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沼大師

慧沼大師

慧沼大師,一作惠沼(或),俗姓劉名玄,祖籍彭城,後遷淄州,因此他亦稱淄州沼。十五歲時,唐高宗為新生兒子(即睿宗)祈福度僧,他就此時受度出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慧沼大師
  • 別名:淄州沼
  • 俗姓:劉名玄
  • 祖籍:彭城
生平概述,相關事件,作品一覽,歷史評價,

生平概述

相傳他曾親近過玄奘。青年時已博通經藏,講「法華」、「般若」、「涅盤」等經。鹹亨三年(六七二年)始從窺基、普光受學。慧解超群,被稱為「山東一遍照」。他的唯識、因明諸疏,大概即在此時稟受師說漸次寫成。窺基去世(六八二年)後,慧沼遊行諸郡,講經二十餘年,同時寫成了「金剛般若」等經疏,和「慧日論」、「了義燈」等著作。
慧沼晚年又在義淨譯場任證義大德。唐中宗神龍三年(七○七年)曾召義淨入宮同譯經沙門九旬坐夏,他也參加在內(見「開元錄」)。景龍四年(七一○年)義淨於大薦福寺譯「浴佛功德」等經,「根本說一切有部 芻尼毗奈耶」等律,「唯識寶生」等論,慧沼與文綱、勝莊等同任證義。景雲二年(七一一年)義淨於大薦福寺譯「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等經,和「能斷般若論頌」等論,亦慧沼證義。慧沼所疏「金光明最勝王經」,即是義淨的新譯本。他晚年的思想受到義淨的一些影響。
慧沼於開元二年(七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去世(見李邕碑文後日本釋善珠記),壽六十四歲。他生平曾被驛征三次,詔講二次,補綱維大德六次,敕譯經論四次。他是慈恩宗的嫡傳,或許因此受到當時朝廷的重視。
慧沼的著作現存有十種,共四十卷∶一、「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十卷,經文是武周長安二年(七○二年)義淨譯。疏文也同時寫出,發揮了三乘五性的宗義,並訂正以真如為三身正因的舊說。二、「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一卷,經文玄奘譯。三、「法華玄贊義決」一卷,釋窺基著「法華玄贊」中難義。四、「成唯識論了義燈」十四卷,與窺基的「成唯識論樞要」、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秘」總稱唯識三疏,多分祖述窺基學說加以闡明補充;對圓測、道證等諸家異說一一批判。五、「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一卷。六、「因明入正理論義斷」二卷。七、「因明入正理論續疏」,慧沼自跋雲∶「於師曾獲半珠,緣闕未蒙全寶」,這是因窺基著「因明入正理論疏」到了喻過部分就絕筆了,慧沼接著做了下文的註解,所以稱為「續疏」。八、「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闕」八卷,現存卷四、卷七、卷八。九、「能顯中邊慧日論」四卷,略名「慧日論」。十、「勸發菩提心集」三卷,第二卷中有受菩薩戒儀軌。
此外,慧沼的著作佚失了的還有「能斷金剛般若經疏」、「發菩提心論疏」等十種二十九卷。
玄奘所傳的瑜伽唯識學,由窺基的傳述,建立了以三乘五性說為主的慈恩宗,又由日沙門道昭、智通、智鳳、玄 等傳衍至日本而建立了日本的法相宗。慈恩宗窺基是奠定者,智周為傳播者,而作為他們中間樞紐的就是慧沼。玄奘的學說雖然通過窺基等諸大弟子記錄下來,但有許多微言奧義未見得盡能一一筆之於書。同時玄奘在世時,門下對於教理的見解本來就不一致,作為繼承慈恩嫡傳的慧沼,就擔當了力排異說的任務
慧沼的著作充滿了追求真理的精神,他為了對真理的探討,做到了「當仁不讓於師」的地步。他不但對於圓測、法寶等前輩沒有隨便妥協的態度;就是對於窺基的主張,有懷疑的地方也要求得一個是非;甚至對於玄奘的教授,也要透過思考才接受。用這種服從真理的精神來治學,是值得後人效法的。由於他的努力,進一步充實並推進了窺基的學說。在西明與慈恩的論爭中,慈恩之能得到最後勝利,慧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慧沼的弟子最著名的首推智周,他從慧沼學,於公元七○三年和七○六年,先後有日本僧人智鳳、玄 等來從他受學,回國弘傳。智周的著作,很多是輔翼或解釋慧沼的著述的。義忠、道 、道邑、如理等當時也很出名。此外,碑序所載,還有惠沖微、惠勝說、耶含 、惠日、福林、無著、惠融、惠祥、惠光、惠燈、惠嵩、惠先等

相關事件

慧沼晚年又在義淨譯場任證義大德。唐中宗神龍三年(七○七年)曾召義淨入宮同譯經沙門九旬坐夏,他也參加在內(見“開元錄”)。景龍四年(七一○年)義淨於大薦福寺譯“浴佛功德”等經,“根本說一切有部 芻尼毗奈耶”等律,“唯識寶生”等論,慧沼與文綱、勝莊等同任證義。景雲二年(七一一年)義淨於大薦福寺譯“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等經,和“能斷般若論頌”等論,亦慧沼證義。慧沼所疏“金光明最勝王經”,即是義淨的新譯本。他晚年的思想受到義淨的一些影響。
慧沼於開元二年(七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去世(見李邕碑文後日本釋善珠記),壽六十四歲。他生平曾被驛征三次,詔講二次,補綱維大德六次,敕譯經論四次。他是慈恩宗的嫡傳,或許因此受到當時朝廷的重視。

作品一覽

慧沼的著作現存有十種,共四十卷∶一、“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十卷,經文是武周長安二年(七○二年)義淨譯。疏文也同時寫出,發揮了三乘五性的宗義,並訂正以真如為三身正因的舊說。二、“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一卷,經文玄奘譯。三、“法華玄贊義決”一卷,釋窺基著“法華玄贊”中難義。四、“成唯識論了義燈”十四卷,與窺基的“成唯識論樞要”、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秘”總稱唯識三疏,多分祖述窺基學說加以闡明補充;對圓測、道證等諸家異說一一批判。五、“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一卷。六、“因明入正理論義斷”二卷。七、“因明入正理論續疏”,慧沼自跋雲∶“於師曾獲半珠,緣闕未蒙全寶”,這是因窺基著“因明入正理論疏”到了喻過部分就絕筆了,慧沼接著做了下文的註解,所以稱為“續疏”。八、“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闕”八卷,現存卷四、卷七、卷八。九、“能顯中邊慧日論”四卷,略名“慧日論”。十、“勸發菩提心集”三卷,第二卷中有受菩薩戒儀軌。
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
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今釋此經前有六義。第一明大意。第二明經宗。第三明功能。第四明階位。第五明感應。第六明釋文義。
夫至理幽寂言形之表。而靈智妙應玄感之機。炎向情風忽動慈極之妙觀。電影身雲流光悲重之珠王。感起東剎應從西興。每感必應如穀神響。酬而現形如鏡明像。度十二因緣舉十二觀面。救八難極苦開八種神咒。然則入道雖多不出人法。所言人者十一面是。所言法者神咒心是。非人無以持咒。非法無以成人。法人雖殊不思議一也。十一面者。神徹三有無非現化。形入六趣無非感應。功齊已成之尊。跡同未極之流。體法性而永寂拯溺衰而興悲。智窮太靈身遍法界。靈達無方能照三業。信敬德力難思善救五趣苦難。十一面者。前三面慈相見善眾生。而生慈心大慈與樂。左三面嗔面見惡眾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上出面見淨業者。發希有贊勸進佛道。最後一面暴大笑面見善惡雜穢眾生。而生怪笑改惡向道。頂上佛面或對習行大乘機者。而說諸法究竟佛道故現佛面。各爾三方三面為化三有故現三面若合本面應十二面。而十一面是速食麵。本體常面是真實面。面離於身而智面主面表內懷以顯權實。故常面上現十一面。故曰十一面也。神咒心者。人既叵思大士所說神咒法亦難測也。神者難測也。咒者敕責也。心者慮智也。經者彼雲修多羅。亦云經也常也。漢地風俗聖人所說皆名為經也。今大聖所說故目之為經。前賢今聖雖歷永劫所說經常故也
今釋此經前有六義。第一明大意。第二明經宗。第三明功能。第四明階位。第五明感應。第六明釋文義。第一明大意。凡是大士化世之大意者。欲令一切入於佛道。故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具三阿僧祇行望得三菩提果。皆為有情令入佛道。然諸有情從本以來無明所藏纏縛生死。故菩薩垂大慈悲。以種種方便種種教化。大悲拔苦大慈與樂。故此觀世音菩薩現種種身說種種教。化諸有情方便之事於諸經中而廣說也。故華嚴經曰。觀世音菩薩經大悲法門度脫一切也。法華經曰。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故三十三身現化眾生也。不空罥索經曰。是觀自在菩薩乃現八手而被鹿皮。又曰。千手千眼大自在王十一面觀自在菩薩。此菩薩或現大自在天身故現此身也。亦此菩薩有無量身無量面。故觀世音經偈曰。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國土中無剎不現身也。問有何因緣故是觀自在菩薩乃有如是方便而度娑婆耶。答天地本起經曰。劫初時天下無光。爾時西方阿彌陀佛念。當彼往化。能仁是同學。應彼作佛即擊犍槌。一切皆集郁提講堂。佛告眾言。過此八十恆河沙土有忍土。眾生失於光明為大困苦。誰建立功德。於是應聲菩薩白佛。世尊十方佛皆建立。便天人不絕。即與吉祥菩薩二人共議。為世作眼目而造日月也。應聲菩薩作日。吉祥菩薩即作月也。應聲菩薩即觀世音菩薩也。吉祥菩薩即大勢菩薩也。是二菩薩神德無量。名稱若干早陰。此方與物緣重也。問此菩薩為幾劫化耶。答此菩薩願重。故若眾生不盡者是菩薩之化而不絕也。故經曰。昔有轉輪王名曰遍淨。有太子亦有大臣名寶慧也。大臣發大誓願欲度娑婆世界。時是太子隨臣發願共化此土。故爾時轉輪王者西方阿彌陀佛也。太子者是觀世音菩薩也。大臣者是釋迦文佛也。故觀世音經偈曰。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也。第二明經宗。問此經以何為宗耶。答正說所說意略有三義。一者以觀世音菩薩行法為經宗也。問於觀世音三昧經已明行法。何故更說觀音行法耶。答行有二種。一者寂靜行。二者動轉行也。彼經依定力而征瑞。此經依作法而顯益。故異也。三昧經所說行法若不得定難可易得。不當末代機也。若此經如行法而作法而終無不得益耳。二者說觀世音菩薩神咒為宗。此有二事。一顯現事。二隱密。是經所說神咒秘密之事如法行者是菩薩大士無形能不應有情之感。故以神咒為經宗也。三者為一切有情慾示所歸依處。故以菩薩德力為經宗也。故一切行者必依行法及菩薩神力而得成道之終以無上道果為經宗。故下經曰。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名稱菩薩稱名二功德平等平等也。問此經行法於三乘行中為何行耶。答三乘雖殊其理一致。但心自有大中小。故三行差別也。故此經正明菩薩大行為宗也。問此經所說神咒心者為是菩提心耶。為是正神咒心耶。為是行者之心耶。答今言神咒心者非是有情之心也。是神咒秘密變異之義似有心神隨人所念得成就。故曰神咒心也。問若是神咒有心者為是生滅心耶。為是無生滅心耶。答是神咒者與理相應故非色非心。而能色能心者皆觀自在菩薩神咒似有心而非是有情心也。十一面者實是十二面也。上佛面是果。下菩薩面是因也。謂是因果一雙也。亦上十一面是速食麵。下一面是真實面也。謂是真實方便一雙也。是十一面中前三面慈相左三面嗔相。慈是文嗔是武。謂是文武一雙也。右三面白牙自在菩薩變現十一面。或現佛面或現慈面或現嗔面或現白牙上出或現暴大笑面。雖現十一本體不二故。舉變現面故曰十一面也。問是菩薩有慈面相不可怖。而何故是菩薩有嗔面耶。亦有牙出笑面相示三相耶。答夫聖絕淨污之氣。豈有嗔笑相耶。然隨世間者依違境而發嗔也。依順心而發笑也。現牙出相而贊淨也。白牙上出相者方廣經曰。身口意淨故二牙白相也。故知贊淨三業有情。故有白牙上出相面也。暴大笑相者化善惡雜穢有情。故現暴大笑相也。何知然者。夫笑之者見善而心喜故笑也。見惡而嗤謗故笑。而今曰暴大笑相者。必當嗤謗彼惡罪故有暴之言故。嗤彼善惡雜穢有情故有笑面也。謂世間人面表於心。心出於面。見善色喜。見惡色惡。隨心善惡面色美醜。故隨世間故聖現此面相也。問若化善眾生但以慈面。化惡眾生但以嗔面。而化善惡雜穢有情但以暴笑面。化淨業有情但以白牙上出面者。是化娑婆有情。善者甚少惡者甚多。故以嗔面而化度耶。不以余面化耶。答先以嗔面而化有情惡。後若調其心而成善心者。乃以慈面而化度也。亦以嗔面能除怨敵也。故下雲。取慈支一顆誦一百八遍。妝點此像左邊嗔面。面向怨敵怨敵不進也。問若爾各各一一而現化耶。亦得具現十一面耶。答方便化物不可定相。或具現或不具。今依具現之。但若有惡緣怨害行者。至誠發願欲離此怨者。是觀世音乃現嗔面而降伏之。若有眾生欲求佛道。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之。若有眾生欲度眾生勤修淨業而淨。現白牙上出面乃贊勸進也。若有眾生欲見觀音現後化度。即現慈相而說法也。若有眾生或善或惡或行不行心行不定欲見觀音化度。即現暴笑面而為說法也。今更釋十一面以五義而釋。一聖有二化方便。一聖默然密化。如維摩詰默然。即是本面也。二聖說法。謂種種方便種種說法也。即是十一面相也。二聖有二化。一說實慧而化有情。所現之身亦真實體。即是前三慈面也。二說權方便慧而化有情。所現之身亦方便身。如嗔面笑面牙出面也。三聖有二化。一者一往化。如笑面嗤惡業也。二遂化。如嗔面呵惡也。牙出面贊淨業也。四聖有二化。一相順化。如華嚴經田獵魚捕共助而化也。即如暴笑面化也。二相奪化。如持論逼迫化。即嗔面呵惡也。五聖有二化。一慰喻化。如維摩慰喻章。即此慈面嘆善也。二調伏化。如維摩調伏章。即如嗔面呵惡也。雖不對生菩薩。而作十一面像如法修行者願令得也。問何故佛面是一。慈面嗔面牙出面各有三面。亦笑面是一耶。答果道無二故佛面無二也。慈面三者慈不出三故三面也。一慈有苦無樂有情而令離苦得樂也。二慈有福無慧有情而令具福慧也。三慈有慧無通有情而令備神通智慧。故慈面三也。嗔怒面三者。一怒欲離苦報重迷苦業也。二怒欲求樂果不知樂因也。三怒觀寂靜理還著散亂境。故嗔面三也。白牙上出面三相者為贊三業淨故有三面也。亦為化三有故有三三九面也。暴大笑一面總嗤善惡雜穢有情故有一面也。問至人無相。相隨緣現。故不見世間人面十一身一者。何故違世而現身耶。答每面應有而以彼人。故淺識之者見彼嗔面人但知嗔人不知觀音方便。故今為淺者令知觀音一身變現十一面之身。故現十一面身也。第三明功能。是觀自在菩薩神咒功能非是一類。處處不同。隨彼所說而不等也。是功能雖多略有三種。一請觀世音經說四種神咒。正現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大利益。二不空罥索經說大神咒得二十八功德。三此十一面經明八種神咒。明十四種利益也。如此功能雖多不出得離也。離有三種。一者能滅八難。二者能拔三道苦。三者能滅四重五逆也。三道八難是苦果。四重五逆是苦因也。故觀世音經偈曰。地獄鬼畜生能滅諸有苦。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也。若滅四重五逆者餘罪可易滅。若皆滅罪者苦報易脫也。問何故不說滅是誹謗大乘罪耶。答大品經曰。若誹謗大乘人墮大阿鼻地獄。若劫盡時更移他方地獄。逕無數劫不說出時也。得有三種。一見諸佛攝受。二現世豐安即現報也。三生安養國也。雖有十四種功德及一切善報不出得離。合六種功德也。亦不出世出世二種果報也。世間報即是人天豐樂報也。出世間報即生淨土不退菩提果也。問若至心行者得免三界三苦耶。答一切苦無非解脫。故觀音偈曰。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也。第四明階位。凡菩薩階位不出二種。一者已成佛菩薩是法身大士也。二者未成佛菩薩是直往菩薩也。已成佛菩薩者。如妙德菩薩等是已成佛也。未成佛菩薩者。從初發心至於十地未滿行業故未成佛菩薩也。今大乘有二義。一平道門二漸舍門也。平道門者。一切大有情從本以來與佛常一。但以眾生起二見故有二相。故經曰。不知自身有如來。流轉生死無出時也。亦淨度三昧經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也。漸舍門者。不無已成未成之義也。故從初發心而於五十二位中。每位乃有入分住分勝進分。故滿行斷惑方得成佛也。是觀世音菩薩乃有二義。一雲。已成佛菩薩也。故觀音三昧經曰。是觀世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吾為弟子也。二雲。未成佛菩薩也。故觀音授記經曰。是觀世音菩薩昔於金剛師子遊戲佛所初發菩提心。彼時國王名曰威德王。於其國觀入於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蓮華從地湧出。雜色莊嚴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結跏趺坐。一名寶意二名寶上也。時威德王從定而起。見二童子坐蓮華藏。以偈問曰。汝為天龍王夜叉鳩槃荼。為人為非人。願說其名字。時左面童子以偈答曰。一切諸法空。云何名字。過去已滅。當來法未生。現在法不住。仁者問誰名。空法亦非人龍非羅剎。人與非人等一切不可得。左面童子而說偈言。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一切法無名。而欲問名字。我名為寶意。彼名為寶上也。是阿彌陀佛滅度後世界法音不斷。彼佛於中夜入滅度。是觀世音補佛之處。世界轉名眾寶普集莊嚴世界。佛名普光功德山王佛也。次大勢至補觀世音處。佛名善住功德寶王佛。是金剛師子遊戲佛與阿彌陀佛皆有乘。後二佛唯菩薩乘。聞此三佛名者得轉女身超四十億劫生死之罪也。弘猛海慧經曰。昔此閻浮提有王名曰善首。有五百王子。第一太子名善光。值空王觀世音佛乃發十願。一大悲觀世音願知一切法。二大悲觀世音願乘波若船。三大悲觀世音願得智慧風。四大悲觀世音願得善方便。五大悲觀世音願度一切人。六大悲觀世音願超生死海。七大悲觀世音願得戒定道。八大悲觀世音願登涅槃山。九大悲觀世音願會無為舍。十大悲觀世音願同法性身。是觀世音發願。願我未來作佛。字觀世音三昧。稱我名不往來度者不取妙色身。若行此願清淨莊嚴一室。以於此土行菩薩道。故知未成佛菩薩也。若從多者為已成佛。亦為化有情故更示成佛耳。故法華雲。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也。第五明感應。問是觀世音菩薩何處故有情感即觀音應耶。答是觀世音菩薩既為法身大士無所不遍。故經曰。十方剎土中無剎不現身也。若依華嚴經曰。南方有山名曰光明。彼有菩薩名曰觀世音。汝詣彼問。善財童子登彼山頂。推求見觀世音菩薩住仙西阿。處處皆有流泉浴池。林木郁茂池草柔燸。結跏趺坐金剛寶坐。無量菩薩恭敬圍繞。師為為說法大慈悲經也。複次不空罥索經曰。佛在補多羅山頂。觀世音菩薩宮殿所住之處。複次大無量壽經曰。正在西方安樂世界。阿彌陀佛補處菩薩也。問彼菩薩身量為幾許耶。答是菩薩身量亦是處處不同說也。故無量壽經曰。阿彌陀佛身高六十二恆河沙由旬。觀世音菩薩身量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也。又三昧經曰。身長一丈。項背曰光也。故準彼而造像者不可堪管也。故隨根機而造少形。故不空罥索經曰七尺。此經雲一搩手半也。夫聖人現身長短不定。故就一釋迦身量不定也。若現遍滿法界之身時為名盧舍那也。若現王宮時或名釋迦。身長一丈六尺。若俱尺羅長者以尺量。佛足自跟至膝不知。故知機緣不定。故身不定也。夫感應義常雲。以三世善而感佛故應也。又以惡感佛之時。捊應感惡。生善時佛應也。若無惡者何應而化物耶。感者召義應者應現義也。應有二相。一直以佛菩薩應現。如請觀世音經明阿彌陀及菩薩現於王舍城也。二密以方便身而應現。是事甚多載於記傳也。問何相感故乃應現生佛菩薩。何相感故應現方便耶。答略有三雙六隻。一眾生有二種。一深種善根者感故應現生佛菩薩身也。二福薄眾生感故應現方便身也。深種善根者多佛值多供養佛多聞法發菩提心也。薄福眾生者目而不見。雖聞不勤。勤而不久。故數退為福薄也。二者有二眾生。一能觀實相。二不能觀現世。夫如實覺觀故名成佛也。所言實相者。一切諸法本來寂靜。無所去來亦無生滅。能如是觀。菩薩即應。故華嚴經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觀。諸佛常現前也。一切凡夫有情豈起是心。故不應佛菩薩也。三有二眾生。一當時至誠發願。二不至誠發願也。至誠發願即應現佛菩薩。不至誠發願故不應也。第六釋經文。夫釋經文有二種。一者龍樹菩薩造智度論以釋摩訶般若經者。但釋經文義而不開段也。二者天親菩薩造金剛般若論以釋金剛般若經者。即開十二章也。漢地諸經論師亦有二種。一鳩摩羅什三藏師。時世稱無相佛也。乃釋維摩經文義而已也。二釋道安法師。時世稱印手菩薩也。將釋一切經。每經要開三段。所謂序說正說流通說也。今日意者若欲釋文義者。要依龍樹菩薩及羅什師意也。若將開章段。亦因天親菩薩及釋道安師意也。將釋此經文有三大段。第一序說。是經初文現也。第二從白佛言世尊。我有神咒心下是正說也。第三自爾時觀自在菩薩說此語已下是流通說也。就初序說有二段。一者通序也。二者從觀自在菩薩下第二別序也。謂通有諸經首故為通序。別於此經中在序故為別序也。就初通序有六句。一如是。二我聞。三一時。四婆伽婆。五在室羅茷竹筍道場者是住處也。自與大比丘眾下第六同聞眾也。如是者謂信也。我聞者是阿難之我。元傳聞之名也。時者簡非余經說之時也。正是說斯法別時也。婆伽婆者此雲能破四魔。亦云永吐欲根等。多諸稱名故云婆伽婆也。室羅茷者亦云舍婆提也。此翻雲不可害也。亦翻雲仙人住處也。是通處也。竹筍道場者是別處也。以竹筍為嚴修道場窟故曰竹筍道場也。與大比丘眾下第六明同聞眾也。就此有二。初別列眾。次總結也。就國中有四。初明羅漢。二明菩薩眾。三明四部眾。四明十部眾。謂八部眾加於鳩槃荼與毗遮舍也。就初有五句。初明與者共也。二明大者有三義。一德高故曰大。二行勝故曰大。三數多故曰大也。三明比丘者。此雲乞士怖魔破惡也。四明眾者多也。五明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人數也。謂佛恆所繞眾也。菩薩摩訶薩下第二明菩薩眾。就此中有三段。初舉名也。謂菩薩此雲道心眾生。摩訶薩此雲道心眾生也。第二舉數文現也。從慈氏為首以下第三舉別名也。彼國具言彌牽勒。此雲慈氏。是姓名也。亦此菩薩但修慈行與觀世音同類。故初首列也。故是彌勒菩薩於釋迦佛前四十二劫先發心也。但釋迦勤行苦行。彌勒但修慈行。故釋迦超九劫而成佛也。從無量無邊下第三明四部眾。中有二段。初舉數文現也。次舉名。謂比丘比丘尼等是四部眾也。比丘者僧眾也。比丘尼者尼眾也。尼者此雲女也。優婆塞者此雲清信士也。優婆夷者此雲清信女也。從天龍夜叉下第四明十部眾也。一者天自在義也。二龍是畜生中有威勢。能雨澤地增長谷果也。龍有二種。一地龍。二虛空龍也。三夜叉此雲可畏亦有二種。一天夜叉二地夜叉也。四揵闥婆此雲[求*更]疾亦云輕繞也。五阿修羅此雲無酒也。彼國人女好男醜也。六迦樓羅此雲金翅鳥也。七緊那羅此雲樂神也。八摩睺羅此雲匍匐行也。九鳩槃荼此雲冬瓜鬼也。十毗庶舍此雲赤色鬼也。從人非人等下第二總結也。如緊那羅等似人而額上角。故為非人。故曰人非人等也。從爾時觀自在菩薩下第二明別序。此中有三段。一種牒來眾。謂無量俱胝那由他百千持咒仙人也。俱胝者億也。那由他者婉也。前後圍繞右繞三匝者。第二明將來儀則也。謂欲度三有故曰三匝也。謂欲承一道清淨之理一乘如實之行故曰退坐一面也。從白佛言世尊我有神咒心以下第二大段正說也。此中亦有三大段。第一舉神咒功能。是嘆樂門。此即有二。初舉神咒次佛述贊也。從善男子我亦隨喜受汝神咒下第二大段正說神咒。是受樂門也。從世尊如是神咒下第三大段明修行方法。是利益門也。就初大段亦有三段。初正明神咒德。自欲利益安樂以下第二明略贊功能。第三自一切諸佛同所稱嘆下引經嘆咒也。此中有二。初以三句略嘆咒也。一同所稱嘆。二同所隨喜。三同所贊持也。從世尊我憶過去下第二明值佛。此中有二佛。初值佛名百蓮華眼無障礙頂熾盛功德光王佛。具十號。次值佛名美音香佛。具十號。此二佛中各有二段。初舉佛名。次明所化也。初明佛名百蓮華眼是譬名也。眼根清淨如百蓮華也。無障礙頂者次嘆頂相。謂無上最勝義也。次明功德光王者次嘆光明。謂光中上光也。明是曉頂是法身光是波若音以若三點德具佛也。次佛名美音香者。以或香法音以為名佛也。所化益有十益也。一脫八難。二滅大重罪。三月蝕還生。謂天下有患。自有日月蝕。而如法咒者還生而無患也。四明格量功德也。謂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名稱觀世音菩薩名稱平等平等者。是平等中平等故重言也。此中有二義。一他方諸佛是他方有緣。此土無機也。觀世音此土有緣故。二功德平等無異也。今義以不二二者。諸佛於他方有緣故功德多。是觀世音於此土有緣故福多也。以二二不二者。諸佛是法身體一。是菩薩亦為法身體一。故曰平等平等也。五明得不退轉也。退有三種。即行退念退位退也。是十心中六心是行退也。是七心以上六地以還是間無行退。而有念退位退也。當於七地是位退也。是八地中無行退位退。但有念退也。正至十地無三退。故曰不退轉也。六離一切病也。是一切病者不出四百四病。隨四大起也。是一一大各起一百一病故也。七脫一切障也。一切障不出三障。一煩惱障。謂從心而起四十七心煩惱也。亦從見思二輪而起九十八使百八煩惱也。二報障不出三報。一現報。謂現世受報。二生報。謂死後受報。三後報。謂第二生所受報也。三業障是三業障也。謂以所作惡業恆障善業也。八脫一切畏不出二種。一有情畏。如盜賊鬼難等也。二無情。謂水火風等也。九滅三業障重。舉身口意三業重障也。十領受菩提者。謂受記作佛也。第二從爾時世尊贊觀自在菩薩下佛述嘆文現也。從善男子我亦隨喜以下第二大段正說神咒有八少段。第一明根本咒也。此咒者是八咒中之根本也。為成此咒故有餘七咒。此中有三段。初敬三寶。次正誦神咒。後明得益。餘七咒例此可知也。有一經者此根本咒並誦三尊也。此經咒前為先敬三寶。是離合不同耳。此中觀自在菩薩也。彌勒本願經曰光世音菩薩也。法華經曰觀世音菩薩也。此觀自在之稱最為勝也。觀有二種。一遍二不遍也。二乘所見有不遍義。但見三千世界內故也。菩薩所見無所不遍故曰觀自在也。故經曰。無垢清淨觀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也。第二咒咒水及衣咒。第三咒咒油香咒。第四咒咒華香鬘咒。第五咒咒獻佛供咒。第六咒咒薪咒。第七咒咒結界咒。第八咒咒請還宮咒也。闍提華木截為三十一段。蘇酪密漬之以誦燒火也。闍底華木者此雲一生亦曰實也。此土無木也。問若以此咒咒彼水衣時。是咒著水衣耶。答水衣無心。咒亦無相。而咒物時一切隨咒。此是聖密術耳。然則以無色色咒而咒尚著無心物者。何況以此咒咒有情之流耶。問何故先咒水耶。答水是能除穢。若不除穢法即不成。故先咒水也。次雖咒水除穢而若不除所著之衣穢者亦難成。故咒淨於衣也。次既咒水衣而油香不淨者燒光不淨。故咒於油香也。次雖咒油香若華香鬘不淨者莊嚴不淨故。咒華香鬘也。次雖咒香華若佛供不淨恭敬不勤。故咒佛供。雖咒佛供若火薪不淨者火氣不淨也。何以故。先咒水者令淨穢故。復令咒薪者令淨火氣故。水火之理能藥能毒以咒力故為能成藥也。有邪氣故為能毒故咒水火為助成咒力也。既咒火氣而不結界者神鬼相亂。故咒結界令鎮咒場使制惡鬼也。第八咒請還宮者。以咒令知禮節。是隨世間禮儀也。初咒是根本後七是相從也。次從世尊如是神咒以下第三重舉修行方法也。就此中有三大段。初誦咒得益也。次從世尊若欲成立下第二明造像方法也。自複次行者或於日月下第三正勸行法也。就國中有三少段。初總表也。從若患皰病下第二明得益也。荼耆尼者此雲莫勝也。畢遮舍此雲狂鬼。亦赤色鬼也。羯吒布旦那此曰火熱病鬼。雲一大臭鬼也。癲病者是崩病也。此病有二種。一邪風所得。二邪鬼所著也。癇病者是小兒癲癇病為癇病也。樺皮者蓋是桂皮耳。極苦有所余種種疾病下第三總結也。次從若欲成立下第二明造像方法。中有二段。初正明造像法。次略明修行法也。國中有三段。初明所造檀木狀也。第二明長短大小。謂長一搩手半也次第三明正容體也。謂左手執紅蓮華。展右臂掛數珠。及作施無畏手作十一面也。所以提華者。左手未便之手。以喻行者初發信心。右手掛數珠者。右手是已便之手。即喻行者修行增進便熟之利也。數珠者謂福慧二種莊嚴之寶珠也。及作施無畏手者。修行求願必得所願。故表施無畏手者。謂福慧二寶能施一切破貧窮困故為施無畏手也。作十一面者。頂上一面作佛面也。前三面作慈面左三面作嗔面右三面作白牙上出面後一面作暴笑面也。謂本體一面一身。或作佛面而為說法究竟菩提。或作慈面大慈與樂。或現嗔面乃令制惡大悲救拔苦。或作笑面令安左家利嗤離亂引入佛道。故以所化十一面為名觀世音。故曰十一面也。次從此像造已下第二略明行法有九段。初明時間。白月一日至八日即是陽時也。謂萬物順氣而成故曰順日月也。若欲破除套用陰時也。謂黑月是陰時。從十六日至三十日也。問此中佛說陰陽俗事耶。答佛法真諦不離俗法。依此俗故有真諦也。故佛為提謂波利長者說陰陽。是人天教。故今雖說大乘行法。不無助教也。次誦咒數。謂每日三時誦一百八遍也。對一百八煩惱故誦一百八返也。一日三時者三尊而求願也。次自從此以後於一靜處下第三舉處所也。靜處者是山谷靜處之處也。雖非山谷於里廣博靜處也。外國持咒法向東流水房塗牛糞不令氣通。故為靜處也。次自面向西方下第四明所向方也。西方是菩薩所住之處。亦是觀音之師阿彌陀佛所住之處也。故向西方也。次自隨力所辦下第五明所獻佛供。亦有二段。初明佛供。二明行者食物也。佛供者謂沉香蘇合也。二明行者食。大麥乳者謂內腹長養不妨脹滿也。自至十三日下第六明更勝獻供也。又行者食三白乳酪蘇者。除熱患調和內安也。自取菩提木下第七明所燃香木也。菩提此雲道也。般若問論曰。優樓頻螺林中成道即是菩提樹也。優樓頻螺者此雲木苽也。自復取彼木截以為一千八段下第八誦咒數也。謂必以征瑞為期信心轉增故誦咒更倍前。百八更增千八也。此菩提樹用都魯色迦香油清之也。法華經曰李盧波香此雲草香。與此中都魯色迦香音韻少異大意相似也。謂彼香熏油以香詔油故曰都魯色迦。香油也。咒木一段即置火中也。自爾時大地山及然搖動下第九顯驗征瑞也。此中有二。初明動像二明出聲也。問木是無心。何故動而出聲耶。答此有三義故動而出聲也。一者行人心誠。二願強盛故。三菩薩願重故也。人世不無是事也。如丁蘭木母猶現生相僧感畫女尚應哀形。何況是菩薩而不應耶。經曰。佛從天下木像起坐。佛先令坐後異處住故。佛言。若人禮佛像得福如真佛也。問此行法中何故白色為法如日月設禮白檀作像白牙上出白味為供面向西方耶。答白色是眾色之本。觀音是行人之基。如法華白毫放光白牛駕車白葉華坐。以表一乘眾教之本也。面向西方者。有五義故面西方也。一依五行者。西是金東是木南是火中央為土北方為水。謂以金克木而成物也。菩薩向西者備金義也。行者向東取木義也。謂願菩薩為聖工乃取智慧金兵。而刀為克行人質樸木。令除闇愚相為成正覺形也。二者依五時。東為春西為秋南為夏北為冬四維為四季時也。菩薩向西者。是秋萬物已成果之時也。行人向東者。是春萬物動陽榮華之時也。菩薩向西秋方者有二義。一菩薩已成佛道法身大士如秋成果也。二成道故願施道果。如秋被賴也。行人向東春方有二義。一行人始行向道如春動陽。二已向道春願得秋果也。三者依五色者。東青西白南赤北黑中央黃色也。菩薩向白色方者。白是眾色之本。是行法眾行之基。行人向青色方者。是所滿之未也。青是萬物生相。有物向行如青也。四者依五常者。東仁北義西禮南信中央智也。菩薩向禮方者。是觀世音菩薩不受余物。但受方禮敬向西方也。如法華但受稱禮不受寶珠也。行者向仁方者。行人必被仁慈而得道。故向仁方也。五者依五戒者。東不殺北不盜西不淫南不妄語中央不飲酒也。菩薩向不淫方者。淫是欲界根本。先度欲界苦故向不淫方也。行人何故向不殺方者。殺是眾罪根本故也。謂欲遇觀音慈悲故向不殺也。問若無白檀之國者為何木作像也。答若依方法者。必求白檀而作像也。若以義門而推者。若求而不得者亦以柏木作像也。何故者。若觀世音必依白檀木像而現瑞應者。何故不空罥索經以布而作像耶。若彼經所說方與此經所說異者。此一經中用木。何故或用闍低華木或用任婆木或用菩提樹木或用蘇末木香。故知彼國多有種種香木故用種種香木也。若定用一香木為法者。可舉四種香木。若求白檀而不得者。套用余木也。若燒香木而無四種木之國隨有得用也。彼天竹多有珍香木。此土無故不翻木名而用天竺音也。故有闍底蘇末任婆木名也。上面出聲者。即是佛面出聲贊行者也。此中有二。初出聲後贊行人也。第二贊文有五。初受贊。二騰空而去也。謂得菩薩所行之分故得是菩薩少分神通也。三游化無礙。謂菩薩一旦遍歷十方無所不趣也。四得作持咒仙。仙有二種。一內仙人二外仙人也。內仙人者。謂佛菩薩故龍樹菩薩贊文曰。稽首天人所奉尊阿彌陀仙兩足尊也。二者外仙人也。謂外道仙人修苦行者也。今雲持咒仙人者即是菩薩仙也。如我自在無礙障者行人所修如觀世音所得功德自在無礙也。何故佛面出聲者。佛是極果相證為足故也。亦行此行故當得佛果。故佛面出聲而贊也。次自複次行者或於白月下第三明修行方法也。此中有三段。初明行相。次明現瑞。第三明行益也。國中有八段。一明時也。謂白月十五日者何故舉圓月時者 如白月圓滿所行滿足故也。又白月之時晝夜清明。所行決定清淨明無疑也。又諸佛菩薩必用中道。欲學佛行故用中道也。謂十五日者是月之中道也。何者。如補處菩薩生欲界中天即是兜率下生中國迦毗羅也。中夜出生中夜涅槃故用中道也。次從以十一面觀世音菩薩者第二明所作像也。次自置有佛馱都制多者第三舉所置處也。佛馱者此雲覺者也。都制多者此雲塔也。或盡塔有二種。一有舍利即真塔也。一無舍利但置經及佛像即兜婆也。今即都婆塔或曰都制多也。次從著新淨衣者第四明外淨具也。謂內淨意業外淨身口故及淨三業堪可行道也。次從受持齋戒下第五明內淨意也。次經一日一夜者第六明修行時間也。行間有三時。短者一日一夜。中者一七以上三七以下也。長者是一月以上也。人有三根。一上根福德又是一日夜也。中根是七日以上也。下品下根是一月以上必為現瑞也。次自不飲不食者第七明苦行相也。不飲不食者是仙人行也。飲食是大患也。若學仙道持咒者一日一夜尚不飲食也。何況長時斷谷也。問不食為道耶。答若行邪道者食不食皆邪也。若行正道者食不食皆正行。故悉達太子初行斷谷。但服胡麻然後受食也。自取蘇末華者此雲好意。是第八舉誦咒數也。此華一千八枚每華誦咒乃置像上也。是天竹國華此土無斯華也。問若無此華者。得用余華耶。答是經行法要用此華必求可用也。若無此套用余華也。次自爾時其像下第二現瑞有三段也。初明正現瑞也。謂當前一面出聲如雷也。何故此行法中從慈面出聲者。前表極果令於行者乃乘大慈令得大樂也。自由此便令以下第二動地先段動像後出聲。此段先出聲後動地者。前段發動行人心。然後慰喻其心也。今此中先令慰喻後發動信心也。次自行者爾時應自安心下第三行人得益也。此中有八少段。初明行相。二明禮念。三明願誓。四遂願。五能除國災。六能愈長病。七能消結怨。八能除障受善也。初明行相有四少段。初明願期。二自敬觀自在菩薩下明禮念也。次自我於阿耨多羅下第三明略願誓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無上正遍知道也。是金剛道後所證極果也。便與其願下第四正遂願也。此中有四段。初正明遂願也。次自複次行者於月蝕時下第二月蝕還生也。天表更相神咒令除也。謂取蘇一兩銀器盛之。置此像前念誦此咒。是月還生也。次自複次行者應等分取下第三明惡夢極病並除。謂取雄黃置此像前。念誦此咒一千八遍。以水和點置眉間三事成就。如前所說也。若暖水洗浴其身則除障也。夢惡者。附神令見誦神咒。神咒故反惡令吉也。極病者。四大相違五體不順皆令和安也。次自複次若他方下第四能袪他敵也。謂應取燕支一顆誦咒之一百八遍。妝點此像左邊嗔面面向怨敵方。怨敵不進也。有惡怨故。請觀音方便嗔面大悲拔苦。餘二面用之法而不說也。依金光明經曰。若有帝王欲護國土。自降其身手擎香爐供養三尊。仰聽經王應持讀誦。梵釋八部鬼神護國也。今行此法咒者能袪他方怨敵也。次自複次若國土中下第五能袪國災也。國有災怖有四因緣。一政令不順正。二心別有阿黨。三不修慈心行。四不修福業也。國常豐樂有四因緣。一政令順正。二心常平等。三常行慈心。四對修福業也。任婆木者涅槃經曰。占婆華幡經者曰此雲木綿華也。此土所無也。別取彼木截以為一千八段。每取一段塗芥子油。咒之一遍擲著火中也。次從若有卒為下第六能除長病。病有二種。一定業病。雖定業病漸時得愈。二橫病也。天下萬病經曰。用三寶物十年得病。金剛密跡所責故也。雖是橫病以咒得愈也。鳩槃荼如上翻也。部多鬼者。此鬼神部黨多鬼也。次自彼次若為下第七能除袪結怨也。謂若結怨業連續不斷。雖有斯怨力能除怨也。鑠迦像者是木名。謂檀木之名。此雲堅固木也。故上文雲。堅好無隙白檀也。次自復若知身中下第八總除障受善報也。毗奈耶迦像者此雲律亦曰法也。謂如法作像也。次從爾時觀自在菩薩說此語已已下第三大段流通說也。此是觀自在菩薩所說之經但金口印可之故為佛經也。故佛與菩薩因果雖殊。化度之旨其懷同。故聞菩薩所說而佛還歡喜也
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
寬文七年秋八月五日於仁和寺書寫畢
寫本雲以高山寺石水院經藏之本書寫之雲
求法沙門乘真
此外,慧沼的著作佚失了的還有“能斷金剛般若經疏”、“發菩提心論疏”等十種二十九卷。
玄奘所傳的瑜伽唯識學,由窺基的傳述,建立了以三乘五性說為主的慈恩宗,又由日沙門道昭、智通、智鳳、玄 等傳衍至日本而建立了日本的法相宗。慈恩宗窺基是奠定者,智周為傳播者,而作為他們中間樞紐的就是慧沼。玄奘的學說雖然通過窺基等諸大弟子記錄下來,但有許多微言奧義未見得盡能一一筆之於書。同時玄奘在世時,門下對於教理的見解本來就不一致,作為繼承慈恩嫡傳的慧沼,就擔當了力排異說的任務。

歷史評價

慧沼的著作充滿了追求真理的精神,他為了對真理的探討,做到了“當仁不讓於師”的地步。他不但對於圓測、法寶等前輩沒有隨便妥協的態度;就是對於窺基的主張,有懷疑的地方也要求得一個是非;甚至對於玄奘的教授,也要透過思考才接受。用這種服從真理的精神來治學,是值得後人效法的。由於他的努力,進一步充實並推進了窺基的學說。在西明與慈恩的論爭中,慈恩之能得到最後勝利,慧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慧沼的弟子最著名的首推智周,他從慧沼學,於公元七○三年和七○六年,先後有日本僧人智鳳、玄 等來從他受學,回國弘傳。智周的著作,很多是輔翼或解釋慧沼的著述的。義忠、道 、道邑、如理等當時也很出名。此外,碑序所載,還有惠沖微、惠勝說、耶含 、惠日、福林、無著、惠融、惠祥、惠光、惠燈、惠嵩、惠先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