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民綠茶

愛民綠茶屬中國歷史名茶之一,產於安徽省皖南涇縣愛民茶鄉。每年清明穀雨,選摘初展肥壯嫩芽,炒制烘焙,該茶清新鮮活、形如蘭花,香氣宜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民綠茶
  • 產地:安徽省皖南涇縣愛民茶鄉
  • 時期:每年清明穀雨
  • 特點:清新鮮活、形如蘭花
簡介,特點,高山產地環境,製作工藝,採摘,殺青,篩選,烘乾,歷史,

簡介

愛民綠茶屬中國歷史名茶之一,產於安徽省皖南涇縣愛民茶鄉。每年清明穀雨,選摘初展肥壯嫩芽,炒制烘焙,該茶清新鮮活、形如蘭花,香氣宜人。入杯沖泡霧氣結頂,色清葉綠,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於產地愛民新制茶色澤清麗,峰芒翠綠,遂將該茶取名為愛民綠茶。

特點

愛民綠茶具有色澤翠綠、勻潤顯毫、嫩香持久、高爽馥郁、滋味鮮醇、甘爽耐泡、湯色嫩綠、清澈明亮、葉底嫩黃、勻整肥壯的優異品質特徵。入杯沖泡,霧氣結頂,蘭花清香四溢,芽葉徐徐展開,清澈明淨,品之鮮醇爽口。

高山產地環境

涇縣蔡村鎮愛民——江南綠茶名鄉,位於蜚聲海內外的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三角區內,境內山清水秀,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達86.8%,綠化程度98%以上,有高山茶園4000多畝,所產綠茶香氣清幽、綿長、口味醇厚、甘甜。素有“山青水秀月亮灣,竹海茶香金愛民”之美譽。
盛產名優茶的涇縣東南部愛民山區系黃山山脈的余峰公布地帶,擁有大片原始森林。這裡重岩疊翠,溪流瀠洄,複雜的地貌構成眾多相對封閉的小範圍生態環境,為茶業的無害化生產提供了優良的生態資源。“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據測定,該地區最高山峰海拔高度1175米,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均氣溫15度,平均相對濕度85%,平均日照百分率41%,無霜期260天,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2—6%,生長在這裡的茶樹常以山花為友,清泉為鄰,雲霧為伴,幽谷為家,尤其對綠茶品質的形成極為有利。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出肥嫩滴翠的茶芽,再經過精心柔制,就成為香高味醇的名茶了。其精品開美綠潤,香似幽蘭,味如甘霖,近乎仙人所賜,難以多得。沖泡一杯滿堂清香,品嘗一口回味無窮。因芽葉肥壯整齊,茶葉泡在杯中枝枝如含苞欲放的蘭花,豎立於一杯翡翠玉液之中。水靜具如士兵列隊,水動其似歌手齊詠,很有觀賞趣味。涇縣愛民茶區又在積極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開發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茶產品,全村已有8000多畝茶園獲得無公害認證。
涇縣愛民茶山圖片涇縣愛民茶山圖片
愛民茶產地水源圖片愛民茶產地水源圖片
愛民村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深山峽谷、溪水潺潺、竹海浩翰、風景秀麗。汀溪河貫穿全境,兩岸樹木茂密、花草簇錦、山溪淙淙、景色清幽、群山逶迤、層巒疊障、公路峰迴路轉、迂迴曲折,令人驚嘆不已。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大量的飛禽走獸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時時可聞啁啾聲,處處可見各種動物嬉戲於溪邊、林間。其生態璞玉、世外桃源,確是人們休閒、探險、度假、旅遊的理想地。古代李白、汪士慎等文人墨客曾多次遊覽涇縣,將其讚譽為“涇川三百里,佳境千萬曲”,並由此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是舉世聞名的愛民綠茶源產地,出產的愛民綠茶以及多種名優綠茶品種,是天然綠色食品中的佼佼者,所以,喝過涇縣愛民茶的人,常會成為涇縣茶葉的永久顧客。

製作工藝

愛民綠茶的製作分採摘、殺青、篩選、乾燥烘焙四道工序。

採摘

每年清明、穀雨時節,高山茶芽開始吞露至採摘標準時開採,每隔2~3天巡迴採摘一次,至立夏結束。

殺青

殺青分倆種一種是在鐵鍋上手工操作,火溫180~200℃,不能忽高忽低,要平穩一致,每鍋投葉量200~300克(視鮮葉的嫩度而定),以雙手儘量將葉子全部提起,翻拌快,抖散開,使茶葉接觸鍋面受熱均勻一致,而又不使悶氣,不焦,達到炒勻炒透,約3~5分鐘,葉質變軟,稍有粘性,葉面失去光澤,呈暗青色即為適宜,便可進入篩選。
第二種是機器殺青用木炭將殺青設備加溫到200℃左右,投放綠茶鮮葉,每次投放約500~1000克(視鮮葉的嫩度而定),約3分鐘,葉質變軟,稍有粘性,葉面失去光澤,呈暗青色即為適宜,便可進入篩選。

篩選

將殺青適度的茶葉起鍋分散放在竹篩上,輕輕篩動,去除採摘與殺青過程中的部分脫葉,然後把茶放在軟竹栲上面上下搖動產生風動去除與茶尖分離的葉片,(應注意過程中力度需輕慢以免損傷茶葉,)完成後轉入烘乾。

烘乾

烘乾兩個步驟完成。第一步是頭火,一般四個烘灶並列一起,火溫由120~150℃而逐個逐次降低(幅度10℃),篩選茶先在開頭火溫較高的烘籠上烘焙,待第二鍋篩選茶出鍋時,將前一鍋綠茶移至第二個烘籠上來,以後逐次類推,流水操作,中間每隔3分鐘翻動一次,將兩塊烘茶竹烤上下合在一起,手勢要輕,約經20分鐘,茶葉達到八成乾即可下烘“攤晾”,攤晾厚度3厘米左右,這樣第一道工序“頭火茶”就完成了。攤晾約60分鐘後,八成乾的程度又有“回潮”時,再進行復烘頭火茶,進行第二步的復火烘乾。每次烘葉量約1千克,火溫80℃左右,烘烤約10分鐘翻動一次,直至烘乾,愛民綠茶製作完成。

歷史

涇縣愛民產茶歷史悠久,據《寧國府志》記載:“宋時涇縣有茶樹四百萬六千六百八十七株”。遠在唐代就曾出產過白雲茶,特尖等名貴茶葉。愛民茶以其獨特的品質優勢,自明清以來一直被列為貢品,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經寧國府時,知府大人獻上涇縣愛民產的特尖,乾隆嘗後龍顏大悅,讚不絕口,吩咐隨從帶上飲用。清朝晚期,愛民特尖茶已暢銷沿江各大城市,並隨出洋華人遠銷日本、英國等國家和東南亞一帶,故在當時,尖茶又有“洋尖”之稱。
涇縣傳統名茶如愛民特尖,愛民提魁和涌溪火青都有數百年歷史。揚州八怪之一汪士慎有詠涇縣茶詩:“不知痙邑山之涯,春風茁此香靈芽,兩莖細葉雀舌卷,烘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共對幽宵吸白雲,令人閃腑皆清芬。”當年鄧小平同志登黃山經過涇縣,參觀中國紅星宣紙集團公司時,品嘗了涇縣名茶後稱讚道“此茶甚好,有黃山毛峰、西湖龍井之好,以後就喝此茶。”
上世紀九十年代,涇縣茶區廣泛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名優茶創製活動,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與愛民鄉政府聯合研製新品,經過多次試驗,結合當地茶樹鮮葉的創造性和茶農的制茶傳統,最後確定在特尖茶的工藝基礎上,提高鮮葉嫩度,改進做形技術,創製出“愛民翠尖”系列名優綠茶新產品。要求鮮葉肥壯勻齊 ,芽長於葉或芽尖與葉尖相平齊。製作工序為殺青、理條、烘焙。於每年清明穀雨時節,選摘初展肥壯嫩芽,炒制烘焙而成,該茶外形鮮綠顯毫,全芽似筍 ,湯色淺亮,花香悅鼻,滋味柔和回甘,葉底肥嫩勻整,形似蘭花,葉底明亮 ,芽葉成朵,由於新制茶色澤清麗,芽尖峰芒,遂將該茶取名為“愛民翠尖”。乾茶入杯沖泡霧氣結頂,色清葉綠,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經隨後多年的提高和培訓,其採制技術在愛民全村茶區迅速普及,推出市場後愛民翠尖“以其茶色清新鮮活、青翠欲滴、香氣宜人而迅速享譽海內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