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壞死

定義,臨床研究,

定義

急性肝壞死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黃疸性肝炎。主要表現為起病後10天以內黃疸迅速加深、噁心、嘔吐、肝臟縮小、伴顯著肝臭。由某一種或多種因素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肝細胞損傷壞死,肝功能顯著減退,血清谷丙轉氨酶往往短期升高后迅速下降;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血漿白蛋白和總膽固醇降低,血氨升高。常有皮膚和黏膜出血、腹水、下肢浮腫、蛋白尿等,並出現煩躁不安、譫妄、狂躁、抑鬱等神經精神症狀,隨後即進入昏迷狀態。少數病人有抽搐、深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若治療不及時,患者多於數日內因肝腎綜合徵、肝功能衰竭或嚴重出血而死亡。特別重病例也可在黃疸尚未出現之前(病程7~10天時)因肝功能衰竭或嚴重出血而死亡。

臨床研究

研究腫瘤壞死因子(TNF-α)在誘導急性肝壞死發生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D 氨基半乳糖和內毒素建立急性肝壞死動物模型,抗TNF -α IgG抗體進行阻斷。觀察死亡率,血清ALT和TNF -α含量及肝組織病理學變化。結果: 肝壞死組動物 9h死亡率達 60%,ALT水平從 6h起明顯升高, 9h達高峰,TNF -α含量 2h為最高值,各時間點較其它組均有顯著性差異 (P<0.01)。抗體組無死亡,且ALT水平明顯降低,較肝壞死組有明顯差異(P<0.01)。肝壞死組動物 9h出現肝細胞大塊或亞大塊出血性壞死,抗體組病變明顯減輕。結論: TNF- α是急性肝壞死發生中重要的細胞因子,抗TNF- α IgG抗體可以阻斷肝壞死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