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土司

思州土司

思州土司,為思州田氏在烏江流域黔中地區所建的土司政權,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朝,開皇二年(582),田宗顯為黔中刺史,止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 統治時間長達831年之久。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鎮遠州知州田茂安降於四川明玉珍,置思南道都元帥府,田氏分離為思南、思州(岑鞏)兩部。至此,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為貴州四大土司中的兩大土司,思南、思州(今岑鞏)分別成為黔東北和黔東的兩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改土歸流的直接發生地,為貴州建省奠定了地域基礎。

思州田氏土司是黔中歷史上最著名的土司之一,世襲千年,領地幅員遼闊,史學素有“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的稱譽。“思播田楊”,其意思為思州乃田氏土司的天下,播州乃楊氏土司的天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思州軍民宣撫司
  • 外文名:ghueb lel(苗文)
  • 政體:封建領主制
  • 統治中心:思州(岑鞏)
  • 族屬:漢—苗、土家
  • 統治時間:公元582年到公元1413年
  • 姓氏:田
  • 初代土司:田宗顯
  • 末代土司:田琛
田氏起源,內亂滅族,族屬爭議,

田氏起源

田氏政權在烏江流域黔中地區的統治可以追溯到隋朝,開皇二年(582),田宗顯為黔中刺史,止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 統治時間長達831年之久。開皇二年(582),烏江下游的彭水(黔中)包括今黔東北一帶,處於湖廣、四川交界的“兩不管“的地方,山巒起伏,地勢險峻,交通極為不便,歷史上稱之為“蠻夷之地”,加之,“夷苗屢叛”,人民生活貧困並難以安寧。為了黔中“蠻夷之地”的治理,隋朝皇帝苦於無計可施。此時,大臣蘇威保薦田宗顯為黔中刺史。田宗顯與子田惟康(田世康)到任一年多,黔中大治,政通人和。隋文帝大悅,於是封田宗顯為國公節度使。後來,白蓮教金頭和尚任則天舉行農民起義,朝廷再次調遣田宗顯前往征伐。戰爭勝利後,田宗顯奉命管理黔中一帶,接著,又被加封為 宣慰榮祿節度使金龍護國公,子孫世襲。由此,田氏確立了對烏江流域的黔中包括黔東北地區的統治地位。
唐初太宗統治時,二世田惟康世襲為黔州刺史,因為平叛有功,又加封為黔潭二州節度使。三世田陽明平“賊”有功,授都督府大總管一職。四世田克昌能以恩威服夷,接受義軍兵馬使。經過田氏十多代人的努力,烏江流域的下游的治理已見成效。但今貴州境內的廣大地區,雖然均為 黔中田氏政權所管轄,然而,天高皇帝遠,鞭長莫及,人民生活仍貧困而不能安寧。直到宋代大觀元年(1107),田宗顯十四世孫蕃部長田祐恭入朝內附,願為王民,始建思州治。田氏政權重心已經開始從黔中的彭水移到黔中的務川,據史料記載:思州之名始於唐代,唐武德年間,有因務川當牂牁要道而設務州的記載,屬於羈縻州。貞觀中,又以思邛水之名改為思州。又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思州轄有務川、思王、思邛三縣,設址務川。政和八年(1118)以其地置思州,領務川、邛水、安夷3縣。宣和元年(1119),田祐恭以鎮壓貴州境內少數民族有功,加封貴州防禦使(貴州之名始於此),贈封為少師思國公。宣和四年(1122),廢州縣,改務川縣為城,邛水、安夷2縣為堡,屬黔州。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復置思州和務川、邛水、安夷3縣,為羈縻州,州治務川,仍屬黔州。至此,黔東及黔東北才得到有效治理。
之後,無論是羈縻或經治思州,都是田氏為知州,田氏世為思州守。進入元代,中央王朝對西南少數民族推行土司制度,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思州田謹賢以地歸附,乃置萬戶府。後改置思州軍民宣撫司,隸湖廣行省。元至正間,田氏族屬鎮遠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據其地以獻農民起義首領的明玉珍,創設思南道都元帥府,其慰徙治都坪,而思州分為二矣。元順帝至二十五年(1365),元思南宣慰使田仁智歸附,朱元璋仍置思南宣慰司,田仁智仍為宣慰使;朱元璋改思州宣撫使為思南鎮西等處宣慰使司,以田仁厚為宣慰使。下轄務川縣、鎮遠府及十四州、五十二長官司。其地域“以今之地域觀之,大致東起湖南永順、保靖,西迄貴州務川、鳳岡、施秉一線,北達四川酉陽,南至黔南荔波、從江,幾乎占有貴州的三分之二兼及湘西之一部,地域遼闊,遠遠超出唐宋時代的思州(1)”。元代是思州田氏地方政權管轄範圍最寬、級別最高的大土司,難怪明初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初期還說:“兩廣覃黃,思播田楊”,即指思州田氏、播州(今遵義)楊氏,勢力之大也、強也。思州宣撫使在元代就分為思南宣慰使和思州宣撫司,故民國《貴州通志》卷6前事志曰:思州“自龍泉坪徒宣撫司治清江郡,因此稱為思州,而改稱故思州為思南”。可見,元至元時期(1264~1294年)思州田氏政權就一分為二了,其中一部分已遷入今思南。明代,思南宣慰司轄有水德江、蠻夷、沿河佑溪、思印江、朗溪、鎮遠溪洞金容金答、施秉、偏橋、邛水十五洞(團樂、得民、曉愛、陂帶、邛水五長官司)、臻剖六洞橫陂等處、銅仁、省溪、提溪、大萬山、烏羅、平頭著可、溶江芝子坪等17個長官司,加上思州宣慰司的地方,就相當於當代的岑鞏、玉屏、石阡、鳳岡、黎平、錦屏、從江、榕江、德江、沿河、印江、施秉、三穗、鎮遠、銅仁、江口、萬山、松桃等縣和重慶酉陽部分地方。這些地方與四川、湖廣相鄰,地處要衝,自元代以來,為湖廣通往雲南的驛道幹線所經,有水陸通往四川、湖廣,又是川鹽入黔孔道之一,流寓以四川、陝西、湖廣、江西為多,經濟較為發展,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戰略價值。
至此,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為貴州四大土司中的兩大土司,思南、思州(今岑鞏)分別成為黔東北和黔東的兩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改土歸流的直接發生地,其轄大片土地也為貴州建省奠定了地域基礎。
田氏土司自戰國至漢至周,均是黔中地或思州之地的一大望族。
從《太平御覽》的記載知:“涪陵蠻時,有冉氏,何氏、田氏。聚落最盛,大者萬戶,小者千戶.....太和十七年(493),蠻帥田益宗率部曲四千戶內附。”面對蠻夷地,土地之寬廣,人煙稀少的黔中,能擁有四千戶的民眾,確實不易,這足以說明田氏系望族,擁有很大一片疆域。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蠻帥田思鶴以地內附周,建德三年(574)改奉州為黔州。”
《沿河縣誌》載:“隨文帝開皇二年(582),田宗顯為黔中刺史。”
又根據民國《沿河縣誌》引《田氏宗譜》載:“隨文帝開皇二年(582),黔中夷苗屢叛,大臣蘇威保奏(田)宗顯為黔中刺史,同子惟康赴任年余,黔中大治,文帝誥封為國公節度使之職。旋陝西天鵝山白蓮教金頭和尚為亂,調宗顯往征,兵至天鵝山與賊戰,賊敗奔四川、成都。宗顯追至,賊復敗走渝城朝天門,潛往小河,追及復戰,賊又敗。兵至漆地安營,訪賊至石馬,問往民何地,民以石馬即庸州答之,宗顯詳觀地形,山環水抱,下居焉。迨賊授首,奉命鎮管黔中思州十八堡,沿治四十八渡。旋加封為宣慰榮祿節度使金龍護國公,子孫世襲宣慰職,軍民兩管。”
依據《元史》、《明史》、《貴州通志》、《思州府志》、《思南府志》、《鎮遠府志》、《沿河縣誌》、《銅仁市志》、《岑鞏縣誌》、《田氏雁門堂記》等史料記載:
元至正二十五年七月初七(1365年7月27日),授思州軍民宣撫使兼湖廣行省左丞,以武功靖亂,加朝烈大夫,管古州八萬軍民事的田仁厚,派遣都事林憲、萬戶張思泉首先納款,隨即將田氏世守的二府、十縣、三十四州(長官司)地方圖冊獻納明朝朱元璋

內亂滅族

思州田氏原為一部,元末分為思州、思南兩部,嫡房據思州。由於二十三世三房田茂安(二房田茂忠子夭亡已絕,茂安承襲)將長房轄地(如務川、思王、思邛等)割獻夏明玉珍,接著歸順明王朝朱元璋。長房二十四世田仁厚心甚不服,遂造成兩家仇殺不息。到二十六世田琛(長房)與二十七世田宗鼎(三房)連續幾代人相互殘殺不止,朝廷乘機改土歸流,派顧成擒二田送京師伏誅。
明武洪二十八年(1395),贈懷遠將軍
明永樂八年(1410),田宗鼎襲思南宣慰使;
明永樂八年(1410)田宗鼎與思南宣慰副使黃禧構怨,奏訐累年。朝廷以田氏世守其地,又先歸誠,曲為保全。
明永樂九年(1411),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又與思州宣慰使田琛為爭奪硃砂礦井發生戰爭,朝廷知曉後屢禁不止。田琛與湖南辰州知府黃禧(黃與田宗鼎結怨多年,朝廷改黃禧任湖南辰州知府)聯合兵攻思南。田宗鼎聞之攜家眷出走,田琛殺其田宗鼎之弟,隨即挖田宗鼎之祖墳並戳田宗鼎的母屍,盡掠人貨財物。朝廷據田宗鼎投訴,累敕田琛、黃禧赴京自辯,都抗拒不去。
明成祖朱棣以田氏飛揚跋扈,屢不接受朝廷的禁令,為“不何令田氏遺孽復踵為亂”,以達到地置郡縣、改土歸流的目的,便果斷地採取軍事行動來解決二田氏爭端,予田琛“構煽旁州,屠戮善良,抗拒朝命”的罪名,命鎮遠侯顧成率官兵五萬討伐,先後擒田琛、黃禧至京師。為救田琛,田琛之妻冉氏與部屬合謀,扇動和唆使台羅(峨)諸寨苗普亮作亂。明成祖朱棣大怒,於明永樂十年(1412)將田琛革職,斬首。
沒過多久,因田宗鼎在數日前於京師時,因與田琛互揭祖母罪,“宗鼎言,因發祖母楊氏陰事,謂與(黃)禧奸,造禍本。楊氏亦發宗鼎縊殺親母,瀆亂人倫事。”朝廷便以滅倫罪為由,於明永樂十年(1412)三月初五日時將田宗鼎殺掉,並沒收家產。相傳執宗鼎之日,錦衣旗校數人,以辰時至,當即執以登舟下蜀。次日,有都指揮一員,領兵籍其財物,毀其宮室。
當時,宗鼎禁民居不得瓦屋,不得種稻,雖有學校,人才不得科貢。屬官俱以喜怒予奪生殺之,日刑數人於香爐灘,今其水底見有血色如花狀,俗名香爐灘開花,則必有覆溺者。嗚呼!徽文皇之英斷,則此邦何由見天日也。
永樂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廢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以思州之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以思南之地置思南、鎮遠銅仁、烏羅四府,設貴州布政使總轄,設流官,貴州行省由此始。倘若思州、思南二田氏和睦相處,中國歷史上是否出現“貴州”一省這是很難說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不斷改善,社會必將愈來愈進步,土司最終會被迫消亡在歷史的煙塵中。
田琛被誅,家產被籍沒,子孫逃散,潛隱他鄉(如木召、白土坪等地,相傳隱住木召田氏改為劉姓,列為思州宣慰司副使劉貴的後裔),衙院遭劫而淪為廢墟。二百餘年後,清初田維棟(長房後裔一支)巧計編傳一個金鴨子的神話故事,遮人耳目,藉機回歸故里衙院。康熙年間田仁統考中武舉人而步入仕途,在廢墟上重建家園。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乾隆年間建成15座規模宏大、雄偉堂皇、具有苗族特色的“庭院”,仿衙門宅第而建,又繼稱“衙院”(包括“後院”和“馬院”)。清鹹豐年間,衙院慘遭兵燹,戰火吞沒了14座院子,只有一座占地800多平方米的院子完整地倖存了下來。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土匪猖獗,民不聊生。衙院人口銳減。
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寨只有21戶,85人,瓦屋16幢,茅草房5棟。幾度興衰幾度春秋,衙院終於獲得新的生命。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勤奮的苗族人在14座大印子的廢墟上重建起鱗次櫛比的大瓦房及磚木結構房屋,正房35幢,廂房6幢。如今的衙院,人才輩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族屬爭議

根據思州田氏族譜記載,田氏土司的祖先田宗顯為隋朝時期入南疆的漢族,但經過在思州的數代生活之後,思州田氏已被當地少數民族習俗所影響。由於思州故地的田氏族人被分別划進了漢、苗、土家和仡佬,造成了思州土司的族屬問題爭議不斷。
如果按照父系傳承來看,思州土司應是漢族無疑。但是思州土司後人的生活習慣中保留著大量的少數民族風俗,因此有學者認為這種情況思州土司也有可能是少數民族漢化所致,族譜可能存在攀附之嫌。
在東部苗族的巫經中經常提到“怪來”(田官人)和“怪卡”(楊官人),即思州田氏和播州楊氏。苗族學者認為,在東部苗族七大人口最多的姓氏吳、楊、龍、田、廖、石、麻中,田、楊二姓最先歸化,被封建王朝封為土司,以苗制苗。其後代必須“讀漢書,習漢禮”,這樣有部分就漸漸的同化為熟苗了,但苗族學者伍新福認為思州田氏並非與漢晉時的澧中蠻、酉陽蠻田氏“一脈相承,而是另出一源 ,是漢族。《嘉靖思南府志》載:“府舊為苗夷所居,自祐恭克服之後,芟荑殆盡,至今居民,皆流寓者。“趕苗拓業”在思南有文字記載的是田儒銘平“浪水十五洞叛苗”事件。明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思州土司(今思南)田儒銘率軍前往今印江縣征討“浪水十五洞叛苗”,在“斬殺無數”的戰事結束後,允許幸免於難的“殘苗”投各峒重開生業。田儒銘在上表中自稱,此舉“非趕苗托[拓]業之謂也,實撫苗安業之謂也。”可見思州田氏是為漢族利益服務的。並且《苗防備覽》卷8《風俗考上》:“苗姓,吳、龍、石、麻、廖為真苗,其楊、施、彭、張、洪諸姓,乃外民入贅,習其俗,久遂成族類。”可見田楊本非苗族姓氏。所以說思州田氏是苗族的說法實屬牽強。
此外,由於黔東地區劃分出了大量土家族,因此有土家族學者提出思州土司土家族說的觀點,但由於黔東地區土家族已漢化,並沒有保留土家語和土家族風俗,所以此說法並不能拿出有力的證據。
《嘉靖思南府志》載:“府舊為苗夷所居,自祐恭克服之後,芟荑殆盡,至今居民,皆流寓者。而陝西、江西為多。陝西皆宣慰氏之羽翼,各司正副官與里之長是也。且歷代都有思州土司為朝廷剿滅的蠻夷的記載。可見思州土司代表的是漢族利益當無疑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