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龍駿

慈龍駿

慈龍駿,荒漠化防治工程專家。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新疆創建了以“窄林帶、小格線”為核心,灌草帶、防沙林帶與護田林網三位一體的防護林體系。採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專家系統創建的沙地土地利用分類荒漠化評價系統,通過建立“三圈”模式,完善了防治荒漠化工程的理論與技術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龍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女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創建防護林模式,主要論著,院士初選入圍,

個人履歷

1935年1月5日 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
1952-1956年 在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林學系學習。
1956-1958年 在北京林學院森林改良土壤專業研究生班學習。
1958-1979年 任新疆林業科學院林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1980-1985年 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工系作訪問研究員。
1985-1991年 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院作訪問研究員、博士研究生。
1991-1994年 任中國科學院、國家計畫委員會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4年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林業部防治荒漠化辦公室主任(1998年更名為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

人物生平

慈龍駿,1935年1月5日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今安徽樅陽)一個教師家庭。自幼喪父,母親靠教書供養兩個孩子讀書。上學那年,媽媽在書包里裝滿了希望,並給女兒起了個響亮而極富陽剛之氣的學名——慈龍駿。由於家境貧寒,她從小發奮自強、刻苦努力,國小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獲全額公費資助;國中未畢業便考入安徽省桐城中學高中部;1952年進入北京林學院林學系學習,1956年被中國水土保持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關君蔚教授收為碩士研究生,主攻森林改良土壤學。
她從事荒漠化防治工作40餘年,參加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多項治沙工作的重大考察、科研和試驗示範基地的建設工作,1960 年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78年,她主持的“林草結合防止農田風沙危害”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成果獎;1987年她因參加《中國植被》的編寫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的榮譽獎;20世紀80年代初,赴美國康奈爾大學進修深造並攻讀博士學位。1991年回國後特別是最近幾年,她在全國防治荒漠化工程的管理和實踐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她先後主持和完成重大科研項目10項,獨立或合作完成專著3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0餘篇。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慈龍駿1995年起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4年起,任林業部(現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1994年9月任中國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中國執行委員會高級顧問組成員;1994-1997年任《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中方代表;1995年任全國綠化委員會治沙組組長;1995年任國家科技進步獎林業專業評審委員會委員;1992年任北京林業大學兼職教授;1994年任高等林業院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研究員;1995年任《中國沙漠》副主編;1996年1月任國際景觀生態學會中國分會副理事長;1997年任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等職。

創建防護林模式

慈龍駿在新疆工作20餘年,對新疆的沙漠、戈壁和沙區進行了大量研究和進行規劃設計,先後主持過多項防沙治沙、防護林體系研究和西北沙荒、黃土高原大面積植樹造林專題以及西北5省、自治區農田防風固沙研究。和研究組的同志一起在精河、吐魯番、莎車等重點地區進行了長期的野外定位觀測和風洞實驗,總結民眾治沙經驗,探明了風沙危害的基本規律和防護林結構、功能的機理,創建了在綠洲外圍實行封沙育草(灌)帶、綠洲前沿營造防風阻沙林帶、綠洲內部建立以“窄林帶、小格線”為主體的護田林網;形成以林為主,林草(灌)結合的林、田、渠、路配套的完整防護林體系模式,確保在風沙危害嚴重地區糧棉增產20%以上。
這一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模式從根本上克服了蘇聯在中國乾旱區建立的“寬林帶、大格線”的單純林帶結構的缺點。當時農林部組織的驗收組評價該體系“對改變自然面貌,減少自然災害,保障農業高產穩產,控制沙源,擴大綠洲促進農牧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產規模和防護效益已超過了蘇聯、美國等國的防護林”。為此,該成果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是當時農林部10項重大成果中唯一的林業成果並在大會上展出。目前,這項成果已在中國“三北”地區廣泛採用,推廣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
研製荒漠化防治的土地評價和專家系統
慈龍駿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荒漠化地區“熵”和生物控制系統的特點,以毛烏素沙地為對象,藉助於地理信息系統(GRASS)和專家系統(ALES)等先進手段,實現資料庫、圖形庫和模型庫的集成與映現,並藉此對依照“三圈”原則確定的土地利用模式進行評價,以達到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水、土、氣、生的綜合平衡)。
這一工作在其專著“Land Evaluation and Expert System for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一書中有詳盡的論述,其觀點被國際知名專家譽為國際首創,並認為該方法應成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主要技術支撐。在此基礎上,慈龍駿和她的學生一起,利用最新航片、衛片進一步分析了毛烏素沙地不同時期的景觀結構和格局變化,構建出人—機對話友好界面的計算機土地評價輔助決策系統,並詳盡闡述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荒漠化防治和土地利用規劃的影響,為荒漠化土地的防治與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術與方法。
組建全國防沙治沙工程的系統網路
慈龍駿提出的以綠洲為核心(即荒漠中農林牧等各業生產和生物活動基地),建立—維護—鞏固三位一體,適度擴大穩定性高產、高效綠洲的原理和方法,遵循水分平衡等五項基本原則,實現“三圈”(高效綠洲核心圈、林牧交錯圈、草灌封育防護圈)模式,並最終創建出複合農林牧、果草副的高效多維系統,是她從事工程管理的主要思路。她參與創建的鄂爾多斯生態試驗站便是這一思想的實證,該站已成為利用高新技術防治荒漠化的試驗示範基地,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亞非等國的有關專家參觀考察後一致給予很高評價。
組織並直接參與完成全國荒漠化土地普查
1994年慈龍駿在林業部領導的關懷下,具體實施全國荒漠化土地普查工作。她親自指導中國荒漠化氣候類型劃分;又依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定義和指標,組織多學科、多部門近百名科技人員協作,其中有12位院士參加指導,共同編制出中國第一幅符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要求的國家荒漠化土地分布圖和6幅系列專題圖及《中國荒漠化報告》,填補了荒漠化基礎工作的空白,為國家防治荒漠化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也使中國荒漠化防治真正與國際標準接軌,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同類工作提供參考的理論、技術和方法。1997年2月,由姜春雲副總理主持召開的中國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會議對該成果給予了肯定,並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
1992-1994年,慈龍駿參加了由葉篤正院士主持的國家攀登計畫項目“我國未來20-50年氣候變化趨勢預測研究”中“全球變化荒漠化的影響”子專題,她與合作者共同收集了中國700多個氣象站點30年的氣象資料,採用國際上套用的Thomthwaite計算潛在蒸發散方法,首次計算和繪製了當CO2倍增、氣溫升高1.5~4.5℃時,中國乾旱區、半乾旱區及亞濕潤乾旱區變化的趨勢圖。分析了在全球變化條件下,未來20-50 年中國荒漠化的發展趨勢,為中國荒漠化監測預報、防治提供了依據和對策,也為中國荒漠化氣候類型分區奠定了基礎。該論文先後被5家刊物和報紙轉載,並被多篇論文引用。
積極投身於國際社會防治荒漠化活動
在中國簽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後,慈龍駿積極組織並親自參加編制《中國防治荒漠化國家行動方案》,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政府間談判大會上散發,許多國家表示要以《中國的行動方案》為藍本,編制本國方案。為使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爭取更多的國際援助,她積極配合代表團宣傳中國防治荒漠化的經驗,受到與會國家代表的讚賞,大會主席稱讚“中國的經驗也適合於其他開發中國家”。
她與代表團一起積極爭取《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臨時秘書處的支持,並促成了“亞洲防治荒漠化論壇”在中國召開,得到國內外好評。為爭取在中國建立亞洲防治荒漠化研究發展與培訓中心和亞洲防治荒漠化監測網路及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援助中國防治荒漠化能力建設項目,慈龍駿帶領有關同志付出了巨大艱辛,做出了積極貢獻。
慈龍駿多次應邀赴美國、日本、以色列、丹麥、埃及等國講學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她提出的“窄林帶、小格線”模式已被美國、歐洲等國學者引用。她十分注重青年科研人才的培養工作,指導畢業的博士、碩士在各自領域均已成為學術骨幹或學科帶頭人。現仍有在讀博士生7名。
書生意氣 揮斥方遒
慈龍駿從學生時代就選擇了一條坎坷不平、游移動盪、艱苦勞頓的工作。大學畢業後,她主動請纓去新疆工作,後來因為考取了研究生而未能成行。1958年,當她學有所成之時,她的第一選擇仍然是到新疆去,到大沙漠去。
勸不動她的人說她死心眼,也有人說她是為了心上的戀人,她並不在乎。“我是學治沙的,不去新疆去哪兒?”她的想法就這么簡單。這一去就是整整22年。
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之後,慈龍駿作為女科學家代表常常出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些會議,並上了報紙和畫報,還有一位作家寫了《大漠之華》的文章宣傳她的事跡。她可以算有點小名氣了,吃了20多年的苦,也該過點瀟灑的日子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領導也想讓她做點什麼事,但她考慮到要為新疆人民在治沙上再做些工作,知識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她決定赴美國康奈爾大學農業與生命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系統掌握全新的知識。當時她已45歲,有人好心地勸她,聽聽課就行了,要在康奈爾讀博士太難了,讀學分和年青人一樣考試,沒有任何特殊優惠。
在她讀學位時愛人已經學成回國,家中既沒有積蓄又無親友給予經濟上的幫助,她必須邊工作邊讀書。不僅如此,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靠她供養,困難重重。她選讀了十幾門課,主要課程考試都得了A。她結合中國的問題運用新興科學理論和技術完成的博士論文《土地評價和專家系統》,這是一項制定戰勝威脅未來乾旱土地退化的有效計畫所必需的土地評價分類系統,完全能夠在世界其他地區使用。
在慈龍駿畢業的頭一年,中國科學院聘她接任一個研究所的所長職務,她考慮到工作需要自己應無條件接受。為此她辭去了在美國的工作。為了提前論文答辯,她連續26天身子沒挨床板,在試驗室里度過。當時她已持有“綠卡”,並且是康奈爾大學的固定成員和客座研究員,她的兒女在康奈爾大學念書可以免去非常昂貴的學費和享有醫療等福利,她本人只要再繼續在此工作一年多就可以終身享受“提前退休”的種種福利,但她最後依然抉擇了回國。
慈龍駿回國後便擔任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具體主管外事和教育工作。她得到中國科學院和各方面的基金,準備籌建一個景觀生態學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很支持她,迅速組織了一個研究組並招收了3名博士生,同時還籌建一個野外試驗站,多次參加考察、野外觀測,此時她進行的計算機、工作站所需的一些先進的研究設備也都陸續到達,她立志回報祖國的願望有了順利的開端。
1994年林業部邀請她去工作,因為全國防治荒漠化工作將由林業部牽頭,同時《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談判已經開始,他們認為無論是專業功底、外文能力還是實踐經驗,慈龍駿都無可挑剔。她也顧不上想得太多,就匆匆挑起了全國治沙辦公室主任的重任。4年多的工作證明,儘管條件十分艱苦,由於她的努力,中國在國際上防治荒漠化地位已是舉足輕重,因而中國人的工作能力得到國際組織的信任。目前國內工程經過調研、規劃和普查而摸清了基本情況,國內外網路也處於籌建和運轉之中,這些都與慈龍駿認真、踏實的工作分不開的,無疑將對中國荒漠化防治工作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主要論著

1.慈龍駿,新疆林業科學研究所固沙組.精河縣沙泉子沙區梭梭播種初步試驗.中國林業科學,1959,5(4):299~309.
2.慈龍駿,趙連珍.新疆沙漠及固沙造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63.
3.慈龍駿等.對喀什平原地區人民公社營造防護林的建議.新疆農業科學,1965,(3):110~112.
4.慈龍駿等.新疆農田防護林的營造及其防護效益.中國林業科學,1976,12(1):54~60.
5.慈龍駿等.吐魯番縣民眾防風治沙基本經驗.中國林業科學,1977,13.(2):20~29.
6.慈龍駿.荒漠綠洲防護林體系建立的原理和技術.見:蘭州沙漠研究所集刊(第1號),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71~78.
7.慈龍駿等.新疆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8.Liu.F.,.Ci.L.J.Responses.of.Daminozide-Sprayed“Mcintosh”Apples.to.Various.Concentrations.of.Oxygen.and.Ethylene.in.Simulated.CA.Storage.J.Amer.Soc.Hort.Sci.,.1986,Ⅲ(3):.400~403.
9.張新時王振先,慈龍駿.荒漠植被的合理利用和綠洲生態系統的建立.見:中國植被編委會主編.中國植被.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1095~1103.
10.慈龍駿.全球變化對我國荒漠化的影響.自然資源學報,1994,9(4):289~303.
11.慈龍駿.我國荒漠化過程、分布及發展趨勢.見:鐵錚等主編.用綠色迎接21世紀,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230~236.
12.慈龍駿.世界防治荒漠化新進展.見:中國治沙暨沙產業學會主編.中國治沙暨沙產業學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36~39.
13.李強,慈龍駿.神府東勝礦區景觀生態異質性分析與景觀生態建設.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996,10(2):62~68.
14.盧琦,慈龍駿.農用林業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世界林業研究,1996,9(2):39~49.
15.劉愛民,劉玉平,慈龍駿.毛烏素沙區的氣候變化及人為活動特徵的分析.乾旱區資源與環境,1996,10(4):8~18.
16.Ci.L.J.Land.Degradation.and.Desertification.in.Climate.Change.WMO/UNEP..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17.Ci.L.J.Land.Evaluation.and.Expert.System.for.Combating.Desertification.Beijing:.China.Forestry.Publishing.House,.1997.
18.Ci.L.J.Ecological.Landscape.Effects.of.Windbreak.Systems.in.Desert.Zone.of.Western.China.The.Journal.of.Chinese.Geography,.1997,.7.(2):.13~23.
19.慈龍駿,吳波.中國荒漠化氣候類型劃分與中國荒漠化潛在發生範圍的確定.中國沙漠,1997,17(2):107~112.
20.慈龍駿,盧琦,楊有林.荒漠化與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世界林業研究,1997,10(1):8~14.
21.盧琦,慈龍駿.農林間作系統輻射傳輸的動態仿真模型.見:信息生態學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142~155.
23.劉愛民,慈龍駿.荒漠化過程中人為影響的系統分析.自然資源學報,1997,2(3):211~218.
24.盧琦,陽含熙,慈龍駿.農林間作系統輻射傳輸對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生態學報,1997,17(1):36~44.
25.慈龍駿.中國的荒漠化及其防治.林業科技管理,1997,(2):9~12.
26.盧琦,慈龍駿.中國荒漠化災害評價、防災減災對策及受影響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沙漠,1998,18(增1):167~171.
27.慈龍駿.我國荒漠化發生機理與防治對策.第四紀研究,1998,(2):98~107.
28.吳波,慈龍駿.五十年代以來毛烏素沙地荒漠化擴展及其原因.第四紀研究,1998,(2):165~172.
29.吳波,慈龍駿.毛烏素沙地荒漠化的發展階段和成因.科學通報,1998,43(22):2437~2440.
30.劉玉平,慈龍駿.毛烏素沙地草場荒漠化評價的指標體系.中國沙漠,1998,18(4):366~371.

院士初選入圍

2011年8月17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原增選有效候選人為314人,進入初選名單的為145人。其中年齡最小的40歲,而最大的76歲,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候選人,供職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防治、景觀生態學專業的慈龍駿女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