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政橋(浙江省奉化市新豐小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惠政橋橫跨於奉化城區的縣江之上,雖時有圮廢,但歷代官民代代相繼,協力共建,彰顯出自己的生命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政橋
  • 地理位置:奉化市新豐小區
  • 舊名:善勝橋、通剡橋
  • 建築年代:宋乾德二年
歷史沿革,文獻記載,

歷史沿革

惠政橋屢毀屢建。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橋又一次被毀,一個名叫汪伋的鄉紳倡議鄉民捐資建橋,回響者雲集。他建議用石材代替以往的木材,歷經兩任縣令橋始建成,橋型為雙孔石橋,中築橋墩,橋墩上又開孔洞,以分流水量,兩旁護以石欄,雕飾精美,規模超過以往所建橋樑。橋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崩塌,存世近300年。
建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的惠政橋,為鋼筋混凝土橋,中砌一石橋墩,兩邊堤岸條石壘砌,橋淨高9米,長52米,寬8.5米。橋面微坡,兩邊有橋欄,高半人。橋墩上雕有作為水文標誌的鰲魚頭,橋額“惠政大橋”由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手題,至今他的手跡仍留在橋南側石欄上。
到21世紀,奉化城區建設日新月異,惠政橋的規模和結構已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2000年6月,市政府決定拆除重建。新建後的惠政大橋為鋼筋水泥平橋,長70.8米,寬44.6米,大橋迎水面仍設有鰲魚頭,設計標準為抗50年一遇洪水。

文獻記載

光緒奉化縣誌》記載:惠政橋舊名善勝又名通剡,宋乾德二年(964年)建成,大觀時重建並改為現名。元時,有無名氏題橋洞底詩中雲“……鰲頭近接東西市,鯨背平分南北程,須信巨川從此濟,區區溱洧浪傳名。”說明惠政橋建成後,連線了縣江兩岸,並以橋為界形成東西兩市。便利的交通條件刺激著東市(現新豐小區地帶)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商賈雲集,人氣旺盛,並形成了商業一條街(後被稱之為“直街”)。
此次新豐小區的考古勘探揭示了“直街”自北宋以來的發展軌跡,所發現的大量生活痕跡則成為研究奉化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填補北宋以來本埠史料。從發現的大量日用瓷中,有許多宋元時期的精美器物,可見,當年這裡的住戶大都經濟殷實豐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