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acute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種累及小腸和結腸的急性出血壞死性炎性疾病。本病主要發生於兒童,特別是嬰兒中的早產兒和低體重兒,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急症之一。臨床上以腹痛、腹瀉、便血、嘔吐、腹脹、發熱及中毒症狀為主要表現。腹部x線片以腸道充氣、腸壁囊樣積氣為特徵;病理上以小腸和結腸的壞死為特點。起病急驟,病情變化快,重症可出現敗血症和中毒性休克,病死率較高。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兒科、消化內科
  • 多發群體:早產兒、低體重兒
  • 常見發病部位:小腸、結腸
  • 常見病因:感染、缺氧、飲食因素等
  • 常見症狀:腹痛、腹瀉、便血、噁心嘔吐、發熱,以及麻痹性腸梗阻、腸穿孔和化膿性腹膜炎
  • 作者: 
  • 職稱: 
  • 單位: 
  • 貢獻: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感染
(1)C型產氣莢膜桿菌感染:國外報導病例的病原體多為C型產氣莢膜桿菌,該菌是一種耐熱細菌,其產生的13毒素能引起腸黏膜組織壞死,導致壞死性腸炎。
(2)非特異性感染:不少學者認為任何細菌引起腸道不能控制的嚴重感染,最終均有可能導致壞死性腸炎。
2.缺氧
本病在窒息新生兒發病率高,窒息時腸道缺氧嚴重,其他如休克、呼吸窘迫綜合徵亦可同時發生腸壁微循環障礙,有的同時合併DIC,使腸壁發生缺氧,誘發壞死性小腸炎。
3.飲食因素
(1)有人認為可能患兒有雙糖酶缺陷,雙糖(包括乳糖、蔗糖等)不能被消化分解,這些未經消化的雙糖被吸收進腸壁,發酵產生形成腸壁氣樣囊腫。
(2)在高滲乳汁餵養的嬰兒中,如乳汁滲透壓超過460mOsm/L時發病率增加,因高滲乳汁可損傷腸黏膜。

臨床表現

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起病通常較急。新生兒發病於開始餵養後,特別是人工餵養,母乳餵養者很少發病。年長兒及成人發病者可能與進食不潔飲食有關。主要症狀有:
1.腹痛
突發,短時間內逐漸加重,之後演變為持續腹痛伴陣發性加劇,多為全腹痛。常伴明顯腹脹。
2.腹瀉和便血
特點為由輕到重,開始為稀糊便,隨後出現水樣便,通常在起病後12~72小時出現血便,為鮮血便或果醬樣,常伴有特殊腥臭氣味。
3.噁心嘔吐
可含有膽汁,嚴重者可嘔血。
4.發熱
一般在38℃以上,可伴有煩躁,或精神萎靡甚至嗜睡,系由於細菌毒素和壞死組織吸收後的毒血症引起。
5.其他併發症
主要有麻痹性腸梗阻、腸穿孔和化膿性腹膜炎,發生率雖低於感染性休克,但一旦出現則預後較差。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高,分類以中性粒細胞增高為主,伴有核左移和中毒性顆粒。血小板常減少,出血明顯時可有貧血。
(2)糞便檢查:腸出血時為肉眼血便,鏡檢可見大量紅細胞和少量白細胞。尚未大量便血時糞便潛血試驗多已陽性。常陽性,除可培養出C型產氣莢膜梭菌外,還可能為大腸桿菌、克雷白桿菌等。
(3)血生化:常有各種電解質紊亂,病情嚴重時可有腎功能和肝功能異常。
(4)血培養:常陽性,多為革蘭陰性桿菌。
2.影像學檢查
(1)腹部x線平片: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多次攝片可觀察到動態變化。早期變化主要為輕到中度胃腸道積氣,隨病情進展可能見到:腸管擴張伴氣液平面;腸壁增厚,內見積氣影,呈小泡、串珠或條狀透亮區;門靜脈積氣;腹腔積氣或積液影。
(2)鋇劑造影:鋇餐和鋇灌腸有加重出血和誘發腸穿孔的危險,急性期儘可能避免套用。急性期過後行鋇劑造影可見腸黏膜粗糙,腸管擴張,動力減弱,腸間隙增寬。

診斷

兒童突發腹痛,繼而便血、發熱,並有全身中毒症狀,結合典型X線表現,可以臨床確診。如果手術,可以病理確診。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主要依靠臨床綜合診斷,部分患者可能獲得病理診斷。

治療

本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加強全身支持療法,糾正水電解質失常,解除中毒症狀,積極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併發症。必要時予以手術治療。
1.一般治療
休息、禁食、腹痛和發熱期應完全臥床休息和禁食。待腹脹消失和腹痛減輕,大便潛血轉陰,臨床一般情況明顯好轉,可開始恢復飲食。禁食期間應靜脈輸入高營養液,腹脹和嘔吐嚴重者可作胃腸減壓。
2.外科手術指征
(1)腸穿孔;
(2)嚴重腸壞死,腹腔內有膿性或血性滲液;
(3)反覆大量腸出血,並發出血性休克;
(4)腸梗阻、腸麻痹;
(5)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術治療的急腹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