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人

慢人

《慢人》(Slow Man)是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於2005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出版當年就獲得布克獎提名。

小說描寫了“邊緣人”保羅·雷蒙特的晚年生活,他被汽車撞倒了,送到醫院救治時被截去了右腿。自此受到旁人的各種冷漠和侮辱,他愛上了護工傑西卡,後者卻在他表白後消失得杳無音信。他的“締造者”科斯特洛企圖修正他的性格,但是他卻始終拒絕科斯特洛的幫助。

《慢人》是一部在評論界頗受爭議的小說。既具有現實主義的特點也具有元小說的特點。《慢人》直面剖析了孤寡殘疾老者群體的生存困境,提倡唯有以不求回報的給予和超越二元對立認知的智慧來化解因文化差異、語言溝通障礙等所造成的誤解甚至仇恨,才是人類和諧相處,同享平安喜樂、內心寧靜的幸福之徑。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保羅·雷蒙特,莫里亞娜·傑西卡,伊莉莎白·科斯特洛,作品鑑賞,主題,手法,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慢人》中的主角名叫保羅·雷蒙特,一個60多歲離異的退休攝影師,獨自生活在澳大利亞南部城市阿德萊德,性格內斂,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然而,他在騎腳踏車時被汽車撞倒了,送到醫院救治時被截去了右腿。從此,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他變成了行動遲緩,需要別人照顧的人。他的活動空間也陡然變小,獨自呆在自己的公寓裡,他開始思索自己以往從未思考過的問題。他深深體會到自己的孤獨和無歸屬感,而他所遇到的醫生、護士和他回家後的第一任護工,雖然對他照顧有加,卻僅僅是出於職業習慣,骨子裡透出的是無動於衷的冷漠,並因為他失去了一條腿而把他看成是個沒有獨立人格的人,毫不顧及他的感受。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上門照顧他的護工——克羅地亞移民莫里亞娜·傑西卡。他覺得莫里亞娜雖然不漂亮,但做事利索,能照顧到他的情緒和感覺。尤其重要的是莫里亞娜有三個孩子,渾身散發著母性,因為愛與被愛而充滿活力。
與此同時,伊莉莎白·科斯特洛按響了雷蒙特公寓的門鈴,並由此闖入了他的生活。雷蒙特除了隱約知道科斯特洛是個作家以外,對她一無所知,而科斯特洛對雷蒙特卻了如指掌,連他在出車禍時腦子裡閃過的念頭都能複述得一字不差。科斯特洛不管雷蒙特是否願意,就在他家裡住了下來,並試圖安排雷蒙特的生活,要求他以積極的姿態生活,做出點不同凡響的事情。但是直到最後雷蒙特都拒絕了科斯特洛的幫助。
有一天,雷蒙特終於情不自禁地向莫里亞娜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並提出願意出錢讓莫里亞娜的長子上一家昂貴的私立大學。不料此舉在莫里亞娜家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她的丈夫誤以為她和雷蒙特有染,莫里亞娜在這之後杳無音訊,雷蒙特則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懊悔之中。

創作背景

庫切是典型的反後殖民主義作家,一生流離。大學畢業之後,他前往英國謀生,之後又在美國攻讀語言學博士學位。留美永久居留申請被拒之後,無奈返回南非,最終移居澳大利亞,獲得澳州國籍。庫切的移民經歷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生活,同時也使其具有了混雜的文化身份,也正是這獨特的文化身份使他深深地體會到“邊緣人”的艱辛與無奈。他的小說一貫的主題就是關注主流話語之下的個人敘述,關注被壓迫者的痛楚與心路歷程,努力發掘被歷史宏大敘述所掩蓋的個人歷史,進而反思殖民者的“自我”與邊緣化的“他者”之間的關係。庫切將自身經歷投射到《慢人》的主人公身上,使小說成為對生活的提煉和反思,表達了他對處於邊緣地位弱勢群體的深切關注和同情,同時也傳達出對這一群“邊緣人”的讚許與尊重。

人物介紹

保羅·雷蒙特

保羅·雷蒙特(Paul Rayment)是一位年約六十的澳大利亞退休攝影師,雷蒙特也跟庫切本人一樣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說的也是英語,但是他的父母卻是法國人,而在小說里他卻暫住在澳大利亞,作為攝影師的他收集了很多有價值的澳大利亞早期移民的珍貴照片。他閒暇之餘也酷愛騎腳踏車,然而一天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他被一個魯莽的年輕人韋恩·布賴特(Wayne Blight)開車撞倒在地。意外車禍使雷蒙特失去了一條腿。醫療小組為了救他性命,未經他本人同意,就截掉了他的右腿。由於不願長期呆在醫院,他在斷腿初愈之後,便毅然回到了阿德萊德的公寓中。雷蒙特是一個倔老頭,他難以接受斷腿這個殘酷的事實,更不用說裝假肢重新學會走路。從出車禍的那一天起,一直到小說的最後,他對這種人生變故感到彷徨和無助。他開始把自己關在公寓裡,深居簡出,與世隔絕,心情沮喪到了極點。他鬱鬱寡歡:對韋恩·布賴特的魯莽憤慨不已,對自己今後的生活徹底絕望。
雷蒙特曾經有過一次不成功的婚姻,但是眼下他既沒有妻兒照顧,也沒有好友相伴,只好在社會服務機構的幫助下,雇用了一個白天看護他的護士希娜(Sheena),但是他卻與這位護士格格不入,矛盾重重,他無法忍受她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待他。人生冷淡漠然。雖然莫里亞娜·傑西卡曾一度使他的性格有所好轉。然而在傑西卡離開以後,雷蒙特重新回到冷淡漠然的生活當中。並拒絕伊莉莎白·科斯特洛的幫助和救贖。

莫里亞娜·傑西卡

莫里亞娜·傑西卡(Marijana Jokic)是一名體貼能幹的護士,由於她的到來,雷蒙特心中的憂鬱才慢慢消散。莫里亞娜·傑西卡原是克羅地亞人,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不久前才舉家移民到澳大利亞,她的丈夫在一家機械廠當機械工人,雖然兩個人的薪水很少,但是他們的家庭生活卻十分和諧。雷蒙特發現自己愛上了莫里亞娜,並努力贏得她的芳心。然而在保羅·雷蒙特向她表達的愛慕之情後,她的丈夫誤以為她和雷蒙特有染,莫里亞娜在這之後杳無音訊。

伊莉莎白·科斯特洛

伊莉莎白·科斯特洛(Elizabeth Costello)是一名作家,在雷蒙特來拜訪他,並且處處干涉他的生活,勸告他在生活中要積極主動、樂觀堅強,不可消極悲觀。伊莉莎白·科斯特洛原是庫切2003年寫的小說《伊莉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課》裡面的主人公。
小說中伊莉莎白·科斯特洛是一位澳大利亞著名小說家,她此時正試圖把雷蒙特寫入其作品中。令雷蒙特感到奇怪和氣憤的是,伊莉莎白不僅不請自來,而且執意要跟他住在一起。從此,雷蒙特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小說的結尾雷蒙特卻對伊莉莎白的勸告無動於衷,依然固執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最後伊莉莎白·科斯特洛仍然不想放棄對雷蒙特的說服,“我們可以一起環繞澳大利亞旅行,只有我們兩個人······我們的事跡可以見諸報端······我們最終發現了真愛,不是嗎?”。然而雷蒙特最終還是拒絕了她的盛情邀請,選擇了離開,選擇了一個人獨自生活。

作品鑑賞

主題

“慢人”(Slow Man),字面意思是行走遲緩的人,泛指因衰老、殘疾、病弱、寡居等使身心處於孤獨和尷尬境地的一類人群。他們中有失去家庭或者沒有家庭的寡居老者,有身體病痛或殘疾的人。他們是相對於想成為“最快的”、“最強的”和“被人欽佩讚賞的”(the fastest, the strongest, to be admired)年輕人而言的。這類人在庫切的作品中屢見不鮮“慢人”群體面臨的共同問題是衰老、殘缺、羞恥、尊嚴乃至死亡。庫切將筆墨聚焦在這類人群不僅是為了取得“陌生化”的文學效果,更是為了深刻地揭示人性;但他對人性的探討並非一般意義上人性之善惡、美醜的討論,而是假借“慢人”之遭遇,對當今社會中荒誕不羈、扭曲和變異的人性的探求和追問,以喚起人們對“慢人”更多的關懷。對此,作者主要從社會尊嚴和愛等方面對“慢人”的問題進行探討。
尊嚴
第一任護士希娜給保羅護理時用孩子似的、嗲聲嗲氣的、挑逗的語言,反映了人們對殘疾、病弱、老者的鄙視和唾棄,“慢人”身體的殘疾同時意謂著尊嚴的喪失,有著無法遮蔽的羞恥。科斯特洛精心設計了一場“瘸子與瞎子”之間以錢換色的“相親”看似出於保護一對殘疾人不失任何自尊的好意,但蹩腳的安排無法掩飾強者對弱者身體和靈魂的蹂躪,是對“慢人”尊嚴的踐踏。當保羅試駕著喬希奇家給他做的三輪車時,莫里亞娜的女兒劉巴說保羅是慢人,不是像火箭一樣的快人。孩子稚嫩的語言中透露出殘疾人低人一等的恥笑,這使保羅陷入無地自容的尷尬和恥辱中。還有,醫護人員在看似和藹可親的面孔下掩飾不住對於老年病人命運的終極漠視,將“慢人”推向羞恥和無尊嚴的境地。
保羅所代表的“慢人”生活在一個人們規訓和關注的視野中,他們是柔弱和卑微的,他們是精神的流浪兒。當尊嚴遭到挑戰時,保羅以頑強的力量抵抗來自外界的蔑視。為維護人之為人的尊嚴,他選擇衝破世俗和倫理的桎梏。他主動給莫里亞娜的兒子無償地提供昂貴的學費,讓德拉格能夠上期望中的寄宿學校,享有良好的教育,同時,還竭力避免莫里亞娜丈夫產生誤解,傷害他的自尊心。他拄著拐杖、費盡周折找到那家只有五平方米的小店,以所有貨物的價格高於價目表的“善意”從小店購買了五百澳元的貨物,平息了莫里亞娜女兒的一樁“偷竊”案,以免她被弄到青少年法院,使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為了愛,為了在心裡真實地擁有他所愛戀的女人,他把他充滿愛心的保護擴展到她和她所有的孩子們身上。然而當保羅勇敢地向莫里亞娜表白了內心全部的感情,但他的真情並沒有贏得莫里亞娜的回應。莫里亞娜一直很厭惡病人們把她的關愛和照顧視為愛情而為她傾倒。這讓保羅痛苦不堪。
在庫切筆下,小說並沒有將保羅對莫里亞娜的感情作為唯一的情節來渲染氣氛,而是將保羅這樣的“慢人”置於道德、世俗、倫理制約的框架中並上升到深層的理性探討,讓讀者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偏狹和冰冷的制度下如何面對恥辱和維護尊嚴。一曲“慢人”的悲歌揭示了一個深刻而殘酷的事實:人必須掙脫道德與世俗的束縛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當尊嚴受到傷害和褻瀆的時候,當冷漠和愚昧還在四處蔓延的時候,人必須堅守人生信念的底線,以智慧和慈愛為武器,才能以完全獨立的個體而有意義地存在。
保羅殘疾後,仍有好幾個女人走進了他的生活。但對於他是否還應該有性愛,各人態度不一。第一任年輕護士希娜認為像保羅這樣的殘疾老人不再擁有性慾了。她用兒語稱他的隱私部位為“雀雀”,管便盆叫尿壺。她在給他洗浴和處理殘肢時像對待孩子那樣嘲笑他,挑逗他,完全沒有對待病人和對待男人應有的尊重。在她的眼裡,“慢人”就是沒有性需求的兒童,或者沒有性能力的傻瓜。
社會工作者普茨太太認為像保羅這樣年紀的截肢男人再談性事是不恰當的。她安排了保羅截肢後餘生可能遇到的所有需求——除性事之外。普茨太太代表了主流社會群體的看法:寡居老者、殘疾人後半生的生存是最重要的,而性事則是可有可無的事。
科斯特洛並不否認保羅有情慾需求,但是她認為這種情慾是聾子和啞巴,瘸子和瞎子之間湊到一起所能產生的欲望。她提倡像保羅這樣的“慢人”到了老年階段不需要什麼激動人心的愛情。她對保羅說:“我們需要的是關心照顧,在我們顫抖的時候,有人時時握住我們的手,為我們倒一杯茶,扶我們下樓梯。當大限到來時,有人合上我們的眼睛。”科斯特洛像導演一樣要求保羅洗漱乾淨,用漿糊封住雙眼,在家中會見保羅在電梯裡偶遇的戴墨鏡盲女瑪麗安娜。瑪麗安娜渴望以肉體表達的愛,而保羅需要靈肉合一的愛。因此,一對曾經年輕、四肢健全的人在身體有了部分殘疾後,心靈卻很難碰撞,很難產生激情。
保羅殘疾後對以不同方式出現在他生活中的女人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厭惡。不是因為她們給予的關心不夠或者所提供的醫療看護不專業,而是因為她們或者否定了保羅的生理需求,或者簡單地認為他只有肉體上的欲望。在保羅的意識里,他拒絕接受因身體殘疾而低人一等成為“慢人”的事實。他確信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後快樂並沒有離他遠去。“他依然有生存的意識,擁有沒有衰落的靈魂生活。”實際上,保羅身體上不僅有性的需求,心理上更有愛和被愛的渴望。若是僅僅為生理需求之故,他可以和昔日性伴侶瑪格麗特做愛,也可以約見上門提供性服務的盲女。然而,他拒絕了這一切,直到莫里亞娜走進了他的生活,被他稱為“the cloud of gloom”(烏雲籠罩的)日子才終於告一段落。這說明“慢人”不僅需要情愛,而且需要靈肉合一的愛情。
庫切對“慢人”的關注,通過元小說的創作手法將小說中的小說作家科斯特洛引入保羅的生活中,構建了作者和人物之間平等對話的關係。
科斯特洛總是提出諸多尖銳的問題,促使保羅對自己的情感和理念進行深度的剖析與反思,這樣的獨到安排把自由和話語的決定權賦予了代表“慢人”的保羅,尤其是對情愛的思考。在與科斯特洛交流彼此身上發生的故事時,保羅這樣總結自己對愛的教訓:“愛不需要報答,只要它有足夠的空間。……只要你愛得足夠深,它就不需要別人的愛做回報”。“我可以讓人蓋一個棚子。我可以住在你們後院的棚子裡看著你。看著你們大家。”以愛的呼喚為動力,以愛的追求為慰藉,在掙扎中找回人類缺失的愛,這是對“慢人”擺脫困境,自我拯救,獲得重生最好的詮釋。重生後的保羅是一個完全無我的人,他的愛是無我的愛。一個視他人如同自己的人,他愛你的方式可能很多,但最無私和崇高的愛莫過於保羅不期待回報的愛,並給對方自由的愛。

手法

《慢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濃厚的元小說的特點。然而《慢人》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元小說。作者採用大膽獨特的寫作手法,結合現實主義小說和元小說模式。
小說的前一部分完全是一個現實主義故事,描述了一個步入高齡因遭遇車禍而面臨困境的男子雷蒙特,和一個突然闖入的無所不知的作家科斯特洛,暗示雷蒙特是她筆下的人物,並試圖影響、左右雷蒙特的生活,使小說帶有了元小說的特點。
隨著小說情節進一步發展,讀者漸漸明白雖然小說沒有明確說明,但其實雷蒙特是科斯特洛正在創作的小說《慢人》中的人物,而小說的前半部正是科斯特洛小說的開頭部分,但是雷蒙特對瑪麗亞娜所產生的感情違背了科斯特洛原先設計的情節,因此科斯特洛不得不親自對此進行干涉。小說由此脫離了以雷蒙特為中心的“後傷殘敘述”的軌道,而將記敘的重點轉到作者科斯特洛與她創造的小說人物雷蒙特既對抗,又相互依賴的關係上,直接關注小說創作本身,因而一掃現實主義的基調,引入元小說的成分和荒誕的情節,並通過這種手法進一步審視現實主義小說傳統。
在《慢人》中,作家科斯特洛是個熱切、入世的作家,遵循傳統的現實主義敘事理念,認為小說的成功在於事件(情節),因此她不斷地敦促雷蒙特做出點成績來,使自己成為英雄,有資格成為主角。荷蘭敘述學家米克·巴爾認為“事件”是“行為者所引起的或經歷的從一種狀況到另一種狀況的轉變。” 然而,雷蒙特偏偏拒絕“行為者”的角色:在後現代社會個人主體性消失的大趨勢下,他的處世原則使他做得最多的是說“不”,對提議他安裝假肢的醫生說“不”,對敦促他採取行動的科斯特洛說“不”,對自己心裡的真實願望說“不”。他的遲緩與其說是身體上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雷蒙特的不作為使“轉變”成為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科斯特洛很難從雷蒙特的生活經歷中構建吸引讀者的情節,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統攝小說的人物形象,而這是傳統文學觀念中衡量作品優劣的重要原則之一,難怪科斯特洛的小說只能以失敗告終。
與小說中的作者科斯特洛形成對比的當然是小說的真正作者庫切。庫切在小說中塑造了作家科斯特洛這個正在創作小說的作者,讓她進入小說人物雷蒙特的生活,並借科斯特洛之口轉述了很多庫切自己正在思考的問題,如當今小說家的寫作困境、作者對作品的把握能力等。正如班維爾所言,科斯特洛是“一個男作家為自己塑造的最古怪的另一自我。” 但另一方面,科斯特洛的創作理念也是掩藏在文本後隱含作者審視的對象。
在一定程度上,《慢人》是一部關於小說創作的小說,對小說的創作過程進行審視,帶有元小說的特點。然而,在寫作手法上,《慢人》又對傳統的元小說進行了改變創新。在傳統的元小說中,作者“常以肆無忌憚的態度突然切入小說,以玩世不恭的冷嘲熱諷和滲透虛無主義的陰沉幽默傳達當代小說創作的危機意識,動搖和改變傳統小說的觀念” 。但是庫切並沒有用侵入性的語言讓自己的聲音直接出現在小說中大談小說創作,對作品的人物、主題、情節等發表評論,以強調小說的虛構性,也沒有採用元小說家們鐘情的碎片式創作方法和文字遊戲,而是讓作者科斯特洛和作品人物雷蒙特進行直接對話。科斯特洛不斷地向雷蒙特提出尖銳的問題,迫使雷蒙特對自己在理智、情感夾縫裡的掙扎進行深度剖析,而雷蒙特也在不停地質疑科斯特洛的創作理念、挑戰她的權威,將她逼入創作的困境。在雙方的不斷升級的矛盾和論戰中,兩個人的形象都逐漸豐滿起來。
此外,雷蒙特和科斯特洛之間的對話大體上遵循現實主義的時空框架,但對話的內容卻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限制,因而這種方式可以把原本毫無關聯的事件——如雷蒙特的過去、現在的苦惱、瑪麗亞娜一家的生活、科斯特洛在創作中的困惑等自如地融合起來,而不需要費過多的筆墨進行鋪墊和過渡。就這樣,庫切通過模糊真實和虛構的界線,在小說的創作中表達自己對小說的反思,並將現實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兩種寫作風格呈現給讀者,讓讀者對小說中虛構的作家科斯特洛以及小說的隱含作者庫切所遵循的不同創作原則進行對比和思考。

作品評價

作品中出現的每一個角色、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提出了一個新的道德、倫理或美學問題,為原已錯綜複雜的作品增加了新的維度,作品同時採用了小說和元小說的寫作模式,貫穿其中的是深邃的思想和問題。——《年代》雜誌(The age)
這部作品以心理描寫見長,對記憶和欲望這兩個小說中常見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獨立報》評論家泰勒(D.J.Taylor)

作者簡介

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J.M.Coetzee 1940-),南非作家,庫切1940年生於南非開普敦,荷蘭裔移民後代。成長於南非種族隔離政策逐漸成形並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離開南非赴倫敦,從事電腦軟體設計。1965年到美國攻讀文學博士,畢業後在紐約州立大學做教授。1971年回到南非,在開普敦大學英文系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亞。現系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成員,並在該校執教。小說《等待野蠻人》(1980)一出版,即摘取費柏紀念獎、布萊克紀念獎,為庫切贏得了國際聲譽。《麥可K的生活和時代》(1983)出版當年就贏得譽——英國布克獎。《》1999年再度獲布克獎,使庫切成為唯一的一位兩次獲該獎項的作家。1994年出版的《彼得堡的大師》獲得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獎。《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傳體小說,披露他生活中不為人所知的一面。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幽暗之地》(1974)、《內陸深處》(1977)、《》(1986)、《伊莉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課》(2003)、《慢人》(2005)等。除了以上提到的獎項,還獲得過法國費米那獎、普利茲獎、2000年大英國協作家獎等。2003年庫切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