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伯驤

愛新覺羅·伯驤

愛新覺羅·伯驤,1983年生於天津,滿族。清道光皇帝六世孫,著名書畫家愛新覺羅·溥佐嫡孫,愛新覺羅·毓震峰之子。天津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新覺羅·伯驤
  • 國籍:中國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83年2月8日
  • 職業:書畫家
個人簡介,姓氏起源,書畫傳承,傳承馬畫家學,從臨摹到求變,開啟山水新篇,講究“畫外功夫”,

個人簡介

愛新覺羅·伯驤簡介:1983年生於天津,滿族。清道光皇帝六世孫,著名書畫家愛新覺羅·溥佐嫡孫。2006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碩士學位,現任天津天獅學院藝術系教師,天津美協會員。
愛新覺羅家族歷史淵遠,家學深厚,其後世子孫多精於琴、棋、書、畫,其中大家輩出,族人書畫作品更被譽為愛新覺羅宮廷畫派而譽滿世界。愛新覺羅伯驤自幼承襲家學,研習丹青,學習中國傳統書畫技藝,並廣泛臨摹宋、元、明、清和當代國畫大師作品,畫藝日漸成熟。擅長山水、馬、花鳥、蘭竹,線條生動,氣勢磅礴,豐滿瀟灑,立意深邃。作品隨家族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次展出,收到書畫愛好者和收藏家的廣泛好評。
其繪畫技法在繼承家族的傳統之上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以沖和安詳的心態誠懇的表現自己的審美理念和藝術直覺,以滌盪浮躁,淨化心靈作為藝術創作的主旨。

姓氏起源

古代的女真族人並不重視自己的姓氏,皆冠以部族名為姓。比如完顏部的人就很多姓完顏,葉赫部的人就大都姓葉赫。努爾哈赤遠祖姓夾古,是愛新(舊女真“按出虎部”)部族的遠支。遂其一支都冠以覺羅。遂隨部族冠姓愛新(滿語:aisin,金的意思)又因其為遠支,則冠以覺羅(滿語goro或gioro,遠支的意思)。遂稱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其子皇太極建國清朝,效仿漢制,取消遠支大宗之分,使愛新覺羅成為一個姓氏。由於古代女真族遠支宗室劃分詳細,遂許多姓氏就出現了覺羅的劃分:伊爾根覺羅、阿顏覺羅、舒舒覺羅、葛籣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扈倫(呼倫)覺羅、嘉木瑚覺羅、阿哈覺羅、伊拉拉覺羅、察拉覺羅等等。諸覺羅的前兩(三)個字是地名或身份,後兩個字是姓。愛新覺羅氏統治中原初期,子孫並未按照輩分命名,康熙年間才開始採用漢人按輩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幾名皇子曾先後以“承”、“保”、“長”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採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曾孫輩用“永”。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後人用“”、“綿”、“奕”、“載”。道光時定了“溥”、“毓”、“恆”、“啟”,鹹豐時定“燾”、“闓”、“”、“旗”。1938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書畫傳承

伯驤的“駿馬圖”繼承了祖父溥佐的繪畫風格,含蓄又不失洗鍊。
初識愛新覺羅·伯驤,你總能從這位年輕畫家身上感受到謙遜和低調。走進他的畫室,從四周張貼的馬畫畫稿和圖片素材上,似乎也能看出他平日所下的苦功。出身書畫世家,專業院校畢業,從事美術教學工作,伯驤的生活離不開國畫,他喜歡一個人創作時的寧靜,也享受著創作帶給他的成就感。

傳承馬畫家學

“其實家人並沒有強迫我學畫,但爺爺、父親、母親都是畫家,他們聊天的主題也離不開藝術,這讓我堅定了學畫的決心。”伯驤說,為了學畫,他選擇到美術中學就讀,一邊從最基本的素描、色彩學起,一邊又傳承家學,開始了工筆馬和山水畫創作。當時,伯驤的書畫造詣已經超過了一般同齡人。
高中畢業後,伯驤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美術學院,得到了包括霍春陽、楊沛章等諸多名師的指授。伯驤說,從美院開始,他的國畫藝術創作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從中學時代的國畫訓練轉變到作品創作,他不間斷地勾線、暈染,利用晚上的時間創作,經常畫到凌晨兩、三點。這樣的習慣,他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從臨摹到求變

“我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創新。我的工筆馬畫幾乎都仿自爺爺的畫稿,雖然這些畫稿也有上百款,但依舊沒有新意。”伯驤回憶,有不少老師認為爺爺的畫稿固然精妙,但市面上畫的人太多,倘若沒有改變,必然會被淘汰。
隨著臨摹畫稿數量的增多,大學還沒畢業的伯驤漸漸發現,前人畫的馬多是“大頭細腿”,偏向於當時的審美。“我覺得新時代的馬應該有所變化,便嘗試著創新畫稿。”從此,伯驤開始利用課餘時間搜羅各種馬的素材,有時間就去周邊馬場寫生,希望以此尋求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院學習期間,由於興趣偏好,伯驤有機會跟隨申士輝學習畫竹,讓他在工筆馬畫、寫意山水畫之外拓展了全新的創作主題。

開啟山水新篇

“我十分喜歡著名畫家陳少梅的作品,當時開始刻意臨摹他的作品,希望為己所用。”伯驤說,陳少梅在繼承傳統方面是集大成者,以北宗為體,以南宗為用,以北宗蓄其勢,以南宗添其韻,博採眾長。這些藝術特點都為他後來的山水畫創作提出了新方向。
為了提升伯驤的山水畫水平,父親毓震峰集中創作了一批山水畫的局部稿為其提供參考,對水口、瀑布、松樹、柳樹、雜樹等細節的繪畫方法做了詳細的注釋。“父親對我的山水畫創作幫助很大,我的作品也經歷了從細節臨摹、作品組合再到作品創作的轉變。”伯驤說,前期借鑑陳少梅的畫風進行創作,後期在父親的幫助下不斷訓練,讓他的山水畫水平有了全面提升。

講究“畫外功夫”

“對於我們這些畫家後代來說,需要做的不是如何超越前人,而是如何跳出前人的固有模式。”伯驤說,創新的過程十分艱難,僅以馬畫為例,要強迫自己不能再使用爺爺的經典畫稿,要在構圖、造型方面有所創新,走出自己的道路。除此之外,在繼承爺爺工筆重彩馬畫的基礎上,伯驤儘量將顏色“畫薄”,希望表達出恬淡靜雅之感。為了提升藝術造詣,伯驤刻苦研究筆墨藝術,以紮實的傳統功底潛心於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師古不唯古,融會貫通眾家之長,加以創新,形成自己的藝術特點。國畫界一直有“繪畫的功夫在畫外”這樣的說法,他在繪畫之餘也很重視對詩詞賦的研究,以創作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