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文學

怒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貢、貢山等縣。約23000餘人(1982),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民族文字,使用漢文。其文學主要是口頭文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怒族文學
  • 地理標誌:怒江 碧江 福貢 貢山
  • 非遺級別:國家級
簡介,評價,

簡介

怒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貢、貢山等縣。約23000餘人(1982),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民族文字,使用漢文。其文學主要是口頭文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怒族還保留著原始公社制的殘餘,生產力低下。這種社會形態,在思想觀念上的反映是崇拜自然,相信萬物有靈。舉凡日月星辰,山川林石,都是崇拜對象。有些氏族還保留有圖騰名稱。文學樣式有神話傳說故事民歌等。神話有解釋天地起源的《開天闢地》,解釋人類起源的《射太陽、月亮》、《臘普、亞尼造人煙》、《祖先阿鐵》等。與怒族社會發展相適應,民間還流傳著不少帶有母系社會和圖騰遺蹟的傳說,如《女始祖茂英充》傳說遠古時蜂與蛇交,生下茂英充,她又與虎結合,所生子女繁衍為虎、蜂、蛇等氏族,茂英充成為各氏族的女始祖。《蛇變人》是關於蛇氏族的傳說,它反映了怒族從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的社會生活。
怒族故事有反映人與妖魔鬥爭的《人和妖精交朋友》、《老妖婆的死》;反映倫理道德觀念的《兩父子》、《兩朋友》、《兩姐妹》、《兩兄弟》、《好人與壞人》等;反映愛情婚姻的《谷瑪楚與吳地布》、《龍女故事》、《七星姑娘》等。還有不少動物故事,刻畫了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如聰明的小兔子、貪婪殘暴的老虎、智慧的青蛙、精明的獐子等。

評價

民歌,是怒族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龍潭》反映了怒族人民由狩獵生活轉到農耕生活的過程;《獵人調》描繪了怒族人民狩獵時的情景和捕獲野曾後的歡樂心情。《求婚調》、《出嫁》、《逼嫁》、《迎親調》控訴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歌頌了男女青年純真的愛情。《孤兒歌》反映了孤兒的悲慘遭遇;《哀嘆調》表示對死者的悼念。此外還有邊舞邊唱的《跳舞歌》等。怒族民歌的特點是運用隱喻手法,句式簡練,語言質樸,與勞動生活結合得比較緊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