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村

李一村

李一村,男,廣東汕頭人,中共黨員,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00級本科生、2005級政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學第六次黨代會代表,共青團重慶市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曾任重慶市學聯副主席、校學生會主席、校研究生會主席、黨支部書記等職務。榮獲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重慶市道德模範、重慶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重慶市十佳愛心市民、重慶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市三好學生、重慶市"三下鄉"先進個人、重慶市優秀共青團員、重慶市優秀畢業生、重慶市優秀學生會幹部、廣西優秀青年志願者、重慶市優秀畢業研究生等十餘項國家、省部級榮譽,榮獲學校榮譽50餘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一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汕頭
  • 畢業院校:西南政法大學
  • 主要成就:參與國家級課題研究1項,在《天憲》等報刊上發表文章多篇
個人簡介,相關報導,支教點滴,

個人簡介

本科期間獲法學文學雙學位,連續5次獲校一等獎學金,在《現代法學》、《中國教育報》等刊物上發表文章20餘篇,積極組織和參與各種志願者活動數十次,兩度參加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在2003年抗擊非典過程中表現突出。2004年保送西南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生後,自願參加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畫第六屆研究生支教團,在廣西貧困山區開展義務支教、法制宣傳和扶貧助困工作一年。他克服當地艱苦的生活條件,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主動加開100節《勵志教育》課和《<論語>選讀》課,教予學生人生大義;往返山路1000多公里,積極為貧困學生聯繫社會資助,使60餘名貧困學生獲得社會資助總計4萬3千餘元;創建廣西山區中國小歷史上第一個心理諮詢中心,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以"西南政法大學田陽縣青少年維權崗"為依託開展普法工作,開創山區普法事業的新模式。他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法制日報數十家新聞媒體對其進行了報導。
2005年返校讀研究生期間,連續獲校一等獎學金,參與國家級課題研究1項,在《天憲》、《求索》、《法學前沿》、《重慶日報》、《重慶時報》等報刊上發表文章多篇。

相關報導

李一村:用愛溫暖農村兒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重慶5月20日電題:李一村:用愛溫暖農村兒童
新華社記者 茆琛
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李一村推遲了讀研,報名參加中國扶貧接力計畫研究生支教團,成為廣西貧困山區田陽縣坡洪鎮中學一名教師。在很多人看來,李一村失去了早讀研早就業的機會,將被社會“一步遲步步遲”的潛規則套牢。李一村卻說,支教一年自己可以幫助坡洪鎮中學讀不起書的孩子通過網際網路找到資助者,可以為“心理孤兒”和“留守兒童”搭建起心理諮詢中心和青少年維權崗,個人發展再“遲”也值。
一名知道李一村事跡的熱心人寫來的信一名知道李一村事跡的熱心人寫來的信
資助者的“眼睛”
“心守家園”是一個由志願者建立維護的慈善網站。作為網站前線志願者,李一村負責調查家訪貧困生,並將每一名學生的家訪材料傳至該網站,利用網路途徑為貧困生尋求社會資助。李一村自喻是資助者的“眼睛”,他將家訪的所見所聞所感忠實記錄,發表在“心守家園”網站,令有心資助貧困學生的網民“身臨其境”。到2006年,經李一村推薦的貧困學生,已有60多人得到社會資助。
留守女孩農花笑母親去世較早,父親是智力障礙者,外出打工經常沒有收入,家裡靠種幾畝玉米地生活,年收入只有600元。李一村從農花笑由木板雜草搭建的搖搖欲墜的棚屋中家訪回來後,在“心守家園”中寫道:她無法和別人交流,害怕被傷害,急切地需要人們的幫助。信息發出不到一個月,山東省一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向農花笑捐贈700元。
李一村發布在慈善網站上的貧困生資料引起了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關注,他不斷與上海、北京、廣州、山東等地熱心人通過電話、信件聯繫,了解貧困生的情況。一筆筆善款從全國各地飛進這個偏遠小鎮,李一村忙碌起來:收取匯款單,為貧困生補交學費,敦促貧困生給資助人寫信表示感謝,與資助人保持聯繫匯報貧困生的學習成績和思想狀況。收到匯款,他都不忘拿出手機,給資助人發一條簡訊:“我替學生衷心地謝謝您,您的這筆善款也許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甚至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命運。”
留守兒童的“親人”
田陽縣新村坡丹屯有兩名因“可憐”而出名的女孩,一名是父母雙亡的孤兒,另一名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兩個孩子今年都14歲,因家境貧困讀完國小便輟學了。孩子的國語不流利,經過鄰居反覆解釋,她們接受了李一村的家訪,並表達了孤單恐懼、渴望上學的心情。
“孤獨的農村孩子心靈更需安慰。”在教學過程中,李一村發現當地很多學生由於生活環境、學習壓力、貧富懸殊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怕學不好辜負父母;父母長期外出打工,感受不到家庭溫暖;性格內向孤僻,成為“心理孤兒”;在貧富差距面前,貧困孩子很容易自卑……
經過深入調查和準備,李一村著手創建了田陽縣中國小第一個心理諮詢中心,利用大學期間自學的心理學理論知識為學生們排憂解難,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他在諮詢中心開設“出氣室”供學生宣洩情緒、緩解壓力;設定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長期跟蹤指導;建立“門診掛號”和諮詢信箱;創辦中心宣傳刊物——《心靈家園》,傳播心理健康知識。
在他和其他兩名大學生志願者的幫助下,坡洪鎮中學的孩子們逐漸開朗起來,留守兒童在課餘時間與老師一起籌備聯歡會,登台表演節目。李一村說,一些孩子還將玉米、梨等食物拿到學校與同學分享。
農村學生的“聯繫人”
2005年,回到校園繼續讀研究生的李一村繼續著支教工作。點擊“心守家園”網站,即可讀到李一村的支教回憶錄。他說,自己的經驗總會為志願服務西部的大學生提供幫助。李一村仍繼續通過網路、電話和信件等方式繼續為廣西的貧困學生聯繫資助;為母校大學生作報告,用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發動更多青年學生服務西部。
在李一村的倡導下,西南政法大學學生開展《我與山裡的孩子共成長》活動,志願者尋找貧困地區的高一學生,由大一、大二的同學共同資助直到貧困學生高中畢業。在資助過程中,大學生還與他們書信聯繫,形成大學生帶著高中生共同成長的風氣。李一村向記者展示多條希望資助貧困學生的簡訊,說這幾天一直有學生自願資助學生,幾名2004級女生還希望與國中生交流,寫信、打電話,給予他們心理的幫助。
李一村將中國扶貧接力計畫研究生支教團團員看作伴隨自己的“永久身份”,激勵自己踐行“以服務人民為榮”的榮辱觀。他說:“支教時,我用一年的時間,做一生難忘的事情;支教後,我將用一生的時間,續寫這一生難忘的事”。

支教點滴

(來源:和訊網)
2006年2月24日,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最高獎項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我校2005級研究生、研究生支教團團長李一村同學被評為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今年,重慶市僅一名學生獲此殊榮。
李老師和他的學生們李老師和他的學生們
啟程
作別繁華的大都市,穿過種種不解的眼光,2004年8月底,李一村接過支教的接力棒,出發了。
大四那年,李一村走到了自己的人生岔路口。讀研還是工作?讀研,他以連續五次獲得校一等獎學金的優異成績,獲得保研資格;工作,對於曾任校學生會主席的李一村來說,找一份工資不菲的工作也是不成問題的。
然而,他最終的選擇卻是保留學籍去山區支教。李一村說:“投身西部是一種情結,一種對農村,對農民與生俱來的情結。我強烈的渴望能夠深入地去體會、去感受中國最底層的勞動者的生存狀態。”正是這份情結使李一村做下了決定,但是這卻遭到了母親的反對。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只有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才算長大。媽媽覺得他四年的等待將要落空,心裡很難過。其實,在跟家裡匯報這件事情時,我已經決定了,不會再改變。幸好爸爸對此非常支持。我的心也就好過一些。”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李一村覺得有點對不住母親。
一箱書。一台筆記本電腦。李一村收拾好簡單的行裝,經過團中央教育部短短一星期的集訓,便和戰友們一起,踏上西行的火車,開始了一年的西部征程。
“8月26日,我們抵達田陽縣,這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在這裡,無論走到哪裡映入你眼帘的都是山。”李一村說。
“由於我校與我同去的兩位‘戰友’都是女生,在這個支教團中我成了‘弱勢群體’,被分到了離縣城最遠的地方——坡洪中學——坡洪鎮唯一的一所中學”李一村幽默地說。
一年走壞三雙鞋
“這是一塊貧瘠的土地。‘九分石頭一分地’ 的惡劣自然條件,使得這裡的絕大部分地方不能種水稻,即使是種玉米也只能是一棵一棵種在石頭縫裡。”
“來到了田陽,我才知道原來世上還有這么難走的路,還有這么窮的人。”李一村感嘆,“到了那裡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農村,什麼是真正的農民。 ”
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一張木板床,一張從教室搬來的課桌,加上一盞昏黃的燈,構成了他的全部家當。由於自己增設了《綜合能力課》、《勵志教育課》和《<論語>選讀》三門課程,加上原先的歷史課和電腦課,基本上沒有多餘的私人時間。每天除了備課、上課,他還要翻山越嶺去每個貧困學生家裡家訪,以便聯繫社會資助,給好心的資助人提供貧困學生的資料。
由於地處石山區,凹凸不平的石山路非常難走,唯一也是最昂貴的交通工具就是機車,每次調查他都必須到街上自己掏錢雇一輛機車,但有的路連機車也走不了,就只好步行前進,一次步行幾個鐘頭對李一村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趕上雨天,山坡非常的滑,只能抓著路邊的雜草小心地向前爬。一趟家訪下來,滿身都是泥。”這一年,他往返山路1000多公里,走壞了三雙皮鞋,足跡遍布了坡洪鎮數十個村屯,而正是這“三雙皮鞋”,圓了60多名貧困學生的上學夢。
蠟燭都成了寶貝
大山裡的生活枯燥乏味。在這裡想要了解山外的事情除了學校訂的幾份報紙,就只有同事那台花了幾百塊錢買回來的二手電視機。不能上網,他就只能將自己的心情記錄到鍵盤上。
田陽的冬天是最難熬的日子。田陽缺水缺電,學校雖有一部發電機,但是只能維持教室照明,老師宿舍是沒有“光亮”的。兩個多月沒電的日子,對於過慣了城市生活的人來說實在難以想像。每天,太陽剛一下山,李一村就生起小炭爐,一則取暖,二則照明。因為蠟燭在這裡也成了稀缺的寶貝,一般是捨不得拿出來用的。就著炭火微弱的光,既不能看書,也不能做別的。李一村就這樣對著炭火靜靜地坐著,體味著山區的苦,憶往事,思親人。身在山區,手機信號飄忽不定,連發簡訊也成了一件困難的事。一個冬天就這樣熬了過來。“這就是一種苦行僧的生活,孤單,寂寞。”李一村形容道。
為了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李一村一人獨立編排了兩台晚會。從培訓主持人到編寫劇本,從撰寫節目串詞到編排小品相聲,從幕布設計到舞檯布置,他都親力親為。在坡洪中學的歷史上,從來沒有舉行過晚會,李一村的到來給大山帶來了歡笑。“通過這兩台晚會,我發現了很多人才。山裡的孩子能歌善舞,只可惜沒有條件去深造……”李一村顯得有些無奈。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李一村卻從未想過退縮。“當逃兵是不可能的事情。看到這裡的情景,你會覺得不為他們做點事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更不用說對不起學校之類的話了。”
這一年,他高質量完成了教學、扶貧、普法任務——主動加開100節《勵志教育》課和《<論語>選讀》課,激勵學生刻苦讀書,教予學生人生大義;往返山路1000多公里,為貧困學生聯繫社會資助,使60餘名貧困學生獲得社會資助數萬元;創建了田陽縣中國小歷史上第一個心理諮詢中心;以“西南政法大學田陽縣青少年維權崗”為依託實施普法行動,開創了山區普法事業的新模式……
歸途
“我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讀書。在本科期間,由於擔任校學生會主席的工作,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書讀得少,總覺得是一件憾事。”
採訪是在他的宿舍進行的。桌上除了那台陪伴他的支教生涯的電腦和一些資料夾,剩下的全是書了。
在田陽的一年,改變了李一村對很多事物的看法。以前,他總覺得人生很簡單,能有份工作,有套房子,有個家庭,普普通通地生活就夠了。可是現在他覺得人活著還應該乾點有意義的事情。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生難忘的事情”。如今,他已經重新回到大學校園,但他仍然牽掛著支教山區裡的學生,仍然繼續著他的志願者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