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性司法研究:中國的恢復司法之路

恢復性司法研究:中國的恢復司法之路

《恢復性司法研究:中國的恢復司法之路》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劉曉虎。

基本介紹

  • 書名:恢復性司法研究:中國的恢復司法之路 
  • 作者:劉曉虎
  • ISBN:9787511863898 
  • 類別:人文社科
  • 頁數:315頁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8月1日
  • 開本:32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為了解決中國當前犯罪率居高不下、司法資源嚴重緊缺、司法腐敗比較嚴重等現實司法問題,有必要借鑑及推廣恢復性司法經驗。另外,從恢復性司法制度內部的利弊絕對比較、恢復性司法與傳統刑事司法不同制度之間的相對比較,也可得出恢復性司法經驗在中國應予借鑑及推廣的必要性,並且這一結論能夠接受法的價值要素的審視和檢驗。在認定恢復性司法經驗應予借鑑及推廣的前提下,通過文化底蘊、政治體制、刑事政策、立法基礎以及司法基礎的考察,又可以肯定恢復性司法經驗具有借鑑及推廣的現實可行性。

作者簡介

劉曉虎,字海晨,男,江西九江人,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刑法學博士畢業,同年進入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人權學研究,現就職於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二庭。曾在《政治與法律》、《法律科學》、《河北法學》、《人民司法》、《求索》、《中國法學(外文版)》、《湘潭大學學報》、《廣州大學學報》、《東方法學》等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2010年始負責《刑事審判參考》的統稿和編輯工作,共編輯指導案例、實務探討、經驗交流、司法理論前沿等文稿600餘篇;另參與編著、編寫、編輯《辦理證券期貨違法犯罪案件實務指南》、《常見罪名精釋》、《中國審判案例要覽》、《人民法院案例選》、《中國刑事政策報告》、《中國刑法典案例研究》等叢書10餘部。

圖書目錄

導言
一、選題之背景
二、選題之原因
三、研究之現狀
四、研究之目的
五、研究之理路
第一章恢復性司法之概念及比較
第一節恢復性司法之概念界定
一、恢復性司法之鉤沉概念
二、恢復性司法之術語概念
三、恢復性司法之概念要素
四、恢復性司法之本書界定
第二節恢復性司法之相關概念比較
一、恢復性司法與傳統刑事司法之比較
二、恢復性司法與矯治性司法之比較
三、恢復性司法與辯訴交易制度之比較
第二章恢復性司法之盛衰及原因
第一節恢復性司法之盛衰
一、西方恢復性司法之盛衰
二、中國恢復性司法之盛衰
第二節恢復性司法之盛衰原因
一、恢復性司法之興盛原因
二、恢復性司法之衰弱原因
三、恢復性司法之復興原因
第三章恢復性司法之實踐及評介
第一節恢復性司法之實踐
一、恢復性司法之實踐概況
二、恢復性司法之實踐模式
三、恢復性司法之恢複方法
第二節恢復性司法之評介
一、恢復性司法之心理認同考察
二、恢復性司法之利弊評價考察
第四章恢復性司法之問題及對策
第一節恢復性司法之本體性問題及對策
一、“權利漠視”問題、分析及對策
二、“加深恥辱”問題、分析及對策
三、“二次受害”問題、分析及對策
四、“過於依賴”問題、分析及對策
五、“不能恢復”問題、分析及對策
六、“社區虛擬”問題、分析及對策
七、“破壞均衡”問題、分析及對策
八、“效益有限”問題、分析及對策
第二節恢復性司法之適用性問題及對策
一、“適用範圍”問題、分析及對策
二、“拒絕同意”問題、分析及對策
三、“假意自願”問題、分析及對策
四、“協定失衡”問題、分析及對策
五、“實質不公”問題、分析及對策
六、“控面過大”問題、分析及對策
第三節恢復性司法之格局性問題及對策
一、“期待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
二、“不能融合”問題、分析及對策
三、“完全取代”問題、分析及對策
第五章恢復性司法之借鑑及推廣
第一節國外恢復性司法經驗在中國借鑑及推廣之論理
一、國外恢復性司法經驗借鑑及推廣之必要性
二、國外恢復性司法經驗借鑑及推廣之可行性
第二節國外恢復性司法經驗在中國借鑑及推廣之構想
一、國外恢復性司法經驗借鑑及推廣之實踐構想
二、國外恢復性司法經驗借鑑及推廣之立法構想
參考文獻
附錄一:被害人問卷調查一
附錄二:被害人問卷調查二
附錄三:犯罪人問卷調查
後記一
後記二

序言


胡云騰
彈指一揮間,那個五年前略帶稚氣、滿懷激情送給我一本《百草園》的小伙子,如今已邁入而立之年。儘管《百草園》是一本未出版的文集,但正是從那本文集中我看出了小伙子的韌勁、執著和學術悟性,於是當他提出要考我的博士生時,我欣然答應了。
這個小伙子就是本書作者劉曉虎。2005年9月,劉曉虎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攻讀刑法學博士學位期間,劉曉虎勤奮好學,其閱讀面常常跨越哲學、政治學、法哲學、文學等學科,這種廣闊的學習視野為其後來科研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年苦磨,劉曉虎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據說僅其撰述的學術論文就在百篇以上。
本書是劉曉虎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幾經修改而成,題目初選於2006年夏季。記得那是在一次師生見面會上,劉曉虎匯報其學術進路時,向我表達了有意研究恢復性司法的想法。當日恰逢聯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員會通過《關於在刑事事項中採用恢復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則》4周年,
2002年4月16日聯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員會第11屆會議通過了《關於在刑事事項中採用恢復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則》(Basic principles on the use of restorative justice programmes in criminal matters)。考慮到在西方恢復性司法已經有了幾十年的研究史,而當時我國還未見諸系統研究恢復性司法的著述成果,在這種國際形勢下系統研究恢復性司法無疑起到一種填補空白的作用,所以我當即同意了他的想法,並叮囑他要精心構思,好好運用法學思維,少說空話,多解決實際問題。2008年臨近畢業時,劉曉虎將他的《恢復性司法研究——中國的恢復性司法之路》初稿殺青後交給我批閱。說實話,當時我對那本初稿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為了不讓其懈怠下來,我在扉頁寫下:再下苦工,精益求精。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劉曉虎的博士學位論文獲得了一致好評,並順利通過了答辯。畢業後,劉曉虎進入最高人民法院從事刑事審判工作,並被派駐上海實習鍛鍊。如今一晃又是一年,在這一年中,劉曉虎結合其辦案心得,將其博士論文反覆修改,形成了現在的書稿。當其告訴我打算將其傾注三年之功完成的鴻篇巨製交付出版,邀我作序時,作為他的博士生導師,我欣然應允。
通讀全書,我認為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系完整,結構合理
本書謀篇布局頗為講究,體系完整。作者首先從概念的界定和比較入手,從巨觀上剖析恢復性司法發展的歷史成因,再從實踐中找到恢復性司法存在的利弊,並針對存在的問題尋找對策,最後專門就中國是否需要借鑑和推廣國外的恢復性司法經驗展開論述。全書章、節、段之間層層推進,結構非常得體。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全書每章的標題字數及結構都嚴格保持一致,顯現出作者對傳統結構美的強烈追求。
二、資料翔實,研究深入
本書作者廣泛收集了資料,既有不少歷史性資料,又有大量最新研究成果。既有眾多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又不乏國外學者的真知灼見。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作者對所蒐集的歷史性文獻和國外學者的著述觀點並非僅僅陳列堆積,而是在細細研讀、消化的基礎上逐一進行評述,並針對西方學者研究的缺失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在研究程度上已到達相當的深度。
三、邏輯嚴謹,表達流暢
本書觀點基本上能夠言之成理、論之有據,在邏輯上非常嚴謹。譬如,在論述恢復性司法的鉤沉概念時,為了選擇準確的歷史素材,採取了邏輯涵攝法。如果缺少這一方法論,那么歷史材料的選輯就無章可循,也無據可查。又如,恢復性司法的利弊比較,以往很多文章在進行利弊比較時僅進行同一制度內部的利弊比較(絕對比較),或者僅進行不同制度之間的利弊比較(相對比較),而本書作者在論證恢復性司法作為一項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時採取的是結合絕對比較,側重相對比較。此外,在對法的基本價值實現進行考察時,不但強調法的基本價值靜態(獨立)考察,而且強調法的基本價值互動考察,克服了以往研究中顧此失彼的紕漏。除了邏輯清晰嚴謹之外,本書文字的表達也十分流暢,全篇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表達能力。
四、內容豐富,觀點新穎
本書對恢復性司法的考察縱深幾千年的法制發展,視野拓展到五大洲的司法實踐,對恢復性司法制度合理性的論證綜合運用哲學、公共政策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哲學、文學的知識原理進行論證,是在充分研讀、借鑑大量的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深思熟慮和認真研究後寫作而成的。作者站在刑事一體化的高度,採用實體研究和程式研究並重的研究思路,多視角、全方位地對恢復性司法問題展開研究,內容豐富全面,觀點鮮明正確,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學科前沿狀態。
五、重視理論,關注實踐
恢復性司法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如果僅看到其理論性,結論勢必會脫離實際;如果僅看到其實踐性,不注意從理論高度加以深化與升華,則無法形成有價值的建言,也無法對司法實踐起到真正的參考價值和啟發作用。本書作者不僅在理論理性層面分析恢復性司法興盛、衰弱以及復興的原因,而且從實踐理性層面分析恢復性司法存在的問題、尋找相應的對策,並立足中國司法實際,結合不同的訴訟階段,設計具體的恢復性司法模式,提出了比較合理的原則、路徑、方案,兼顧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克服了單純走理論路線或實踐路線所帶來的偏頗。
總之,本書填補了當前系統研究恢復性司法的空白,不失為一部質量較高的學術著作,它的發行將對刑事司法實踐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所以我很樂意將本書向刑事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同仁朋友推薦。不可否認,本書除了還有許多值得改進和充實之處,某些觀點尚須進一步思考、充實和論證,如有關恢復性司法的民意調查基本是直接援引了國外的統計數據,缺少本國的實證調查;另外有些問題淺嘗輒止,沒有深入挖掘下去,由此設計出來的對策難免在操作層面上有所缺憾。不過,好在本書的出版只不過是劉曉虎在學術旅途中所跨越的一座學術高峰,今後的學術路途還很長,我相信劉曉虎有足夠的信心和實力,來彌補本書的缺憾。
2009年6月謹識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