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先於生命

愛,先於生命

《愛,先於生命》是一首歌頌愛的小詩,作者是被文學史界稱為“阿默斯特的女尼”的美國現代女詩人狄更生。本詩言簡意賅,意境優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愛,先於生命
  • 作品別名:狄更生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詩
作品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信息

《愛,先於生命》是由美國女詩人,在文學史上稱為阿默斯特的女尼的狄更生Emily Dickenson )創作的一篇小詩。

作品原文

愛,先於生命,
後於,死亡,
是創造的起點,
世界的原型。

作品鑑賞

全詩僅僅是簡短的20來字,卻十分鮮明地闡釋了偉大的主題——愛。第一,第二句已經很好的寫出了愛的超越生死,而後兩句則說明了愛的力量,是創造和世界的源泉。言簡意賅的一首優美小詩。《我有隻春鳥》、《一隻小船在飄蕩》、《我沒有別的東西送你》、《任何痛苦也不能使我屈服》等狄更生的其他作品中都表達了與這首詩的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這首詩是其讚美愛的,愛是超越生死,先於生,後於死,看似矛盾的說法中,卻包含了作者對愛的世界的憧憬和嚮往。 狄更生的許多死亡詩中都提到基督之死。這些作品使文學評論家們將狄更生的死亡詩與基督教關於死亡的教義联系在一起。 應該說,如果脫離狄更生本人的生活,絕大部分從基督教角度對狄更生死亡詩所作的分析都顯得很恰當。但評論家們在文章中卻常常將這些死亡詩與狄更生的信仰聯繫。其實她的作品一經問世,便在學術界和評論界引起了持續的轟動。不同領域的學者試圖從各個角度對其詩歌進行闡釋、解讀。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展,不少學者嘗試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成功地把認知語言學與文學分析結合了起來,為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打開了一扇新的視窗。 虛擬結構是指人們在說話或聽話時建立起的不同於事實的想像或假設的心理空間。建構虛擬空間是認知者的一種特殊認知方式。以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為代表的學者,脫離了傳統的從形式上對虛擬空間的研究。他們認為虛擬空間的建構就是概念整合的過程,是概念整合的一種特殊情況。 虛擬空間對詩歌具有很強的解釋力。本文選擇兩首艾米莉·狄金森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以概念整合為理論依據,研究詩歌中虛擬空間是如何通過概念整合建構的。本文在分析虛擬空間建構的基礎上,探討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命哲學,著重分析她在反對傳統隱喻的基礎上,如何運用自己獨特的不同於傳統的隱喻或圖式理論創造奇特的想像和意象。分析表明,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建構的虛擬空間有助於加深並拓展對狄金森作品的解讀。然而對於其作品的鑑賞,需要長期的品讀。
狄更生作品書籍狄更生作品書籍

作者簡介

狄更生,(l830——1886年,英文名:Emily Dickenson )
美國女詩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阿默斯特鎮一個律師家庭。祖上是當地望族,父親一度出任國會議員,家庭以保守的傳統自居。她從小受到正統的宗教教育,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單調平靜,很少外出,僅作過一次旅行。20歲開始寫詩,早期的詩大都已散失。1858年後閉門不出,70年代後幾乎不光房門,文學史上稱她為阿默斯特的女尼。研究者至今仍不明白她長期隱居的原因。她在孤獨中埋頭寫詩,留下詩稿 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 7首詩被朋友從她的信件中抄錄出發表。她的詩在形式上富於獨創性,大多使用17世紀英國宗教聖歌作者艾薩克·沃茨的傳統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許多變化,例如在詩句中使用許多短破折號,既可代替標點,又使正常的抑揚格音步節奏產生突兀的起伏跳動。她的詩大多押半韻。狄更生於1886年 5月15日逝世。她的親友曾選編她的遺詩,於19世紀末印出 3集,但逐漸為人忘卻。直到美國現代詩興起,她才作為現代詩的先驅者得到熱烈歡迎,對她的研究成了美國現代文學批評中的熱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