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慾論

情慾論(theory of love desire)是西方倫理思想史上主張人的感性慾望推動道德進步,並以此作為評價道德善惡標準的理論。

古希臘智者普羅塔哥拉提出個人的感性慾望是萬物、也是道德善惡的尺度。昔勒尼派的亞里斯提卜認為德行的價值就在於給人以全面、現實的感官享樂。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人道主義者,如薄伽丘等主張人的感性慾望尤其是兩性之間的情慾是人的不可遏止的本性,任何自然的或人為的力量都不能扼殺,滿足欲望是人道的標準。18世紀法國的愛爾維修系統地論述了情慾理論,認為人的自愛本性即表現為情慾;情慾推動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道德進步的動因。揭露封建制度扼殺情慾,主張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使情慾合乎人性和道德的發展。19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運用愛爾維修的情慾論作為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認為情慾是永恆不變的。全面滿足情慾是人的真正幸福。人類社會依靠最高級的情慾即博愛來加以調節,使人道德完善。建立一個和諧的協作的新社會。情慾論涉及私有制條件下人的情慾對道德和社會生活所產生的作用,但沒有從社會物質根源上去尋找情慾的產生及其發展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