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孤兒

人的健康成長除了需要物質營養素外,同樣也離不開精神“營養”成分,這便是社會、家庭,尤其是父母、老師等營造的無形“精神營養素”,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與物質營養素同樣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從小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精神營養素”,長期處於孤單、寂寞、失望的境地,就會形成“孤獨心理”,擁有這種心理的孩子,我們把他稱為“心理孤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孤兒
  • 產生原因:父母責任感缺失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 含義:期處於孤單、寂寞、失望的境地
  • 解決方案:為之創建良好交流環境等
解決方案,採取措施,

解決方案

心理孤兒
1、增強問題家庭父母的責任感,孩子是無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畢業的學校。克魯普斯卡婭說:“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子女的影響最大。”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職。作為問題家庭的父母絕不能因個人的情感、是非問題而置自己的子女於不顧。教育家馬卡連柯告訴我們:“你們生育教養子女,不僅是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們家庭里,在你們影響下,成長著未來的公民,未來的事業家,未來的戰士。”翻譯家傅雷提醒我們:“爸爸不為兒子煩心,為誰煩心?爸爸不幫助孩子,誰幫助孩子?兒子有苦惱不向爸爸求救,向誰求救?”為此,經常爭吵的父母要學會理智,忙於應酬的應儘可能早點回家,經濟不寬裕的也儘量不要犧牲養育孩子的時間去掙錢,即使是出去打工也要“常回家看看”,即使是分道揚鑣的也要計畫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說聲“再見”。
一定要擔負起作為家長的職責,給孩子一個幸福的成長空間。
2、加強交流溝通,留些時間與孩子交往。
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關心孩子的內心和精神世界。對孩子的內心世界忽視和冷漠會導致很多心理問題和品德問題。為此,作為家長應克服“代溝”,多與子女進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脈搏。利用休息時間,與孩子出去走一走,談一談,談生活,談理想,談趣事,談焦點等,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尊嚴。切莫把大量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美好時光消磨在“築長城”或舞池中。我們普天之下的父母們應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溝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關愛。
3、改進教育方法,發揚民主作風,轉換角色,既是長者,又是朋友。
作為父母要了解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生理、心理知識,並按照他們的生理、心理規律來辦。我們要反對“棍棒型”“溺愛型”的親職教育方式,倡導“民主型”的親職教育方式。對孩子要講民主和平等,要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使民主成為家庭一面永遠飄揚的旗幟。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大家是平等的,家長不僅是孩子慈愛的父母,循循善誘的導師,志同道合的同志,更應是真誠的朋友。據調查分析,中小學生喜歡“朋友式”的父母親,而不喜歡“牧師式”、“師徒式”的父母親。作為家長不應當別人的面批評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在糾正缺點時,不要總體否定,應就事論事,要提出具體的可供孩子參考的辦法。決不打擊孩子,如“我有你這孩子真倒霉”一類的話。要儘量表揚和鼓勵他們,尊重孩子意見,多說:“你自己決定”,讓他們有自己的發展空間。要與孩子的朋友建立聯繫,邀他們到家玩。
4、創造空間,營造良好的交往環境。
老一輩的教育家劉紹禹先生曾語重心長地談到了教育兒童的原則:“兒童應與年齡相同的兒童生活,然後才能學得與人相處之道。與成年人一起,相依賴式的自卑心理,頗難打破,將來離家入社會是莫大之困難。”因此,家長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子女提供與小夥伴交往的時間和空間。放學路上少接送,讓子女與其他小朋友結伴而行;周末和節假日讓子女邀請小夥伴來家玩,鼓勵子女利用空閒時間與同學小夥伴進行電話交流,通過超市購物,參加公益活動,走上街頭,融入社會,調查實踐,開展研究性學習,擴大交往的範圍,學會與各種人交往的經驗,消除一個人獨處的寂寞。鼓勵孩子在學校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良好性格。
5、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開展心理輔導工作。
隨著“健康”定義的不斷變化,心理健康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是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應與家庭聯手,形成合力,為幫助“心理孤兒”搭建平台;有條件的學校應聘請心理輔導老師,建立“心理諮詢室”,並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構建“學生心理檔案”,把學生的家庭情況、人際關係、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情緒意志、個性品質一一記載下來,開設心理輔導課,開展個別心理輔導。充分利用班級體、宿舍、小組等有利的集體條件,讓“心理孤兒”真正的得到溫暖,讓他們走出心理的陰影,走向美好的未來。

採取措施

讓我們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就會發現那是一個廣闊而迷人的新天地,只要我們用心、用情去尊重、激勵、體驗和寬容每個生命個體,那么一定會讓“心理孤兒”的心裡充滿溫馨和陽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