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戰

忘戰

《忘戰》是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從“忘戰必危”的惡果出發,著重闡述和平時期加強戰備的必要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忘戰
  • 外文名:無
  • 類別:《百戰奇略》里記載的兵法
  • 性質:闡述和平時期加強戰備的必要性
作品簡介,作品賞析,譯文,原文,注釋,

作品簡介

《忘戰》是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從“忘戰必危”的惡果出發,著重闡述和平時期加強戰備的必要性。它認為,“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這是古代聖賢留給後人的最為深刻的教誨和告誡。儘管天下太平無事,也不可以廢棄武備;如果廢棄武備,那么一旦外敵入侵,就無法抗擊敵人,有效地保衛國家。為此,它主張,執國柄者應當“內修文德,外嚴武備”,把“講武”、“習兵”作為制度堅持下去,切實加強戰備教育,認真搞好軍事訓練。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告訴我們,戰爭,作為歷史的範疇,它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隨著私有制和剝削階級的產生而產生,也必將是隨著私有制和剝削階級的消滅而消亡。只要世界上還存在著私有制和剝削階級,存在著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戰爭的危險性就依然存在。那種所謂“無敵國外患”的論調,在今天的社會中,乃是一種瓦解人們鬥志的麻醉劑。本篇所強調的居安思危、不忘戰備的思想,對於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品賞析

譯文

大凡國家處於和平安定時期,不可忘記還有發生戰爭的危險;社會處於治理有序時期,不可忘記還有發生禍亂的可能,這是古代聖賢哲人留傳下來的深刻教誡。天下雖然太平無事,但不能廢棄武備;考慮到周邊還有尚未歸順且與朝廷為敵的國家,(一旦廢棄武備)將無法在戰爭突然到來之時衛國禦敵。因此,必須對內修明政治,對外加強戰備,行仁德以懷服邊遠部族百姓,時刻警惕意外事件的發生。一年四季都要堅持武備教育的制度,以此表明國家時刻不忘戰備。所謂不忘戰備,就是教育全民經常習兵練武,搞好軍政訓練。誠如兵法所說:“國家雖然處於和平安定,忘記戰備必有覆滅危險。”
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後期,由於國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統治者逐漸失去戰爭警惕性,)因而出現廢毀武器,放牧戰馬,罷除將領,削減軍隊的問題,致使國家不知加強戰備,人民不懂怎樣作戰。等到安史之亂突然爆發於人們毫無思想準備的時候,文官不堪充當將領指揮打仗,百姓不堪充當武士對敵作戰,以致國家政權幾乎崩潰,大好河山幾乎淪喪。唉!戰備難道可以忘掉嗎?

原文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聖人之深誡也。天下無事,不可廢武,慮有弗庭①,無以捍禦。必須內修文德,外嚴武備,懷柔遠人,戒不虞也。四時講武之禮,所以示國不忘戰。不忘戰者,教民不離乎習兵也。法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②
唐玄宗時,承平日久,毀戈牧馬,罷將銷兵,國不知備,民不知戰。及安史之亂,倉卒變生於不圖,文士不足以為將,市人不足以為戰,而神器③幾危,舊物④幾失。吁,戰豈可忘乎哉!⑤

注釋

弗庭:謂不歸順朝廷。這裡指與我不友好,處於敵對狀態的鄰國。弗,不;庭,通“廷”,指朝廷。
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語出《司馬法·仁本第一》。但“安”、“危”,馬本及各本皆作“平”、“傾”,今據原書校改。
③神器:古代指帝位、政權。
④舊物:指先代遺物。這裡喻指江山
⑤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玄宗本紀》和《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