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縣第四中學

惠水縣第四中學

惠水縣第四中簡稱惠水四中,學創建於1993年,原名為台惠聯誼學校,2004年更名惠水縣第四中學。位於惠水縣城郊,望城關腳下,學校前有清清流淌的漣江河,後靠蔥翠的大山,風景秀麗,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是讀書學習的理想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水縣第四中學
  • 中文名::惠水縣第四中學
  • 現任校長::程定國
  • 學生人數::2000人
  • 教師人數::101人
  • 所屬地區::貴州省惠水縣
學校簡介,領導班子,校園活動,學校管理,兩基功堅,

學校簡介

四中發展規劃圖
四中發展規劃圖四中發展規劃圖
新四中、新班子、新理念
學校占地面積60畝,共42688平方米,建築面積13500平方米。學校現有教學樓一棟,標準教室40個,學生寢室一棟,可入住450人,教學班19個,專任教師62人,學生1450人,學生食堂一棟,可容納500人同時就餐。此外,投資400萬修建的綜合樓馬上啟動,預計明年9月份啟用,屆時惠水四中將成為惠水縣基礎設施最完善的國中。
根據縣委、縣政府的規劃,未來幾年,全縣城區將有60%的學生進入惠水四中就讀。可以說,今後惠水縣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農村落後面貌的改變,惠水縣經濟的發展和騰飛,與惠水四中未來的發展密不可分。
新理念:學校創辦以來,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深化教育改革,最佳化教育教學質量,堅持以“為孩子創造美好未來”為宗旨的辦學理念,讓每位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事,學會創造。
新變化:
一、校風發生變化。學校管理逐步規範化、科學化、合理化,學校建立健全各種機構,增設政教處、總務處、辦公室,明確各處室工作職責,使學校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二、教風發生變化。由於管理力度的加大,教師的工作作風發生根本性轉變,教師工作變得積極、主動,教師整體素質得到極大提高。
三、學風發生變化。由於學校管理得到加強,學生的學風發生轉變:由“厭學”轉變為“勤奮好學”,由“調皮搗亂”轉變為“循規蹈矩”。
四、學校教研工作取得新進展。學校高度重視教研工作的開展,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紮實開展教研活動,為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參加競賽取得突破。在2008年進行的全國“希望杯”數學競賽中,學校有18人進入複賽,列全縣第三,創學校近年來最好成績。

領導班子

校長:程定國
校長:程定國校長:程定國
副校長:王勇
副校長:王勇副校長:王勇
副校長:梁澤樺
副校長:梁澤樺副校長:梁澤樺
政教主任:胡大榮
政教主任:胡大榮政教主任:胡大榮

校園活動

照片
照片照片
運動場
運動場運動場
當然,我絕不是對家長和老師“各打四十大板”。只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也許才是真正的無辜者。別忘了,他們還是一群孩子啊!當人們互相吵吵鬧鬧,他們長大以後會怎么看自己的父母與老師,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民族?難道我們就不能多一些交流、溝通,多一些體諒、理解,多一些寬容、和氣?和諧師生關係,還需和諧環境做依託。
深圳對口支援貴州惠水中國小課改教育項目專題講學在我校舉行
四中簡報
深圳對口支援貴州惠水中國小課改教育項目專題講學在我校舉行
9月27日下午,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督導室主任舒虹,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心理系副主任、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生導師李曉東教授到我校對其資助的女童班學生進行《女孩怎樣渡過青春期》專題講學。我校教師參加了學習。
講座前,李曉東教授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我校程定國校長向客人介紹了四中的基本情況,重點介紹了兩個女童班100名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李曉東教授從青春期的發展、如何與異性交往、等方面展開講學。李曉東教授豐富的專業知識,通俗易懂的講解,恢諧幽默的語言博得了台下陣陣熱烈的掌聲。

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十規範
①規範學校管理從規章制度抓起;
②規範教學過程管理從作息時間表、課表抓起;
③規範教學質量管理從課堂教學常規抓起;
④規範學校衛生管理從廁所、食堂抓起;
⑤規範學生健康體質從兩課兩操抓起;
⑥規範學生安全管理從上下樓梯抓起;
⑦規範學生行為規範從校長、教師抓起;
⑧提高教師素質從校本培訓抓起;
⑨維護教師權益保障從生活、工作條件抓起;
⑩保護學生權利從尊重學生人格抓起。

兩基功堅

黔山秀水興教情兩基
2009年6月21日,貴陽,貴州省國際會議中心。貴州省接受國家教育督導團“兩基”工作督導檢查總結會在這裡召開。
當檢查組組長陶西平宣讀檢查組的督導檢查意見時,在場的省教育廳廳長孔令中和來自省地市州縣的很多幹部,數次伸手擦拭眼淚。教育部副部長、國家總督學陳小婭在講話時多次用到“印象深刻”、“令人感動”、“非常不容易”等頗帶感情色彩的詞語;貴州省省長林樹森的講話也真情流露……莊重嚴肅的大會場,瀰漫著激動和深情。
就在此前3天,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甲良中學的師生聽說國家督導檢查組不去他們學校時,抱頭痛哭。聞聽此訊息的陶西平當即決定改變原有行程,到這所學校看一看。
是什麼讓貴州的教育這么“帶著感情”?是什麼讓部長、省長、廳長和普通師生都難抑心中的感動?
教育部部長周濟的一句話揭示了其中的根源:貴州省實現“兩基”的困難最為突出,實現“兩基”的任務最為艱巨,貴州“兩基”攻堅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需要比其他地方付出更多的努力。
上篇決心——千難萬難,也要抓“兩基”
歷經千辛萬苦,受盡千難萬難。從1993年以來,在經過8年的啟動打基礎,6年的全面推進,3年的鞏固提高之後,貴州省終於迎來了“兩基”國檢。
貴州在全國進行“兩基”國檢的省中排倒數第七,鮮為人知的是,這裡的“國檢”曾經歷了兩次推遲。
“國檢”的時間原本定在2007年,可是,省里自查的時候,發現好幾個縣有一些薄弱環節沒有得到解決,校舍面積、生師比等好幾個指標未能達到國家規定。“國檢”的嚴格是有名的,這樣怎么可能通過“國檢”?省政府決定推遲一年,再用寶貴的一年時間攻堅。
這一年裡,貴州舉全省之力,進行最後的衝刺,啃的都是“硬骨頭”,硬是把最困難的幾個縣都攻下了。萬事俱備,只待“國檢”。
天有不測風雲,2008年年底,一場罕見的冰雪災害,打亂了貴州教育發展的勢頭,也帶來了學校的巨大損失……只好再一次延遲“兩基”國檢。
這兩次延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貴州發展教育之難。
貴州教育發展之難,超出一般人想像。所有艱難的根源首先在於自然環境的惡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這裡是實實在在的“地無三尺平”,在貴州的城鎮、鄉村,最常見的景色是:從低低的河谷到高聳的山峰,一路向上,散散落落地種著玉米、黃豆、土豆,只能種一兩棵玉米的小田小地比比皆是。在這種情況下,支撐教育發展的基礎可想而知。
自然環境的惡劣,帶來了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也帶來了經濟總量小,經濟發展困難。貴州人口總量近4000萬人,少數民族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都排在全國後面。而義務教育階段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卻是全國最高的。2008年,全國每10萬人口國小在校生為7819人,國中在校生4227人,而貴州分別是12488人和5504人。
本世紀初,貴州開始“兩基”攻堅時,在全省88個縣中還有55個縣未實現“兩基”,占全國未實現“兩基”縣的十分之一強。“兩基”人口覆蓋率只有35%,比全國平均值低50個百分點,有的邊遠山村甚至整村沒有一個識字人。2000年,全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8年,貴州則為6.1年。說這個差距是鴻溝,一點不為過。
受制於極端貧瘠的自然條件,受制於極其匱乏的物力和財力資源,受制於極其薄弱的發展基礎,貴州辦教育真難!沒有非常的決心和非常的行動,要實現“兩基”、通過“國檢”談何容易!
在檢查了貴州的“兩基”工作之後,陶西平說了這樣一句話:印象最深刻的是精氣神。
是的,恰恰是貴州,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展現出了一種人心齊、泰山移的辦教育的精氣神;展現出了一種迎難而上,再難也要把教育抓上去的精氣神。
精氣神的源頭首先來自省委、省政府。在貴州這些年的發展藍圖中,“兩基”一直和富民興黔緊密聯繫在一起,牢牢站在優先發展、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省委書記石宗源的堅定支持下,省委、省政府提出“舉全省之力打一場‘兩基’攻堅戰”:“兩基”目標一定要實現,“兩基”國檢一定要通過,迎國檢工作一定要抓細,迎國檢責任一定要落實。“四個一定要”震動全省,也統一了全省思想,組織部門甚至將“兩基”列入為數不多的對縣級黨政班子“一票否決”的事項。
在甕安縣,當石宗源看到學生班額過大,前排頂到講台,後排頂到牆壁時,非常痛心,要求一定要儘快改善辦學條件,並特別叮囑要選好校長。
貴州省省長林樹森原本在廣東任職,貴州和廣東,不管從哪個角度,相差都不是一星半點。到貴州上任後,他很快進入角色,力抓教育。林樹森在全省會議上大講“教育改變未來”:教育是為了明天的事業,農村的未來和農村孩子的希望在於教育,貴州的未來和希望也在教育。
林樹森曾語重心長地給全省幹部算了這樣一筆“賬”:“如果我省這一代少年兒童都能夠完完整整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那么兩代人過去之後,全省的人口素質就不是今天這個狀態了。”“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可以耽擱,只有念書是不能耽擱的。錯過了最好的學習時間,以後就沒有機會補了。早一天把教育搞起來,就能夠早一天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這是在投資貴州的未來,哪怕負一點債也是值得的。”這種想法很快在全省幹部中形成共識。
省里“舉全省之力”,各地紛紛出現了舉全州之力、全縣之力、全鄉之力、全村之力辦教育的局面。記者隨“兩基”國檢組一路同行,地市州、縣、鄉鎮、村莊,一級級政府抓“兩基”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震撼人心: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在抓教育、支持教育,各級財政、人事、編辦、團委、婦聯等部門,全在為教育辦實事……為了抓好“兩基”,全省上下一級級全是“一把手”親自過問、親自部署、親自檢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在縣和鄉鎮,政府機關的幹部必須直接對口幫扶具體的學校。
在興仁縣李關鄉,在校門口等孩子放學的布依族農民老張,憨厚地笑著告訴記者:“要送娃娃上學呢,上完國中上職中,打工致富路路通!”一旁的老鄉們都笑起來,老張後面這一句話,是寫在牆上的大標語呢。
今天,在貴州最偏僻的烏蒙大山深處,隨處可以看到這樣的標語:窮不辦教育,窮根難拔;該入學的一個不能少,需補償和脫盲的一個不能缺;今天輟學在家,明天不會當家……《義務教育法》的宣傳甚至深入到了每一個農家,曾經目不識丁的農民都知道“不送娃娃上國小和國中違法”,也在送娃娃上學的過程中慢慢品到了“送娃娃上學的好”。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這句響徹黔山黔水的口號喊出了貴州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全省興教、全民興教的決心、毅力和雄心,也喊出了貴州辦教育、抓“兩基”的精氣神。
中篇行動——舉全省之力攻艱克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民族國小是這樣建起來的:這裡山多溝深,寨子裡根本就沒有可供建校的平地。為了讓全鄉孩子不再摸黑趕路上學,全鄉人民決心向大山要地,建一所可容納1200名學生的寄宿制國小。男女老少肩挑背扛,移山填溝,挖掉兩座山樑、填平兩條山溝,挖土石方3萬多立方米,終於平整出近1.6萬平方米的校園,建成教學用房3992平方米。西江的故事傳遍全貴州,被稱為現代愚公移山。
貴州“兩基”攻堅的背後,到處有這樣艱苦卓絕的故事。
這是地處烏蒙山腹地的畢節地區行署的一張時間表:2008年啟動的921個學校項目,2009年2月底前40%的工程必須竣工交付使用,3月底前70%的工程必須交付使用,4月底前所有工程竣工交付使用。2009年啟動的項目必須做到:受地質災害威脅需搬遷的學校4月30日前完成,薄弱學校改造工程6月30日前完成,國中校舍改造工程7月30日前完成。
行動之快、效率之高,超出想像。類似的時間表在貴州各地比比皆是,為了全面實現“兩基”,貴州創造了發展教育的“貴州速度”。
要實現“兩基”,貴州必須面對欠賬過多、投入嚴重不足的現實,也必須改變辦學條件很差、教師隊伍數量缺口很大,質量亟待提高的狀況。這三個問題成為貴州攻堅的著力點,也成為最能體現“貴州速度”和“貴州精神”的地方。
四周大山林立的赫章縣財神鎮每年有令不少鄉鎮羨慕的100多萬元收入:縣裡把部分烤菸稅返給了鄉里。鎮政府把其中的90%都用到改善辦學條件上。1982年修建的鎮政府辦公樓已經成了危房,但一直沒錢修。鄉黨委書記劉宗貴說:“鎮政府不買車不蓋房可以,但不擠錢不辦教育不行。”
在貴州,教育經費投入占全省GDP的7%以上。2001年至2006年,貴州省、地、縣三級政府在“兩基”攻堅中投入48.52億元。在鞏固提高階段的2007年和2008年,三級政府又投入30.84億元。在經濟落後的貴州,如此規模的投入是千方百計擠出來、千辛萬苦積出來的。
省政府規定,在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中,各縣用於農村教育的比例不得低於50%。僅此一項,貴州省每年用於農村教育的資金就達5億元以上,與過去徵收農村教育費附加最好的年份相比多3億元。
在革命老區遵義,市委甚至決定壓縮全市黨政機關全年行政開支的20%用於發展義務教育。荔波縣委辦公樓是上世紀70年代的預製板房,縣政府在上世紀50年代建的房裡辦公,縣人大、政協租房辦公,把建辦公樓的經費用於學校建設。在興仁縣卡子學校記者看到,色彩明亮、修建一新的教學樓與圍牆外不遠處破舊的鄉政府辦公樓形成鮮明的對比。
擠出了錢,還要用好錢。貴州不僅實現了“省拿大頭”,還堅持了省政府統一管理、使用中央投入的專項資金,省政府的統籌力度空前加大,集中力量辦大事,解決突出困難。省、市、縣三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形成“雙線目標責任制”,在這種情況下,以前最難啃的骨頭也一點點被“啃”了下來。新增教育經費的80%用於農村,讓最偏遠的農村中國小也建起了教學樓,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貴州實現“兩基”的另一個瓶頸在教師。“兩基”攻堅之前,貴州在全國最缺教師,生師比在全國最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在全國最落後。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辦法是特事特辦、教育優先:編制、財政部門優先考慮教育發展需要,採取了超常規的辦法優先增加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編制;全省通過公開招聘教師、擴大師範院校招生規模、延長國中骨幹教師任教期、鼓勵城市教師和青年志願者到邊遠農村任教等措施,迅速補充教師隊伍。
為了儘快解決教師問題,貴州用好用足國家“特崗計畫”,僅2008年全省就一次性補充了8000多名特崗教師。同時,還在全省範圍內實施萬名城鎮教師支援農村學校計畫,提升農村師資水平。讓教師們更安心的是,由於實行了以獎代補、農村教師工資上收縣管、建立教師工資專戶等辦法,“兩基”攻堅以來,貴州省從未發生拖欠教師工資現象。
赫章縣的例子從一個角度說明了“貴州速度”是怎樣創造出來的,縣委書記范元平告訴記者,這裡山高谷陡,地形切割深、土地破碎、人多地少、用地矛盾十分突出,但全縣上下同心,縣鄉村各級政府都優先保證教育工程建設用地,確保最平坦的土地給學校、最優美的環境給學校。在教育工程實施中,城建、規劃、人事、財政等部門實行“兩基”項目優先批、用地優先劃、報建優先審、資金優先撥、公路優先修、用人優先抽、教師缺員優先補。硬是特事特辦,把學校設施建好,教師隊伍配齊了。
說到貴州的“兩基”攻堅,不能不說到在特別艱苦環境下長期堅持、不懈奮鬥的教育工作者。在赫章縣白果學校,記者見到了校長汪亞軍,這個瘦削木訥的漢子,剛剛經歷了中年喪妻之痛,讓他內心深感愧疚的是,妻子去世的時候,自己卻在忙著準備迎接“兩基”國檢,沒有跟妻子見最後一面。但見到記者,他講的不是自己的痛苦,而是這裡山大人稀,孩子們上學很不容易:“今年國小有幾個孩子流失了,主要因為上學路太遠了。我們要想辦法請他們回來。”說到這裡,汪亞軍憔悴的臉上帶著堅定。
貴州條件艱苦,無私奉獻是這裡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身上的共同點。這裡有身患癌症仍然一心撲在教育上、讓兒子外出打工寄錢維持學校運轉、捨身保護校產的模範教師田沛發,有紮根高寒山區支教感動中國的徐本禹,有用雙肩一磚一瓦背出一所學校的優秀教師劉恩和,有跪著教書30餘年、被譽為當代中國保爾·柯察金的水族教師陸永康,有洪水來臨時勇救學生的優秀教師韋正雄。記者到這裡採訪之際,在督導縣鄉“兩基”工作時倒下的省兼職督學張曉蘭依然昏迷不醒……
一路上,記者見到了不少從省到地方的教育行政幹部,這些同志雖然無一例外地看起來勞累,但是精神亢奮、鬥志昂揚。他們既是政府每一項教育決策的具體執行者,也要幫助學校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省教育廳廳長孔令中,走上了省級領導崗位,當上了省政協副主席,但依然在教育廳長的崗位上親歷親為。省教育廳副廳長王碧海和記者一路同行,儘管腳上帶傷,仍堅持進學校,進教室,看得仔細,問得也仔細。據了解,省教育廳的幹部都要對口幫扶具體的地區和學校,記者所到的畢節、黔西南等地最偏僻的學校,都有省教育廳長、處長到普通幹部的足跡。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鄒聯克告訴記者,為了實現“兩基”,很多幹部常年很少在辦公室,全在下鄉。
記者一路所見,貴州的很多幹部都成了“教育幹部”:林樹森任省“兩基”攻堅領導小組組長,畢節行署專員張吉勇、黔西南州委書記陳敏、州長陳鳴明、六盤水市委書記劉一民……這些並非主管教育的“一把手”,說起教育來全部如數家珍。與張吉勇一樣,很多地方“一把手”都有這樣的習慣:只要從學校經過,常常不打招呼,悄悄進去看看,發現學校有困難,當場就安排有關部門解決。記者驚奇地發現,農村偏遠學校很多校長和教師居然和這些一把手們成了老“熟人”。
國檢組曾這樣評價貴州的“兩基”攻堅:“動員起千軍萬馬,克服了千難萬難,惠及了千村萬落,造福了千家萬戶。”舉全省之力,迎難而上,敢啃硬骨頭,帶來了貴州教育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下篇變化——教育人氣指數最高,人民最滿意
經過17年奮戰,貴州向國家提供了這樣一份“兩基”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在普及程度、師資水平、辦學條件、教育經費、教育質量、掃盲工作6個方面均達到現階段國家規定的要求。
與一些發達省份相比,這份答卷的“成績”不算好。但是,這樣一份答卷實屬不易,有幾個數字的變化,也許能佐證貴州“兩基”攻堅所付出的努力有多大、取得的成就有多輝煌:
與2000年相比,貴州國中階段在校生增加64萬人,增長了45%,全省國中毛入學率提升了22個百分點。國小、國中教師增加了6萬人,學歷合格率分別提升了8個、15個百分點。國小、國中生均教育事業費增長了5倍多,生均公用經費增長了20多倍。
17年前,貴州絕大部分農村教室都是泥房子、土台子,破房、危房比比皆是。2000年以來,全省新建、改擴建校舍1000多萬平方米,中國小危房率由11.6%下降到0.06%,惠及農村學校10492所,讓60多萬名中小學生告別了不安全教室。建設寄宿制學校解除了40萬名農村國中學生長途走讀之苦,學生包著冷飯、酸菜,每天跋山涉水摸黑趕路求學,家長打著火把、亮著電筒送子女上學的歷史漸漸一去不復返了……
在短短四五年里,貴州全省消除了D級危房,絕大多數農村中國小都配備了專用教室、實驗室,增添了教學儀器和圖書;建成覆蓋面達95%的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系統,受益師生達480多萬人……
學校特色一點點辦出來了。結合少數民族雜居的省情,農村學校普遍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民族體育進課堂、職業技術教育進國中的“三進”活動,增加了學校的活力和吸引力。侗族大歌、苗族飛歌、木鼓舞、錦雞舞、銅鼓舞、侗戲等進入中國小。黔東南州64.9%的中國小開展了反排木鼓舞、錦雞舞進課間操活動;苗族銅鼓舞、蘆笙舞在雷山縣二中被編排成校園民族廣播體操;布依歌進校園、水書進課堂、陀螺進體育項目成為荔波縣學校鄉土教育的特色……
興仁縣教育局局長李坤告訴記者,最近,巴鈴鎮卡子學校13名輟學的學生又回來了。原來,這幾個學生偷跑出去打工,嘗夠了打工生活的艱苦後,覺得還是學校好:學校宿舍住得好,食堂吃得好。這裡的鎮政府為了改善學生一伙食,專門為卡子學校劃撥了31畝土地種蔬菜,保證學生有肉吃,有新鮮蔬菜吃。
類似的關注學生行動正在使不少輟學孩子重新回到校園。貴州省外出打工者多,有留守兒童108.7萬人,占兒童總數1/7多。遵義縣開展關愛留守兒童、關心殘疾兒童、關注學困兒童的“小三關”活動,通過聘請代理家長、設立親情信箱、開設親情電話、設定親情QQ、過集體生日等形式,使留守兒童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開陽縣楠木渡鎮黃木國小為留守兒童設立免費“親情電話”,讓他們經常與父母通話、交流。
赫章縣40多歲的農民吳發軍大聲告訴記者:“參加了村裡的掃盲,我能給外出打工的閨女寫信了,會看黃曆了。”一手抓“普九”,一手抓掃盲,貴州的農村中國小教師還承擔了艱巨的掃盲任務。與別的地方不同,貴州的掃盲不僅僅是教認字、學文化,還要教農村實用技術,這一招留住了農民,也讓農民嘗到了進教室的甜頭。興仁縣屯腳鎮的王昌俊在掃盲時學到實用技術後,承包土地130畝,種植水稻、玉米、西瓜和辣椒等經濟作物,年收入近10萬元,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種糧大戶”稱號;大山鄉的毛玉康栽培櫻桃、培植盆景,年收入3萬多元;新馬場鄉的周正寬、王朝譜等人套用學到的技術栽培早熟蔬菜,年收入近萬元……
貴州抓教育抓出了效益,抓出了民心和人氣。據貴州省副省長劉曉凱介紹,一些“兩基”啟動較早的縣已經感受到通過加強基礎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進而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好處。黔西南州州長陳鳴明說,這些年搞“兩基”攻堅經歷了千辛萬苦,但可歸結為一個字:值!興仁縣縣長范偉告訴記者,現在,全縣最漂亮的建築是學校,環境最優美的是學校,人氣指數最高的是學校,老百姓最滿意的是教育。
貴州抓“兩基”抓出了貧困地區推進教育發展的典型經驗。周濟部長高度評價說,貴州用事實證明,只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齊心協力、遵循規律,就能在艱苦的條件下,實現“兩基”攻堅的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