們不懂得人體生殖器的實際構造和功能,更不知道女陰生育後代的原理,因而,女陰生殖器充滿神秘,繼而在人們心理表現出一種神奇的力量,由此而產生了對女陰生殖器的崇拜。
隨著對人們對大自然的征服能力的加強,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女陰生殖器也有了更多的認識,人們發現,要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光有女陰生殖器也是不行的,還必須要有男根才行,女陰好比是土地,而男根則是土地上的播種者,兩者缺一不可。於是,人們又開始崇拜男根,男根崇拜是繼女陰生殖器崇拜後的新概念,我們在許多目前現存的古人留下的岩畫中就可以覓到蹤影,比如內蒙古桌子山岩畫中,表現男性、打獵、放牧、戰爭、跳舞等圖中,男性都有一個碩大的生殖器,這是男性陽剛的象徵。在重慶綦江的山區里,早年人們還發現了男根石雕和刻在山壁上、河邊礁石上的男根圖,目前男根圖保存完好的就有200多根,當地還有一座宋代修建的靈應廟,廟宇前立有兩根3、5米高的男根,堪稱世界第一長男根。也就是在綦江的橫山鎮山里,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二十幾座崖墓。而這些崖墓中也雕刻有男根圖和女陰生殖器的象徵物蓮花。
岩畫是人類生活的形象記錄,在沒有文字紙張的時代里,岩畫就是人類最原始的“史記”,古人對生殖的崇拜,對後世的文字也有相當大的影響,比如今天通用的“且”字,就是男根的象形,在甲骨文中,在金文中,“且”的寫法完全是一幅幅男根圖,與“且”字對應的“也”字象徵女陰,漢朝許慎《說文》說:“也,女陰也”,這個字是象形字,也是形聲字,在古字中有多種寫法,從《古籍彙編》中可以選項出三種,象形尤為明顯,包含了女性生殖器的大小陰唇和陰蒂。
如果說女陰生殖器崇拜,男根崇拜是古人對男女生殖的初級認識,那么,古人的性交崇拜則是對人類自身認識的又一大提高,陰陽相合男女性交場面,古人也記錄在岩畫中,最初表現男女性交的岩畫大多以圓圈符號為主,最多的是大圓圈裡再畫上一個小圓,這裡的語言是大圓代表女陰生殖器,小圓象徵男根,也有的表現為大圓中再加一橫,圓加一橫的表現手法比大圓小圓象徵物更形象。在銀川賀蘭山的一些現存的岩畫中,也發現過蓮花上畫有一橫的圖案,重慶綦江的一些古崖墓里也發現了圓環里加一橫的圖案,其實,這些符號就是古人對男女性交場面的描繪。
發展到後來,隨著古人藝術水平的提高,他們開始用象徵物來表現性交場面,比如,在貴州、廣西一些地區現存的岩畫中,就發現有兩隻魚尾連在一起的圖案,內蒙古桌子山岩畫中,一個蛙形女性和男性生殖器連在一起,重慶綦江的男根雕刻中,男根上多了一橫或男根上有蓮花等等,這些都是古人對男女性交場面的描繪。同樣,我們在懸棺岩畫中也不難找到這樣的圖畫,比如,大圓里加上小圓的,圓圈裡加上一橫的,圓圈裡加上“S”形,這些圖符,其實就是僰人描摹的男女性交場面,只是這樣的描摹尚處於初級階段
【懸棺岩畫分布及懸棺介紹】
“僰人懸棺”位於四川省珙縣境內,系根據《珙縣誌》“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而命名。早在1956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制。珙縣、興文與雲南接壤,為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時屬僰道縣。
歷代僰人等少數民族聚居於這一帶,故遺存的懸棺多,但現在最多和最集中處,當首推珙縣洛表鄉的麻塘壩和曹營鄉的蘇麻灣。珙縣麻塘壩南北狹長,東西兩側奇峰挺拔,險拔峻峭的岩穴之間,許多棺木半懸山崖,在懸崖峭壁上現存懸棺160多具。距麻塘壩10多公里的曹營鄉蘇麻灣,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著懸棺48具。懸棺離地面多數為26至50米,高者達100米。懸棺的崖壁上有許多紅色彩繪壁畫,內容豐富,線條粗獷,構圖簡練,形象逼真。懸棺及岩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帶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實物材料。已成為世界懸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時吸引著無數的旅遊者。 這個景區充滿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僰人懸棺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絕壁上為特徵。共保存有懸棺265具,是目前門內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離地表 10米~ 50米,最高者達100米。置棺方式,一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3個,楔入木樁以支托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岩壁上鑿橫穴或豎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採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屍身,隨葬品置腳下兩側,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鐵器和麻織品,其中麻織品最多,有少量的絲織品。懸棺葬的族屬,學術界爭議頗大,比較集中的有僰人說、僚人說。其時代,上限未知,下限為明代。
麻塘壩懸棺
珙縣僰人懸棺的核心部分。在珙縣洛表鎮西南麻塘壩。壩東西寬300米~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螃蟹溪從壩中穿流而過,溪岸東西對峙著21座連綿起伏的山崖,懸棺就分布今絕壁上。現存223具,以木樁懸棺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達100多米。絕壁上還有密如蜂眼的樁孔遺蹟和紅色彩繪岩畫200多幅。岩畫內容豐富,有騎射、舞蹈、雜技和各種動物、武器、幾何圖形等,形象古樸生動。其餘懸棺葬遺蹟也有類似岩畫。麻塘壩懸棺相對集中在棺材鋪、獅子岩、九盞燈、大洞口。鄧家岩、三仙洞、珍珠傘和老鷹岩等處。
蘇麻灣懸棺
在曹營鄉海棠村鄧家河北岸。山巒重疊,上築有不少古堡山寨,懸棺即位於與之對峙的蘇麻灣岩壁。現存懸棺42具,其中7具置於天然洞穴和岩墩上。
“僰人”,一名,始見於《呂氏春秋》,主要聚居在地處川南邊陲的珙縣。僰人以膘悍、善騎、勇武、善戰著稱;周朝時因助武王伐紂有功,被冊封為“僰侯”,率先在“無君”的西南建立了“僰侯國”。此後,儘管歷經興衰沉浮,始終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僰人長於漁獵,種植髮達,僰道荔枝、葡萄聞名於世。僰文化獨特,以懸棺為代表的神秘文化,雖歷千載,令人不解。明朝萬曆年(1573年),在這銷煙瀰漫的日子裡,僰人被明朝十四萬大軍剿殺殆盡,消失於歷史,但那些高掛的僰人懸棺似乎一直在向人們訴說著他們向興盛與悲哀。
珙縣洛表麻塘壩和蘇麻灣是僰人懸棺最集中的地方,僅在縱深4km長的麻塘壩懸崖絕壁上,現存上萬個棺樁棺孔;數百具懸棺,是世界上懸棺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數量最多的地區,被譽為“世界一絕”、“天然懸棺葬的博物館”。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神秘的文化,獨特的葬式,耐人尋味,千古難解。同時,隨棺而作的數百幅岩畫,色彩鮮艷,栩栩如生;形象地再現了僰人時代的自然環境、社會生產、民風民俗、宗教信仰,令人折服。入口處的“九盞燈”,因傳說三根橫木上共放有九盞“長命燈”而得名,它前有點將台;右有石船。形如斧砍的石灰岩絕壁上,分布了二十四具懸棺、六十二幅岩畫。懸棺神奇絕妙,俯瞰萬眾;岩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牽馬放牧,垂鉤釣魚、舞蹈、球戲、踢鍵娛樂。雖然構圖簡練,線條粗獷,卻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而最遠,最高的當數老鷹岩;14具懸棺懸置在110餘米的峭壁上,為懸棺精華。而蘇麻灣山勢巍峨;奇岩崢嶸,河水澄澈清瑩,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優美迷人,在距水面50餘米的懸崖峭壁上重重疊疊的放有50具懸棺,並留有大量樁孔,給人以奇異神秘的感受。另外,麻塘壩謝家灣,留有一民國建築一何家大院,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占地15畝,全為木質結構,有三座院落,一個花園,二座石碉樓;雕刻精美,巧妙絕倫。
1988年,僰人懸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僰人懸棺在京展出,更使懸棺之謎迷住了首都觀眾。得到了中央領導及各界人士的極高讚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