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祠堂群

惠山祠堂群

無錫惠山祠堂群在無錫的西部,東臨京杭大運河,西靠惠山,整個祠堂群的核心區的分布面積為0.3平方公里,整個保護區的面積為1.03平方公里·至今仍保持著祠堂建築1.7萬平方米的自唐代到民國的118處的祠堂建築和明確的祠堂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錫惠山祠堂群
  • 別稱:惠山祠堂群
  • 建立時間:唐,明清
  • 所在地:中國無錫惠山
  • 相關名人:乾隆 范仲淹
簡況,人文歷史,建築文化,特色,

簡況

無錫惠山祠堂群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區的西部,地處東經120°19′、北緯31°30,東臨京杭大運河,西依惠山寺,縱深約1800m,寬約800m,祠堂群核心分布區面積0.3平方公里,保護範圍1.03平方公里。至今仍保存著祠堂建築4.7萬平方米以及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118處祠堂建築及一些明確的祠堂遺址。
惠山祠堂群

人文歷史

從惠山浜獲知,華孝子祠重檐翹角、高大華美的門樓,新修復的邵寶書院,錢端文公祠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名聯,無不奪人“眼球”,頗有身在廬山“不識真面目”之嘆。
在這些古祠堂群中,名聲顯赫而為讀者熟知的政壇人物,有周代奔吳的泰伯,春秋的錢武肅王,戰國的春申君,唐代名相李紳張巡,宋代民族英雄李綱、范仲淹,明代的秦寶、邵寶、顧可久海瑞;文人高士中的重量級人物則有東晉畫神顧愷之,唐代的”茶聖“陸羽,元代大畫家倪雲林;至於祠堂中各種富有江南特色的建築形態,如會館公所、書院戲台、酒肆茶樓、門樓牌坊、照壁樓閣、碼頭橋樑……更是蔚為大觀。
從唐宋起,一些名門望族便先後在這裡興建祠堂;到了明末清初,無錫依託古運河,成為南北商貿中心、交通要衝,人員往來更加頻繁。乾隆、康熙南巡又六上惠山,加上歷代官府敕封或恩準一批官吏名士在此立祠,更是推波助瀾;無錫近代工商業的興盛,又為祠堂文化添上了城市商業文明的精彩一筆,大批外地姓氏的高官、達貴、商賈,以及一部分姓氏的支系也紛紛擇地建祠……據老人介紹,這些江南歷史文化瑰寶已蒙塵半個世紀以上,一些古祠堂只剩下一個“殼子”。當年惠山古鎮只能通行黃包車,後來拓寬道路,沿街數十處祠堂的“門頭”(門樓)竟被一刀砍去;如今,大量祠堂建築仍歸房管部門管轄,或作民房、或成商鋪,還有的當作“危舊房”拆除改造……不幸中的大幸是,仍有數十處祠堂度盡劫波,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尚可修復。
修復惠山古祠堂群,恢復惠山鎮古老歷史街區的風貌,今年已被確定為無錫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工程,文物保護、旅遊開發的重中之重。
惠山祠堂群

建築文化

惠山祠堂群內完整地保存著自唐代(公元8世紀)的華孝子祠至1949年在建中的秦周氏貞節祠為止,時間跨度長達1200餘年的惠山祠堂群發生、發展過程的歷史年輪。惠山祠堂群的發展過程,與無錫較為發達的地域經濟的發展和民族工商業的興起有著密切關係,並與江南的宗教文化園林文化、書院文化、泉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民間曲藝和惠山民間泥人文化等,緊密結合成為一個高度複合型的多元文化體系。因此,對無錫惠山古祠堂群及其古老的文化傳統風貌、民俗文化、民間工藝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惠山祠堂群

特色

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明清以來又是全國重要的“米市”、“布碼頭”,素有“食供四方,衣被天下”之稱。祠堂群依託太湖風景名勝,自古以來就是江南重要的名山勝地,惠山祠堂群內有江南名剎惠山古寺、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和古典園林寄暢園,使惠山祠堂群具有寺中有祠、祠中有寺、園中有祠、祠中有園的特色,各種類型的祠堂沿河臨街、依山就勢地密集分布於此,呈現過“出郭樓台三四里,遊人不得見山容”的祠堂廟宇林立的盛況。清代康熙、乾隆兩位大帝南巡,先後13次臨幸此地。惠山祠堂群雖歷經佛、道之爭、水火災難和大小戰亂,特別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對惠山古鎮的狂轟濫炸,但仍較為完整地保存著沿街祠堂群、沿河祠堂群、臨泉祠堂群、寺中祠堂群等獨特構成,展現沿河、臨街、近泉、靠山的景觀特色,以及由惠山古寺和天下第二泉為核心,向外輻射的分布規律。它能與周圍的江南山水組合成完美的古代祠堂群落形態,能保存至今,確實不可多得。祠堂群中有欽定官設的祠堂、民間聯宗立廟所建之祠兩大類別,共分有神祠先賢祠、墓祠、寺院祠、貞節祠、宗祠、專祠、書院祠、園林祠、行會祠等十大類共二十二種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個姓氏,主祀、配祀人物的數量之多、建築密度之大、祠堂類型之齊全,為國內外所罕見。
惠山祠堂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