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慾心理思想

情慾心理思想是指關於情感與欲望問題的心理思想。關於“情”主要有:(1)情的實質。《苟子·正名》:“情者,性之質也。”《樂記》認為情是性感物而動產生的。《素問·天元紀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2)情的分類。《荀子·正名》:“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把情分為六種表現形式,是謂“六情”說,許多思想家持此說。也有隻提喜怒哀樂四情,劉智則提出:“心七層而其情有十,喜也、怒也、愛也、惡也、哀也、樂也、憂也、欲也、望也、懼也”(《天方性理·大成全品圖說》)。有的從情的基本傾向分兩大類,是謂“情二端”說。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而“喜生於好,怒生於惡”,“好物樂也,惡物哀也”。以好惡為基礎,其他都是派生的。朱熹以陰陽分為兩大類:喜愛欲發於陽,怒哀懼惡發於陰。王充以“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與不得,得則喜,不得則怒”(《論衡·祭意》),分為兩極。董仲舒、韓愈以倫理道德為標準,把情分為上中下三品。(3)情的作用。《內經》提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情對健康的影響。苟子說:“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苟子·正名》),王夫之的“志於彼而不志於此者,則唯其所好惡者異也”(《讀四書大全說·論語·里仁》),則是情對知行的影響。

關於“欲”主要有:(1)欲的分類。有飲食男女、生死壽天、勞佚、寒暖的生理之欲;存安危墜安全之欲;耳目鼻口身的認識之欲;功名富貴尊榮最高追求之欲。欲的層次關係,《管子·牧民》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陳亮認為“富貴尊榮,則耳目口鼻之與肢體皆得其欲,危亡困辱則反是”(《陳亮集·問答下》)。(2)欲的作用。有動力說,王充指出:“口欲食而目欲視,有嗜欲於內,發之於外,口目求之,得以為利,欲之為也。”(《論衡·自然》)吳廷翰也認為,人形生神發之後,“五性感動,善惡分,萬事出者,以有欲故也,有欲則為動”(《吉齋漫錄》卷上)。損益說,《墨子·經下》:“無欲惡之為益損,說在宜。”即欲惡得其宜則益,反之則損。《劉子新論》:“聲色芳味,所以悅人,悅之過理,還以害生。”利害說,《荀子·榮辱》:“好利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也。”戴震認為:“凡血氣之屬,皆知懷生畏死,因而趨利避害。”(《孟子字義疏證中·性》)欲蔽說,墨家的“為,窮知而於欲故也”,都與“心情貪慾,志慮亂溺”有關。王充指出:“佞人知行道可以得富貴,必以佞取爵祿者,不能禁慾也。”(《論衡·答佞》)(3)欲的特點。苟子提出有人慾“一同”、“欲不可去”、“欲不可盡”、欲物“相持而長”等。(4)對欲的態度,有縱慾說、無欲說、寡慾說和節導說等。關於欲與情的關係。荀子認為:“欲者,情之應也。”(《荀子·正名》)《呂氏春秋·情慾》:“欲有情,情有節。”羅欽順也認為:“天生民有欲,順之則喜,逆之則怒,得之則樂,失之則哀。”(《困知記》)指明欲是情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