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暴露評估

急性暴露評估

中國是農藥的生產和使用大國,每年由農藥引起的中毒事件較多。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關注農藥的慢性膳食風險,然而研究表明,在短時間內大量攝入某種食物時,可能導致急性的健康風險。目前,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急性暴露評估,其結果作為風險管理的依據,確保經農藥處理過的作物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可接受的風險。

急性暴露評估是計算在一天食物消費中攝入的食物和水中的某物質殘留量,並對一般人群和特殊亞人群的攝入情況進行風險評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急性暴露評估
  • 外文名:Acute exposure assessment
  • 套用:評估飲食中農藥殘留量
  • 外國:JMPR、EPA、FDA
  • 我國:尚未出台國標
  • 評估數據:毒性、膳食消費資料等
急性暴露評估,急性暴露評估評估數據來源,毒性數據,膳食消費資料,農藥殘留資料,經農藥處理過的作物比例,加工因子,

急性暴露評估

中國是農藥的生產和使用大國,每年由農藥引起的中毒事件較多。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關注農藥的慢性膳食風險,然而研究表明,在短時間內大量攝入某種食物時,可能導致急性的健康風險。目前,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急性暴露評估,其結果作為風險管理的依據,確保經農藥處理過的作物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可接受的風險。
急性膳食暴露評估是計算在一天食物消費中攝入的食物和水中的某物質殘留量,並對一般人群和特殊亞人群的攝入情況進行風險評估。目前,國際水平上研究農藥急性膳食風險評估的機構主要是FAO/WHO農藥殘留專家聯席會議(JointFAO/WHOMeetingonPesticideResidues,JMPR),該組織從1995年開始研究農藥急性膳食風險評估,制定了急性毒性物質的風險評估和預測急性毒性農藥殘留攝入量的內容。2000年,JMPR利用大部分人群消費量和高殘留值來計算膳食攝入量,並引入變異因子表示混合樣品中食品個體之間的殘留差異。JMPR根據具體情況分為情形1、情形2a、情形2b、情形3來計算農藥急性膳食攝入量。
目前在國家層面開展農藥急性膳食風險評估的國家還很少,美國是進行該項評估最早的國家。美國的農藥管理和膳食風險評估由環保署(EPA)、農業部(USDA)、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共同承擔,其中EPA主要負責監管農藥登記和設定農產品中最大允許殘留值,並建立了急性膳食暴露評估的方法,套用於農藥的註冊登記。
目前中國的農藥登記和使用還不規範,還沒有在農藥登記管理中進行農藥急性膳食風險評估。此文通過某種假定的農藥OrganoPHOS,回顧EPA階層式急性膳食暴露評估過程,旨在為中國今後開展急性暴露評估提供借鑑。
EPA屬下的農藥計畫辦公室(OPP)目前使用階層式的方法進行急性膳食暴露評估,從利用最大允許殘留值的評估過渡到利用更靠近消費點的殘留值。隨著評估階層的不斷深入,評估所需的數據和評估複雜性也逐漸增加。風險描述通過暴露值和急性參考劑量(aRfD)的比例來表示。為保護嬰兒和兒童這類特殊敏感人群,OPP出台了政策和指南對aRfD進行了修改,將aRfD除以食品質量保護法(FQ-PA)係數。OPP根據急性暴露評估的結果作為風險管理的依據,確保食物消費中的農藥殘留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可接受的影響。此外,農藥殘留暴露評估還要考慮該農藥在動植物體內的代謝情況,施用於農作物的頻率,安全間隔期的長短和收穫後的加工處理等因素。

急性暴露評估評估數據來源

毒性數據

毒性數據來源於急性、亞慢性、慢性、繁殖毒性、發育毒性、遺傳毒性等方面的動物試驗。毒性終點的度量包括參考劑量(RfD)、最大無不良作用劑量水平(NO-AEL)、致癌效力因子(Q1*)、人群校正劑量(cPAD)等。急性暴露值一般和急性參考劑量(aRfD)比較,選擇急性膳食暴露評估的毒性終點要考慮毒性效應的類別、劑量水平、效應的持續時間,還必須符合暴露的時間和空間特徵。暴露場景的選擇也受到農藥毒性數據的影響,尤其是和毒性效應發作時間及持續時間相關的因素。

膳食消費資料

EPA急性暴露評估使用的膳食資料主要來源於USDA開展的個人食物攝入持續性調查(CS-FII1994-96,98)的數據,該調查從全國各年齡段和種族人群中抽取樣本,以反映最新人口普查的情況,並充分考慮了地區和季節因素的影響,確保可以代表一年內的各段時間和全國各個地區的膳食消費情況。在調查的家庭中,對所有家庭成員連續3天的食物消費量進行了測量,再將食品消費數據轉換成相應的初級農產品的消費值。CSFII數據適合於全國範圍的膳食風險評估。

農藥殘留資料

EPA在評估中使用的農藥殘留數據主要來源於兩種途徑,一種是在農藥進入市場之前,在農藥登記時由農藥公司向管理機構提交的殘留田間試驗數據,該數據反映農藥最大施用劑量、最高施藥頻率和最短安全間隔期條件下的殘留值,因此容易高估農藥的攝入風險[8]。另一種是農藥進入流通環節之後,獲得的樣品更接近於消費鏈的終點,這類數據能夠更準確的反映消費食物中農藥殘留的情況。如各國開展的市場菜籃子調查和總膳食研究(TDS),取樣和分析的食物樣品更靠近食品消費鏈的末端,對有潛在高消費量和高殘留量的水果和蔬菜進行取樣,確保每個商店的選擇機率和它的市場份額、地理位置、城市地位成一定的相關性。各國政府開展的殘留監測監控計畫,如USDA開展的農藥資料計畫(PDP)和FDA開展的農藥殘留監測計畫,根據嚴格的統計學抽樣方法在全國範圍內的農貿市場和連鎖配送中心取樣檢測,可反映全國範圍內農產品的安全狀況。使用農藥殘留田間試驗和殘留監測數據,殘留值低於最低檢出限(LOD)的樣品以1/2LOD值計算,這種對未檢出樣品的處理方法容易高估農藥殘留值和攝入風險[2]。按照EPA的現行規定,根據沒有經農藥處理作物的比例,用零殘留量來代替1/2LOD值的樣品。如果殘留資料含有100個未檢出殘留量的樣品,該農藥的市場占有率為10%,則10個樣品的殘留量設為1/2LOD,剩餘的90個樣品設為零殘留值。EPA還規定,未設定殘留值的作物可參照具有相似農藝性狀的作物,如鮮橙的殘留量可反映所有柑橘類水果的情況,黃瓜的殘留量可以反映南瓜的殘留情況。

經農藥處理過的作物比例

該類數據僅在機率評估中使用,來源於市場調查資料和農藥的市場占有率。

加工因子

加工因子是加工食物和初級農產品中殘留值的比率。當初級農產品加工成各種食物,如果汁、湯、油料等,可利用加工因子反映農藥殘留量的濃縮或稀釋。根據EPA的規定,加工資料不能獲得時也可用默認的加工因子代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