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

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

呂樂,中國電影攝影師、導演,生於1957年,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作為中國電影界“第五代”成員之一,呂樂是張藝謀、顧長衛的同班同學;作為一個攝影師,他曾與顧長衛、侯詠並稱為中國電影三隻眼,從《獵場扎撒》神來之筆的“一點紅”到《畫魂》中國式水墨畫和歐洲油畫式的詩意、感傷,從《活著》生活隨意化到《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精緻唯美,從《有話好好說》自由舞蹈一直到如今的《集結號》的殊榮、《非誠勿擾》的熱映、《赤壁》的恢弘、《唐山大地震》的驚撼都是風格迥異而變化萬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
  • 類型:紀錄片
  • 上映時間:1987年
  •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基本信息,導演介紹,影片評價,

基本信息

導演:呂樂 Yue Lu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
又名:怒江,一條消逝的峽谷

導演介紹

呂樂,中國電影攝影師、導演,生於1957年,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攝而優則導,《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是呂樂首次作為導演的身份拍攝的紀錄片。之後,從 1998 年到 2006 年,呂樂進入了導演創作時期,陸續拍攝了五部故事片《趙先生》、《小說》、《美人草》、《十三棵泡桐》、《山鄉書記》,每一部故事片的風格都不同,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代表著不同的訴說者,《十三棵泡桐》代表青少年微弱的話語權,《小說》代表了作家們先鋒意識的話語權,《趙先生》代表知識分子隱晦的話語權,《美人草》代表特殊年代情感表達的話語權,而《山鄉書記》代表的是黨和國家意識形態的話語權……

影片評價

以下內容摘自徐曉東《左手擊劍的人——作為導演的呂樂》。
1987年,呂樂剪完了他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他迄今為止唯一的紀錄片——《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這部片子的價值不僅沒有被時間吞沒或者損耗,而且隨著一些東西的流失、死亡,怒江越來越成為“一條丟失的峽谷”,它“丟失”得越多,影片就越變得“無法重複”。而“無法重複”本身無疑已經是最大的價值之一了。
結構上,《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充滿東方式的空間技巧。在素樸的田園詩的基礎上,羅列著節奏不同、細節各異的宗教意象。它們雖在時間上被線性地講述著,但在空間上卻以一種非線性的方式並排存在著,以至於整條峽谷的宗教氛圍有一種化不開的濃稠感。在這種濃稠的宗教氛圍中,潛隱著某些衝突,比如,閉塞偏遠的地理現實與在這樣貧瘠的現實中力求過得有尊嚴的衝突。雖不至於是悲劇性的尊嚴,但也是一種有限的尊嚴。開頭那個被眾多人抬著前進的孕婦即象徵性地表明了他們的生存處境———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都被自然和命運的敵意包圍著,必須掙扎,才可能不成為受害者。這樣略帶殘酷的真實呈現,顯然不同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雖然也與世隔絕,但它絕非烏托邦。
後現代理論家往往認為,“小說”和“歷史”都是一種敘事文本,都是一種“創造物”。於是,戈達爾說,“只有電影是唯一可以完全講述歷史的著作”。呂樂的這部《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正是因為紀錄了這些不可重現的生命、這個不可重現的世界而彰顯其價值,並因此獲得過一個人類學大獎。
很難想像,沒有電影,“人類學”將變得多么空洞和抽象。
其實那個時候,怒江已經在開始“丟失”了。——跳舞場被現代舞所侵占,宗教人士被政治所驅逐,他們那具有傳統和歷史感的東西正在一點一點銷聲匿跡———但一定沒有現在“丟失”得這么厲害。呂樂雖然沒有直抒胸臆地表達他的憂傷、惋惜與痛楚,但片名已經露出了蛛絲馬跡。它至少表明,呂樂意識到了這種別人看不到、或者即使看到也認為理所當然的“丟失”,雖然在時間面前,一切都如此渺小,“丟失”是一種必然,但到底是一件令人悵惘的事情。片中幾個地點的過渡多次用了“月亮”這一意象,有些蒼涼慘澹,令人不由念及張若虛抒寫時間的《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