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管理理論

恐懼管理理論

恐懼管理理論是心理學中關於人類動機和行為的理論,由Jeff Greengerg等人於1986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出於減少對死亡的恐懼的初衷,其代表著人們的一種掌控欲——加強一些其它的社會認知動機(例如建立連貫的心理結構的需要、維持自尊心的需要)和一系列日常活動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懼管理理論
  • 外文名: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
  • 理論提出時間:1986年
  • 國家:美國
  • 理論提出者:Jeff Greenberg等人
理論創立,基本觀點,理論基礎,兩個假說,理論最佳化,人類發展,解決難題,產生影響,

理論創立

恐懼管理理論
1986年,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三位心理學家傑夫·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謝爾頓·所羅門(Sheldon Solomon)和湯姆·匹茨辛斯基(Tom Pyszczynski)共同提出了一個著名理論,即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這一理論的基本觀點是,每個人都有對死亡的恐懼心理,並且為了緩解對死亡的恐懼,人們創立了文化世界觀,這種文化世界觀可以使人們感覺象徵性的超越死亡,而文化價值觀則可以給人提供一種感覺,即每個人是這個有意義的世界中有價值的一員。他們的理論提出之後,曾受到很大的質疑,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就人類的死亡心理展開研究,科學家逐漸發現,這一理論具有普遍適用性。

基本觀點

理論基礎

恐懼管理理論認為自尊是一種對個人價值的評價和感受,即人們對自己的生命意義感和價值感的體會。自尊的作用是保護人們免受那種與生俱來的對死亡的恐懼所帶來的焦慮。自尊獲得的途徑有二:
(1)相信自己所持有的文化世界觀的正確性;
(2)相信自己所遵守的價值標準是文化世界觀的一部分。
從第一個途徑人們可以獲得意義感,因為文化世界觀是對現實世界的抽象反映,只有“正確的”文化世界觀才能賦予我們存在的意義;從第二個途徑中人們可以獲得價值感,因為對這種已經內化了的價值標準遵守程度的評價,反映了個體價值和價值標準體系的關係。遵守程度越高,兩者之間關係越緊密,個體的價值感也就越高。

兩個假說

“焦慮緩衝假說(The Anxiety Buffer Hypothesis)”和“死亡提醒假說(Mortality Salience Hypothesis)”。
在此基礎上,TMT提出,人類需要自尊是因為自尊的自我調節機制所提供的彈性空間,能夠說明我們緩解焦慮。當自尊強大時,焦慮得到緩解,個體能正常地生活,有效地行動;當自尊弱小或受到挑戰時,個體擔心可能會“泄漏”內心的恐懼從而引發種種防禦行為,並通過各種補償性的行為提升自我價值感。這就是TMT的第一個基本假設“焦慮緩衝假說(The Anxiety Buffer Hypothesis)”。
同時,TMT進一步指出,人們追求自尊不僅僅是為了擺脫他們所正在經歷的焦慮,更是為了逃避那種天生的對死亡必然性的認識所帶來的焦慮。即使人們此時此刻並沒有思考有關死亡和永恆的問題,對自尊的追尋依然在繼續,因為人們早已在潛意識中預見到了其最終的命運—死亡,由此引發了TMT另一個重要假設“死亡提醒假說(Mortality Salience Hypothesis)”。

理論最佳化

在恐懼管理理論提出之前,科學家針對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恐懼管理方面的研究都存在一個基礎缺陷,即缺乏對照組。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心理感知從未消失,因而科學家也無法確定,如果實驗對象被告知同死亡相關的訊息時,他們的信仰和日常行為會發生哪些變化。此外,人類的大腦在應對死亡心理時,神經活動也會發生變化,而文化生活和日常活動則會將這一變化進一步放大。這一謎團一直困擾著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和科學家。
1989年,為解決這一謎團,這三位心理學家,即格林伯格、謝爾頓和湯姆又對恐懼管理理論進行了合理最佳化,他們提出了一種更為簡單的假說,那就是對於死亡威脅,存在一種全球皆準的基礎認知,並且隨後就這一假說進行了各種論證。

人類發展

1.0-1歲
對死亡並沒有完整的認知;
對恐懼孤獨(死)產生的藉口
2.嬰兒期
明白“乖”與“滿足需要、減少焦慮”的關係
基於與別人的互動建立自我形象
3.孩童期
從父母(照顧者)學習文化標準及信仰
文化提供了人“意義、穩定及持久性”;
建立“乖”(滿足文化要求)及減少焦慮之關係。

解決難題

在恐懼管理理論的引導下,科學家已經實施了幾百次調查研究,發現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和擔憂會影響到包括信仰和行為在內的很多方面,例如在不好的方面,會讓人類產生偏見、產生群體性衝突,甚至是產生恐怖主義和侵略性行動等等;而在好的方面,可讓人追求更高的成就、在藝術領域和創造性領域做出更多貢獻等等;在個人方面會影響到一個人的體態行為、生活習慣等等;在社會方面,會影響到市場變化、消費主義和環境保護主義等等。可以說,同人類相關的各個方面,無論大小,都會受到影響。
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在自己的的小說里曾這樣描述一個人物特徵:每個平靜理性的人,在他們的身體裡都藏有另外一個自我,這個自我對死亡充滿恐懼。這種描述同恐懼管理理論的研究核心正好吻合。恐懼管理理論希望通過研究來搞清楚,為何大多數人的第二個自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會藏起來。研究表明,人們一旦想到同死亡相關的事物,往往都希望儘快把這些想法拋出腦袋,並且通常都是通過自己說服自己的方式來解決。

產生影響

格林伯格認為,恐懼管理理論幫助人們拓寬了視野,對於文化、宗教、擔憂、人類的行為特徵等方面在整個社會進程當中的角色和定位進行了理論化分析。不過,恐懼管理理論的最大貢獻在於,它讓人們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而心理學領域的專家也可以利用這套理論來提升人類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水平,並且以此來促進社會的進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