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馮·拜農

愛德華·馮·拜農

愛德華·馮·拜農(Eduard·Van·Beinum,1901年9月3日—1959年4月13日),荷蘭著名指揮家,1926-1931年在哈勒姆開始其指揮生涯,1931-1938年任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第二指揮,後任指揮大師門蓋爾貝格的副手;1945年門蓋爾貝格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表現而受罷黜後,他接任為首席指揮,並常在倫敦愛樂樂團任客座指揮;1956-1959年任洛杉磯愛樂樂團首席指揮;愛德華·馮·拜農追求自然、優雅、浪漫、色彩柔和地對作品進行中性詮釋,是一位極具風格的指揮家,可惜自在阿姆斯特丹就任後,就疾病纏身,最終在一次排練中因心臟病突發而猝然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德華·馮·拜農
  • 外文名:Eduard·Van·Beinum
  • 國籍:荷蘭
  • 出生地:荷蘭
  • 出生日期:1901年9月3日
  • 逝世日期:1959年4月13日
  • 職業:荷蘭著名指揮家
  • 主要成就:指揮注重傳統風格,穩健紮實
    指揮自然莊重,追求自然
  • 代表作品:擅長指揮德奧、西歐音樂家(貝多芬勃拉姆斯埃爾加等)作品。
人物簡介,人物評價,錄音評述,人物錄音,唱片信息,錄音曲目,詳盡評述,

人物簡介

愛德華·馮·拜農(Eduard·Van·Beinum,1901—1959),又譯愛德華·范·貝奴姆荷蘭指揮家,1926—1931年在哈勒姆開始其指揮生涯。
愛德華·馮·拜農愛德華·馮·拜農
1931—1938年任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第二指揮,後任門蓋爾貝格的副手;1945年門蓋爾貝格因二戰期間的表現而受罷黜後,他接任為首席指揮,並常在倫敦愛樂樂團任客座;1956—1959年任洛杉磯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其指揮注重傳統風格,穩健紮實,自然莊重,追求自然、優雅、浪漫、色彩柔和地對作品進行中性詮釋,是一位極具風格的指揮家。
可惜這位指揮家自在阿姆斯特丹就任後就疾病纏身,1959年4月13日在與樂團合作彩排時因心臟病發病逝於指揮台上,同樣擔任指揮家的兒子曾指出,拜農的指揮態度與其說是詮釋,倒不如說是了解音樂本身,只有直接掌握音樂的內在動機,才能將音樂的精神直接傳達給聽者。

人物評價

指揮大師愛德華·范·拜農是連線威廉·門格爾貝格強烈的主觀性和伯納德·海廷克多種風格的橋樑。他既不像以前的指揮家一樣有大批跟隨者,也沒有廣泛的作品陳列。
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CD封面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CD封面
多虧LPCD的發明,有一些作品保存下來。如今他的作品存留在 CD上的很少。但是這並不能動搖他作為一個傑出的指揮家的地位。這批音樂與藝術公司新發行的唱片也證明了他是20世紀以來世界上偉大的指揮家之一。
顯然范·拜農是一位非常謙虛的指揮家,而這在指揮界中是罕見的。他經常將自己比喻成為“聽眾與作曲家之間的橋樑”,儘量避免作品被樂團誇張地理解和表現。他的藝術才能涉及也非常廣泛,從巴洛克時代到今天這個時代的音樂。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覺得到他與著名的指揮大師馬勒布魯克納一樣出色。如果他也能夠活到這樣錄音技術非常成熟的今天(他已經去世,與米特羅波羅斯一樣死於一次排練),他的作品肯定也能家喻戶曉

錄音評述

范·拜農相繼為Decca、Telefunken、Polydor和Philips公司錄過音。目前見到的一些版本都來自於1943年至1948年間的錄音,由Decca和Polydor製作。當然所有版本都以78轉盤的錄音技術製作。音樂與藝術錄製採用的也是這種技術。顯然其中沒有用到過濾和去噪技術,因為表面的噪雜聲音還是對音質影響較大,也許很多聽眾能夠忍受原來錄音里的噪音。(噪音最明顯的是Decca公司1946年錄製製作的《春之祭》)然而,我很快就忘記了。這些唱片確實非常生動,而其音樂技巧足以彌補其錄音時的音質缺憾,使其仍是最佳作品。
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CD封面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CD封面
雖然這些演奏是屬於保守型的,但演奏效果一點也不令人乏味。柏遼茲(Decca,1946)被詮釋成為愛情的描繪者。范·拜農對作品每一處變化的情感非常敏感,而且詮釋得恰到好處,結尾也清晰而不混亂。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錄製於同一個月,也是由Decca公司製作。雖然其中有演唱方面的一些錯誤,但仍然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一年後《彼特·格里姆斯》由Decca公司錄製,演奏非常的令人振奮。我推薦你去尋找更有力度的“風暴”。布魯克納的第7交響曲也是在同一時期的錄音。其中的人性和構造性力量是范·拜農詮釋的布魯克納作品的典型特點。樂團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協奏曲巴托克的協奏曲錄製於1948年。
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唱片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唱片
巴托克的協奏曲是樂團的保留曲目。范·拜農是第二位為它錄音的指揮(弗里茨·萊納是第一位),而他的錄音因精巧的節奏和幽默感而著名。兩部雷格的作品完成於1943年5月,由Polydor公司製作,而范·拜農被當之無愧地認為是將此作品演奏得最為精美的指揮大師。

人物錄音

唱片信息

EMI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唱片品評-拜農專集
愛德華·馮·拜農(20世紀指揮家系列)愛德華·馮·拜農(20世紀指揮家系列)
唱片號: EMI CLASSICS/ IMG ARTISTS 5 75941 2
指揮:愛德華·馮·拜農
錄音地點: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1,2,4,6);斯圖加特州立劇院(3,5);倫敦金斯威音樂廳(7) 時間:1956年4月10日(1,4);1957年5月22-25日(2);1955年9月16日(3,5);1956年5月29日(6),1949年5月13日(7),3和5是現場錄音,首次發行

錄音曲目

CD 1 托馬斯(Ambroise THOMAS,1811-1896):迷娘:序曲(1) 舒伯特:第6交響曲(2) 勃拉姆斯:第2交響曲(3) CD 2 奧托·尼可萊(1810-1849):溫莎的風流娘兒們(Die lustigen Weiber von Windsor)序曲(4)理查·施特勞斯:唐璜(5)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天方夜譚(6) 埃爾加:安樂鄉(在倫敦)(7) 演奏: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1-6) 倫敦愛樂樂團(7)

詳盡評述

當我開始收集錄音唱片的時候,當時的廉價唱片依然僅僅是單聲道的。Decca公司的Ace of Clubs系列唱片收錄了由愛德華·馮·拜農(Eduard van Beinum)指揮的大量作品,這也是LP出現以來他們唱片目錄中的主要曲目。在Decca公司試圖將其中的一些錄音轉成“立體聲”,並用“Eclipse”命名該系列後,整個這批錄音卻變成了一場災難——與現代錄音相比它們顯得太陳舊,但是又不夠古老得稱為“歷史”錄音。
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唱片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唱片
馮?拜農接手門格爾貝格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直到他過早的去世。他也是倫敦愛樂樂團(1949-1951,後來海汀克也與樂團有過一段愉快的時光)和洛杉磯愛樂樂團(1956-1957)的首席指揮。
儘管在“20世紀偉大指揮家”系列中收錄的托斯卡尼尼、福特萬格勒、布魯諾·瓦爾特、斯托科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指揮家並沒有引起太多的疑義,其他一些收錄(和未收錄)的指揮家卻已經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公平地說,不論好壞拜農指揮的風格與後來的海汀克相似,具有“穩重而不興奮”的特徵。對於這些爭議,這輯唱片的發行也期望能夠給出一些自身的觀點。
在這兩張唱片中,馮?拜農是如何表現的呢?在一些樂章——第一樂章的結尾部分或者是第二樂章中漸強的那部分——雖然我必須承認我並不是非常欣賞,但是舒伯特的交響曲卻有一種強健的活力來吸引聽眾。還有一點,第一樂章中的附點節奏並沒有仔細的斟酌,在諧謔曲中演奏者似乎沒有超過90%,並且情緒也不正常,以致不能掩蓋這些不足。仔細聆聽這些伴奏音,你會發現每次四小節的第一個音符都死氣沉沉,遠不是早期舒伯特所創作的那樣,這樣的演奏導致了力度顯得很膚淺,速度也不夠輕盈。
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CD封面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CD封面
令人費解?可能,但是我並沒有被要求宣布是否這張唱片是舒伯特《第6交響曲》一個值得購買的版本(總體來看,如果你不介意50年代的單聲道)。我被要求來評判這張唱片是否證明愛德華?馮?拜農應當在“20世紀偉大指揮家”之列。我不得不說,考慮到與之合作的非常優秀的樂團,從這個曲目來看,他並未顯得是一位特別傑出的指揮家。
幸運的是,勃拉姆斯的作品就要好很多,有力而快速,並且對樂曲的結構有著可靠的把握。但是,如果聆聽一下拜農的前任門格爾貝格指揮同一樂團在1940年的版本,你就會發現(儘管聲音上的局限)馮?拜農的演繹似乎在細節的刻畫上顯得不夠清晰,在弦樂的一致性方面老門也要比馮?拜農的來得優秀。那確實是傑出的指揮。當然,門格爾貝格的名聲並不太好,但是他的“變化”並沒有過多地影響對這首特定的交響曲的指揮,在終樂章中那種逐漸加速的“變化”顯得有些粗俗,這在拜農的演繹中沒有出現。如果你期望聽到比門格爾貝格更為富有條理的演繹,那么鮑爾特就比較好些,他既有馮?拜農的急速,對樂段的處理又有著很寬的動態。
第2張CD表明馮·拜農對於浪漫音樂的處理更為得心應手,他有著清楚的頭腦,而且並不拘謹。與勃拉姆斯在同一次音樂會上演奏的施特勞斯的作品,有著強烈的興奮感和細緻入微的處理。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作品也很不錯。我是聽著比徹姆指揮這首曲目的LP長大的,而馮?拜農的指揮與我聽過的很接近,他也同樣重視樂團的音響效果所帶來的音樂魅力。速度稍慢的第一樂章表現了海洋的波濤洶湧的力度。在第二樂章,馮?拜農在處理多次的速度變化時非常優秀,使得音樂顯得很生動,並且有著很多自由和自發的效果。第三樂章的開始部分缺乏比徹姆獨特的自由速度的處理,但是樂章令人輕鬆愉悅。在終樂章的處理上,通過音樂速度清晰的刻畫,使音樂顯得有力而燦爛,而最後的海上風暴和沉船非常令人興奮。
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CD封面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CD封面
我對埃爾加的了解是從Ace of Clubs系列中的LP開始的,其中包括《安樂鄉》和大提琴協奏曲,這些都是馮?拜農指揮的。我還沒有聽過更好的,因此這不是一個“感興趣的局外人的觀點”。序曲的演奏自然而充滿活力,在樂章中有著在家般的感受,而在情人的主題中又有著孤獨的情緒。很難想像馮?拜農讓這支在1949年才重建起來的樂團演奏出了愛德華時代倫敦正午的感受。但是,可能我們並不應該認為是埃爾加“試圖”創作愛德華時代的英格蘭。他只是用了一種普遍的語言,任何一位想要去理解的“局外人”都可以弄懂他。
對於這兩首序曲,我還沒有說任何的評論。公平地說,我對這輯唱片總體的不滿在於編輯者只是試圖用一些不重要的曲目來浪費唱片空間,而對於我們去了解指揮家並無益處。《迷娘》和《溫莎的風流娘兒們》序曲並不是優秀和生動的演繹(前者缺乏高盧人的優雅,後者缺乏維也納人的多變)。如果是讓比徹姆來指揮同樣的曲目,他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比徹姆、鮑爾特、門格爾貝格……阿蘭?桑德斯在他的評註中認為馮?拜農聲望的下滑可能是因為他只有很少的立體聲錄音。我卻認為是他那範圍很廣的並且沒有人能超越的傑出錄音作品並沒有被收錄。比徹姆、鮑爾特和門格爾貝格(僅僅將範圍限制在我這篇品評中所比較的指揮家)都有著這樣的錄音。
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CD封面愛德華·馮·拜農錄製的音樂CD封面
有沒有馮·拜農的錄音,哪怕只有一張,可以作為參照,或者是整個時代的里程碑?如果有,那就是沒有在此被收錄。桑德斯指出,拜農指揮的巴托克的《為弦樂器、打擊樂和鋼片琴的音樂》有著“不可比擬的張力和節奏上的動力”,那為什麼我們不能聽到它呢?也許馮·拜農確實屬於“20世紀偉大指揮家”,但是這輯唱片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