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激活理論

情緒激活理論(theory of emotion activation)亦稱“情緒喚起理論”。情緒理論的一種。林德斯勒基於腦電圖、腦皮層與皮層下中樞的關係1951年提出,1970年修定。該理論認為,情緒是由不同程度的激活或喚醒狀態產生的,強烈的情緒由高喚醒產生,溫和的情緒由低喚醒產生。不同程度的喚醒(從興奮、注意警戒到鬆懈覺醒、瞌睡、輕睡、熟睡、昏迷和死亡)是網狀結構系統激活大腦皮層的結果,而邊緣系統則控制著情緒的表現、情緒行為。情緒的激活狀態表現在思考、擔憂、焦慮等皮層激活,皮層、間腦和腦於激活引起的出汗、流淚等內臟反應,以及軀體運動激活引起的面部表情、肌肉緊張等。

其實驗依據為腦電圖研究結果:(1)在情緒狀態下,腦電圖表現出同步作用,即“波阻抑或激活,產生高頻低幅快波;(2)腦電圖激動型可用電刺激向前伸展至間腦底部的腦幹網狀結構予以再生,其影響投射到腦和腦皮層;(3)破壞間腦底部,出現淡漠、無感覺、昏睡、僵直性昏厥、肌肉運動減退等行為;(4)在間腦底部重疊激活的腦電圖機制是情緒表現的客觀生理機制。該理論強調大腦皮層網狀結構系統在情緒中的作用,認為從外周感官和內臟組織傳來的衝動通過傳入神經纖維的旁支進入腦幹的網狀結構系統,在下丘腦被整合或擴散,使間腦覺醒中樞興奮,從而激活大腦皮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