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房炎

病因及簡介,病原體,病理,分期,臨床表征,診斷,治療,預防,急性乳腺炎與晚期乳腺癌的區別,

病因及簡介

急性乳房炎(acutemastitis)是一種常見病。多見於產後哺乳期的婦女,尤以初產婦更多見。常於產後3~4周發病,致病菌大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自乳頭皸裂、破損處侵入,沿淋巴管蔓延至腺葉間或腺小葉的脂肪,纖維組織中;亦可直接侵入乳腺管,逆行擴散至腺葉或腺小葉內,引起化膿性感染。 另一因素是乳汁淤積。由於乳汁未吸盡;或由於某種因素造成乳腺管不通,致使乳汁淤積。瀦留的乳汁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有利於細菌的生長繁殖。

病原體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多見,占40%(Matheson,1988)。引起急性乳房炎的其他細菌包括鏈球菌和大腸埃希菌。Dixey(1982)曾報告1例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乳腺膿腫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綜合徵病例。Rench和Baker(1989)曾報告1例由B組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乳腺膿腫,該患者的男性嬰兒同時發生乳腺炎,流行性急性乳房炎多為耐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所致。

病理

有以下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從單純炎症開始,到嚴重的乳腺蜂窩織炎,最後形成乳腺膿腫。必須注意,有時膿腫不止一個。感染可以從不同乳管或破裂處進入乳腺,引起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部位的膿腫,或膿腫先在一個乳腺小葉內形成,之後穿破小葉間纖維隔,累及臨近乳腺小葉,兩個膿腫間僅有一個小孔相通。如手術僅切開淺在或較大的膿腫,則術後病情仍不能好轉,必須再次手術,否則破壞組織和膿液引流不暢,病變可變成慢性乳腺膿瘺。部分患者可伴有同側腋窩急性淋巴結炎,但發生敗血症者少見。

分期

乳腺炎症的分期見表:
乳腺炎症分期
炎症分期
發熱
乳腺
乳汁中白細胞
乳汁中細菌
乳汁淤積
低熱
充盈、無結節
<10萬/ml
<103CFU/ml
非感染炎症
低熱
觸痛、紅腫熱
>10萬/ml
<103CFU/ml
感染性炎症
高熱
觸痛、紅腫熱
>10萬/ml
>103CFU/ml

臨床表征

病起患乳脹痛,患處變硬。炎症繼續發展,病人有寒戰、高熱、不適,患側乳房呈搏動性疼痛,哺乳時疼痛加劇。檢查可見乳房腫脹、皮膚潮紅、觸痛;常在短期內軟化形成膿腫,位置較淺則有波動感,較深者局部僅有水腫,觸痛,穿刺可抽得膿液。患側腋窩淋巴結可腫瘤增大。化驗檢查,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

診斷

根據病史、症狀和體徵多能明確診斷。血液常規化驗白細胞增高,並有中性粒細胞核左移現象。乳腺紅外線透光檢查見血管充血,局部有炎症浸潤陰影。強調早期診斷,使炎症在疾病早期得以控制。在診斷急性乳房炎後,應注意確定有無乳腺膿腫存在。

治療

乳腺炎一旦發現必須採取積極的治療措施,避免炎症範圍繼續擴大,破壞更多的乳腺小葉組織,使病程延長。
1. 物理療法 用繃帶或乳托將乳房托起,乳汁鬱積期可繼續哺乳,局部用冰敷,以減少乳汁分泌。蜂窩組織炎期應暫停哺乳,並採取措施使乳汁排出,局部用濕熱敷或理療,促使炎症局限化。在膿腫形成前進行理療,多數患者的炎症可自行消失。
2. 封閉療法 適用於炎症早期。用含有青黴素100萬單位的0.1%普魯卡因溶液10~20ml注射封閉乳腺四周及乳腺後組織,必要時在12~24小時重複一次。
3. 手術療法 較小的膿腫可通過穿刺排膿。較大的膿腫或穿刺排膿效果不好的病例行切開引流。根據膿腫的位置決定引流切口部位。
4. 抗生素治療 對所有急性乳腺炎患者應選用抗生素治療,應選擇本地區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強調不能過早停用抗生素,一般治療應持續10天左右。
5. 終止哺乳 終止哺乳不是乳腺炎的處理常規,限用於感染嚴重或乳腺膿腫引流後形成乳瘺者。

預防

a.妊娠後期,要保持乳頭清潔;產前經常用溫水、肥皂水或酒精洗擦乳頭、乳暈,以加強皮膚的堅韌;乳頭內陷者,應向外牽拉,使之突出。
b.哺乳期,要定時哺乳,並使乳汁吸盡,不能吸盡時,應擠盡乳汁;哺乳前後,用清水或3%硼酸液清洗乳頭,保持清潔。
c.乳頭有皸裂或破損時,宜暫停哺乳,並使用吸乳器吸盡汁,待傷口癒合後,再行哺乳。

急性乳腺炎與晚期乳腺癌的區別

晚期乳腺癌,皮下淋巴管被癌組織破壞,淋巴回流障礙,造成皮膚水腫。癌組織將近破渡階段其乳房皮膚也有紅腫表現,容易誤診為低度感染的急性乳腺炎。其主要區別如下:
(1)急性乳腺炎病程短,且多發生在產後,全身症狀明顯。
(2)乳腺癌晚期皮膚多有粘連,可見乳頭回縮或偏斜,皮膚出現橘皮樣改變或酒窩征或衛星結節。這些表現急性乳腺炎均沒有,是區別要點。
(3)活體病理組織檢查或穿刺針吸細胞學檢查很易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