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平靜

心靈的平靜

《心靈的平靜》的作者對自己接觸到的一些焦躁不安的人做過觀察和思考,透過這種個人經驗,某些典型的時代現象變得更為清晰,作者領悟到:心靈的平靜需要通過精神修煉而獲得。當今社會,人們常常會心神不寧,有外在經濟狀況或社會環境的原因;還有剝奪了人們內心寧靜的心理原因。有時引起人們不安的外部和內在原因緣自個人的生活歷程,以及以往的創傷性經歷;有些病態的不安只能由醫生和心理學家來進行治療。

基本介紹

  • 書名:心靈的平靜
  • 譯者:何珊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515512
  • 作者:安塞爾姆·格林 (Anselm Grün)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28頁
  • 開本:32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作者安塞爾姆·格林是德國著名作家、心靈導師、精神顧問,他的許多作品暢銷全世界,影響深廣。
2. 《心靈的平靜》圍繞“心靈的平靜”娓娓道來,各章節及其精煉的字句中處處透出智慧的光亮撫慰讀者焦躁的身心。

作者簡介

作者:安塞爾姆·格林(Anselm Grün),1945年出生,德國著名作家、心靈導師、精神顧問,開設冥想、深層心理學釋夢、齋戒等課程,已出版約300部書,在西方得到廣泛閱讀和傳播,他本人也因此被譽為當代心靈導師。格林的許多書被翻譯為30多種語言,在全球發行量超過1500萬冊。
譯者:何珊,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198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語系,獲德國語言文學專業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獲德國語言文學專業文學碩士學位。1992年應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的邀請赴德國科隆大學研修。已出版多部翻譯作品,主要有:《米切爾·恩德作品集》、《在時間的長河裡》、《宮廷文化》。

圖書目錄

序言:無法擺脫自己的影子
第一章 當代人緣何心神不寧
第一節 社會和經濟環境
第二節 不安的心理原因
第二章 通向平靜之路
第一節 呼籲無憂無慮
第二節 邀你走向平靜
第三節 走入安息日的安寧
第四節 通向心靈平靜之路
第五節 平靜與不安
第六節 不安的心
第七節 今天通向安寧的道路
結語: 在樹蔭下

序言

序言:無法擺脫自己的影子
“從前,有個人很討厭自己的影子,也不喜歡自己的腳印,為此他下決心想擺脫它們。後來,他想出了個點子:乾脆甩掉它們得了,於是拔腿便跑。但是每當腳一落地,就有了腳印,影子也毫不費力地緊隨其後。他心想:我得再跑快些,接著便發足狂奔,最後……竟活活累死了。其實想當初,要是他走到樹蔭底下,影子就會消失;要是他坐下來,也就沒有了腳印,可他卻沒想到這點。”
現如今,許多人都想不到乾脆到樹蔭下靜息,他們更願意奔波不止,就像莊子故事裡的這個人一樣。然而,想靠快跑擺脫影子的人,就是在奔向死亡,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再也不能獲得片刻的安寧了。這大概就是眼下許多人的生命狀態,他們簡直是在奔命,只是因為害怕遇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令自己不快的一面。他們想甩掉這令人煩惱的影子,卻從此變得永無寧日,而這種不得安寧的狀態常常表現為心臟問題。如今,心血管疾病成為最常見的死因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一顆心從不安寧,超負荷運轉,那終有一天會出問題。得心臟病的大部分是男人。有些人的心臟十分健康,但他們同樣擔心有朝一日心臟會不聽使喚,會要了他們的命。心臟病常常與恐懼有關,人們總想逃避某些東西。心臟首先象徵情感的所在,而往往是沒有得以釋放的愛恨情仇之類的情緒導致了心臟病,諸如心律失常和心悸。心臟會不斷提醒那些想逃避它的人,讓他們不得不去面對自己的心臟。有些人被診斷為得了心臟神經官能症,他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心臟上,並時刻擔心心臟會停止跳動。心臟病人通常給人一種堅韌頑強的印象,就像上述故事中的這個人一樣。他們無法停下來休息並享受生活,也無法到樹下小坐。因此人們會說這是一種典型的經理病(Managerkrankheit,由於工作負擔較重、精神過分緊張而引起的循環系統嚴重失調症。——譯註)。他們必須總是去做最重要的事情,與自己的影子打交道在他們看來是雞毛蒜皮的瑣事,相反,他們更願意長期跟自己的心臟病糾纏不休。
早期隱修生活中描述的那種尋求心靈平靜之道,在當下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因為心神不定成了一種時代病。無數人都在抱怨自己無法獲得安寧。早期修士由自己的經驗得知,如果缺少勞動,人是無法輕易獲得平靜的。尋找心靈平靜的道路是漫長的,它引領我們通過認識自我、與自我相遇,最終走到上帝面前——像聖奧古斯丁那句名言所說的那樣——我們這顆不安的心在上帝那裡找到最終的平靜。修道士告訴我們,這是一條坎坷的路,同時也是一條充滿吸引力的路,因為它預言,我們能在人世的紛繁中很快走進並享受上帝的安息。所以在本書中我想再談談修士們的體驗,這不僅僅因為我本人就是修道士傳統培育出來的,而且還因為我相信,這些體驗在當下這個時代不僅能教育我們,而且能指導我們的生活。我首先要提到的是東方修道生活中最重要的著述家埃瓦格里烏斯(Evagrius Ponticus,345-399年。基督教神秘主義者,著述家——譯註)和卡西安(Johannes Cassian,約360-430/435,基督教神學家。其著作《隱修生活規則》對整個西方隱修制度影響頗深——譯註)。卡西安到埃及的荒漠去修行,希望把當地修士們的修行體驗傳播到西方。作為修士我一直遵從本篤會的會規(約480-547),而這些規則自中世紀以來也成了許多俗士的人生指南。一直以來修士所遵從的規則都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之上。因此,我想對《聖經》中那些給我們帶來心靈平靜的語錄做深入的思考。耶穌顯然看到了眾生的苦難、恐懼和不安,因此想引導人們在他這裡找到真正的安寧。
近年來,在與教友的談話中我都注意到了心神不寧這個問題。總是有人找我訴苦,抱怨自己根本無法平靜下來。許多人失去了平和的心境,甚至連睡眠都無法保障。他們為孩子憂心忡忡,有的擔心孩子有心理問題,有的擔心孩子走上了一條與自己在教育中設計的完全不同的道路。還有些人擔心家裡的經濟狀況,失業也會使人無法安然入睡,因為假使一直找不到工作,一家之主就無法養家餬口,無法償還房貸。還有很多人每天都在擔心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是否正確,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會不會引起別人的不滿。他們絞盡腦汁想知道別人會怎樣看待自己,有時候這種擔憂甚至到了病態的地步。比如,某位女士今天去商店買東西,碰上一位不友好的售貨員,也許這位售貨員只是因為前天夜裡沒有睡好,可這位顧客卻會馬上聯想到是不是自己有問題,整整一天她會不停地想,到底自己有什麼地方讓這個售貨員看不順眼,自己是不是出了什麼洋相,是不是哪句話說得不得體。接著她會給朋友打電話,訴說自己的遭遇。於是這件毫無真實緣由的小事就成了這位女士無法擺脫的夢魘,而這件事情的整個癥結僅僅在於她過分擔心自己的名聲。
特別是那些身居領導職位的人,更是經常抱怨自己不能平靜,因為別人總是要從他們那裡謀求些什麼。他們會考慮,自己對別人的要求是否做出了正確的反應,所做的決定是否對企業有利,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晚上回到家中,他們很想放鬆下來卻依然無法平靜,因為無法轉移注意力。就連外出度假都不能放下心來,會還是不停地冥思苦想,自己所做的決定是否正確,事情是否真的會順利進行,可能出現什麼後果。由於無法鬆弛下來,所以即便是最好的休假對他們也毫無補益。他們疲憊不堪地回到家中,單調乏味的工作又周而復始,總有一天他們會因為這種苛求而崩潰。
還有的人擔心自己有一天會無事可做。他們害怕在寧靜中面對自己的真實生活。一旦失去了那些牢牢握在手裡的東西,對生活的全部失望就會冒出來,那時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其實無以依存,對別人的所有投入都毫無意義,所能做的只是擺脫自己的絕望。他們其實不再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也不認為自己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一切都是徒勞的,他們很想要擺脫這種徒勞的空虛。或者他們會良心不安,負罪感也可能油然而生。他們對此心懷恐懼,所以想逃離平和與寧靜。對於這樣的人來說,最糟糕的事莫過於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迴避不得不面對的尷尬,而拚命找些事情來做。就這樣,閒暇時間也成了一種壓力。人們必須用數不清楚的事情來填補生活中的空虛。這些要逃避自己真實現狀的人其實是在不斷逃避自己,然後又抱怨自己疲憊不堪。他們不停地給自己施加壓力,無法走向平靜,因為他們從心底里根本不想這樣,是內心深處的恐懼驅使他們不斷地這樣周而復始。
一方面,人們沒有能力獲得寧靜,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能發發獃,讓自己平靜下來。聲稱能告訴人們怎樣獲得內心平靜的講座比比皆是,人們期望能從心理學方法、身體放鬆的技術手段中獲得自己渴求的平靜。但是,憑藉表面的放鬆手段是無法使人獲得安寧的。心靈的平靜是精神修煉產生的結果。早期修士的目的是將人們帶入神賜的寧靜之中。靜默(Hesychia)是令修士們神往的偉大字眼。的確,從三世紀起,修士的活動就被稱之為靜修(Hesychasmus)——通往內心平靜之道。修士們所提到的寧靜,決不是類似巴伐利亞人酒後的放鬆這種不願被人打擾的安靜,因為這種擺脫所有人後得到的平靜,更多的是一種酒足飯飽後的自我麻痹,是對現實的逃避。修士們所指的平靜是內心的平靜,處在這種平和心境中的人不再擔驚受怕,而是神清氣爽。歸根結底,平靜是神賜予的一種永恆安息的體驗。誰在祈禱和冥想中感覺到了上帝的存在,誰就能由里到外獲得平靜,就能回歸自我,並與自身達成和諧。修士的靈修之道對於我來說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療法,其中所包含的治療作用的精髓今天已被許多心理學家重新發現。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條在眼下非常實用的道路,只要我們將其精髓也翻譯成我們的語言,我們就能像他們一樣走上同一條路。
因此,本書旨在請讀者諸君和我們一起,坐到上帝為我們提供的樹蔭下。神邀我們去領受他的呵護和庇佑(參見讚美詩61,5)。他是磐石,在他的恩蔭中我們找到平靜。在上帝之愛的庇佑下,我們就敢於面對自己的陰影,而不會被嚇倒。置身於上帝的庇佑之下,在那裡找到故鄉和安寧,在那裡歸於平靜,這些即便在今天,也是我們這個失去安寧的時代一個值得追尋的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