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模組性

心理模組性

本書是“當代心理科學名著譯叢”之一,是著名心理學家福多的代表作之一。模組理論把認知過程劃分成模組組成的輸入系統和範圍非特異的中樞系統。模組性認知系統是範圍特異的、先天的、由硬體構成的、自主的且非集成性的系統,如視覺和語言知覺系統等。本書分五個部分對認知結構的功能分類、輸入系統的模組性、中樞系統等進行了闡述。

基本介紹

  • 書名:心理模組性
  • ISBN:7561731140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媒體推薦,介紹,

媒體推薦

譯者前言:
1983年,J·A·福多(J.A.Fodor)出版了《心理模組性》一書,正式提出了模組理論。該書出版後引起了很大反響。作為一名擅長探討心理學中的哲學問題的心理語言學家,福多曾多次提出有爭議性和有影響的理論觀點。模組理論則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個。下面對模組理論的背景和主要內容進行介紹,並對模組理論的影響及引發的爭議進行簡要評述。
認知心理學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興起以來,將心理過程看作信息加工過程,對心理活動的內部機制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成果。認知心理學主張研究心理活動本身的結構和過程,在高於生理機制的水平上來研究心理機制。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人們開始對認知系統的結構提出了不同見解。
在認知系統結構的分類中,典型的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覺過程和高級認知過程是相互影響的,強調知覺過程認知過程的連續性;而福多(1988)從19世紀加爾(E.J.Call)的官能心理學(facultv psychology)出發,強調知覺輸入過程與高級認知過程之間的區分,他把自己所提出的模組理論看成是對官能心理學的修訂。官能心理學認為心理表現為許多可以鑑別的機能;而不同感官則具有不同的機能,每一種機能都在大腦的一定區域有各自的位置(參見唐鉞,1982)。由於官能心理學過分強調了對機能之間的區分,遭到了以聯想主義為代表的其他心理學派別的批評。然而,福多認為要解釋心理活動就必須提出許多完全不同的心理機能。我們首先要研究每種假定的官能的特性,然後再研究它們互動的方式,從而對可觀空的行為進行解釋,福多認為知覺過程作為輸入系統,具有與高級認知過程不同的特點,應作為獨立的系統加以研究。

介紹

福多批評了認知心理學中的刺激貧乏論(poverty of the stimulusargument)(Chomsky,1980)。刺激貧乏論認為通常反應過程中的信息要比近端引起反應的刺激所能提供的信息要多,因而,知覺整合需要知覺主體提供其他信息。福多(1988)認為刺激貧乏論錯在將知覺的封裝性問題與計算複雜性問題混淆在一起了。他認為知覺像認知那樣聰明,因為它通常是會推理的;卻又像反射過程那樣笨,因為它通常是封裝性的。這裡的封裝性是指該過程不受機體的信念和願望等高級認知過程的影響。知覺具有推理性並不意呋著幻覺過程都需要高級認知過程的滲入才能完成整合。一些知覺過程對信念系統信念影響的。例如,繆勒-萊爾錯覺並不會因為被試知道了帶有相反方向箭頭的線段實際上是同樣大小的而消失。福多引用了布魯納(Brunner)對視覺變形小屋錯覺的持續性的論述作為另一個例子,因為除非小屋中出現了衝突性線索,否則的話,被試還是會將變形的小屋看成是矩形的。錯覺的持續性表明並不是所有知覺過程都受到了以信念為主體的高級認知過程的滲入。一些知覺過程對信念系統不敏感,這具有重要的生態學適應意義,一個在看東西時存有偏見和願望的動物是沒有生存機會的。所以,儘管知覺推理的複雜性與認知滲入性關係密切,但是二者是有區別的。刺激貧乏論強調的是認知滲入性,即機體必須提供信息來完成知覺整合,而前面的例證說明了認知滲入是一種部分地滲入,即只有一部分背景知識滲入知覺整合中,直接反駁了刺激貧乏論。但是,知覺過程確實提供了一些原始刺激了不具有的信息,這是通過知覺推理得來的,而不必來自認知滲入。不需要認知信念系統的滲入,反映出知覺過程的封裝性。福多認為,這種具有推理性和封裝性的知覺過程,就是由許多不同的模組構成的。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