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兒向著遠方:我在加納的援非經歷

心兒向著遠方:我在加納的援非經歷

這是一個骨科主任在加納援非經歷的真實紀錄。沒有波瀾壯闊畫面,沒有振奮人心時刻,只是生活點滴、工作片段、文化差異、人生感悟和現實思考,多角度反映加納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及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字裡行間無不充滿著一種豪情、溫情、柔情,對援非事業的熱情和對非洲大地的深情;內容有廣度,空間有跨度,思想有深度,文筆優美,行文流暢,單調生活演繹出精彩的篇章;透過這扇窗,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非洲、認識一個真正的加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兒向著遠方:我在加納的援非經歷
  • 出版社:廣東花城出版社
  • 頁數:347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 作者:瞿東濱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6917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後記,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援非醫療工作兩年心得體會的結集,共有三十餘篇。作為廣東省衛生廳派出的第一批援非專家之一,作者的文字記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其價值源自其文字記錄的真實性,由於真實,便具備客觀性,具備可讀性,便是對讀者和社會的尊重。其價值有二,一是讓讀者們看到一個真實的非洲,必定會不同程度地改變他們多年來對非洲大陸的成見;二是反思援非工作本身,提出了一些頗具建設性的意見。

作者簡介

瞿東濱,曾授予少校軍銜,2004年退役。現任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脊柱骨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黨支部書記。擔任全國脊柱結核病學組委員、《中國脊柱脊髓雜誌》編委等學術職務,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出版專著《脊柱內固定學》、《脊柱椎間關節成形術》。2011年12月赴加納執行援非任務,為援加納第2批中國(廣東)醫療隊隊員,在加納大學醫學院克里布教學醫院工作。

後記

一分快慰(後記)
(一)
寫罷脊柱專著,遠赴非洲大陸,難得如此經歷,自當真實記憶。“第一封信”、“在阿克拉過春節”、“敘事克里布”、“人在非洲”等,均系援非匯報,並無驚人之舉,豈不津津樂道?援非生活,雖是枯燥,內心體驗,並不蒼白;所見所聞,所思所悟,情之所至,皆成文章。惟生活點滴,體裁不一,有長有短,亦敘亦議;實感真情,滋味迥異,個人修行,恕難專一。援非兩年,苦樂參半,得失之間,無須在意;人生幾何,忙忙碌碌,成就高低,均有定數。然心懷一絲夢想,總在跋涉路上,縱有幾分疲憊,但求一分快慰,藉以小小此書,感激遠近親疏。
既為紀實散文,事件均非虛構,所有機構人物,見證我的歷程。援非事業,坦坦蕩蕩,雖有心酸,豪情萬狀。感恩各界,關懷備至,情深意切,似水流長。過去已成記憶,五彩褪為單色,繽紛斑斕世界,各自憧憬未來。
衷心感謝恩師鐘世鎮院士為散文集作序。謹此向中國駐加納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中資機構、華僑華人表示崇高敬意。特別鳴謝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原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廣東省衛生廳援外服務中心。
(二)
如此後記,總覺意猶未盡。
人生路上,三分之二時光已逝。悲乎,喜乎,自不敢妄自菲薄。有福之人,在於世上有自己所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而事業和創造不過是人生的遊戲。
此一生中,我最珍愛的四位女性:外婆、母親、妻子、女兒。人生剛滿月,就到外婆身邊,生活了十年,屬於典型外婆帶大的人,那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碩士畢業論文後記,專門記下此句:感謝外婆邁著小腳(裹足),牽著我小手,從鄉間小路走上求學道路。母親瘦小羸弱,謹小慎微,內心充滿博愛和堅韌,似乎都替我們把淚水流幹了,因此孩子們的歡笑就是她最大的快樂。19歲時認識妻子,23歲時成婚,共和國最底層軍官(排級幹部)的結合,注定了愛情、婚姻、家庭、事業只能貼有“奮鬥”的大標籤。女兒出生後兩天,我參加碩士研究生入學面試,因此說,是她的小腳把我踹進了神聖的骨科殿堂。外婆、母親養育我、看著我長大;妻子陪伴著我、注視著我成長;女兒才是真正牧馬人(我屬馬)喔,兩隻小手拍打著我,催我一路狂奔……
福建羅源灣那片海賦予我寬廣的胸懷,雲南紅河州那片山給我挺拔的脊樑。一路走來,沐浴恩情不斷。晉升正高時,不勝感慨,引用趙朴老詩句:“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眾生恩不盡,世世報無窮”,以鳴心志。
“曾經年少愛追夢,一心只想往前飛”。飛不動了,就奔跑在路上。跑不動了,就緩步前行。走不動了,就坐在家門口的小竹椅上,看著別人飛、看著別人跑、看著別人前行……
只要路上充滿回憶,心中總有一分快慰。
2013-07-01
於加納首都阿克拉市

序言

心兒向著遠方(代自序)
我生在福建羅源灣邊,長在不足百戶的小村莊。村前面海,村後有山。那漫山遍野,還有那黝黑的灘涂,就是童年最美的樂園。每年,成群候鳥總會飛臨,村後那些荔枝樹就是它們歇腳的地方。我喜歡看那些倦鳥立在枝頭上隨風搖盪,也喜歡看候鳥追逐海浪、覓食魚蝦,更喜歡看候鳥成群結隊地飛過天空,耳邊傳來一陣陣清脆的叫聲。那個時候,仿佛來了許多遠方的朋友,小村莊多了一份熱鬧,處處鳥語花香。現在已記不清,什麼季節飛臨,又什麼季節遠行。來了,自然多了個玩伴;走了,更添一份惆悵,把我的小小心兒也帶去了遠方。
15歲到縣城讀高中,17歲到廣州上大學,上的是軍醫大學,從此自己也成了一隻候鳥。每年只能給老家一個短暫的眷顧,一直要不知疲倦地飛到這裡,又飛到那裡。總以為可以讓腳步停頓一下,舉目四望,沒想到真正的遠方還在遠方,只好繼續前行。或許人生就是不停地跋涉,當離開生長的那個家之後,就永遠地跋涉在路上,無論身在何方。
海邊出生的人,都具有海洋文化的情結。所謂海洋文化,有人分析得非常深奧,總結得晦澀難懂,我卻認為,海洋文化就是候鳥文化。只要長大了,能飛了,上路了,他就要不知疲倦、不敢懈怠地往前飛,留給那個家的只有回眸一望的深情,目標永遠向著遠方。
席慕蓉說,每一條走過的路,都有不得不這樣跋涉的理由;每一條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這樣選擇的方向。倘若身處荒郊野外、崇山峻岭之中,或者迷宮式的鬧市、茫茫人海之中,確實前行的方向已經無從選擇,因為現實的期望在那裡招手。對於“候鳥”來說,期望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他只知道期望在遠方,所以他總是微笑著飛向遠方。他知道,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他一樣可以在那裡生存;只要有人快樂的地方,他一樣可以在那裡找到快樂;只要有人與人相愛的地方,他一樣可以在那裡被愛和愛人。因此,他歡快地飛向遠方,縱然這一路前行,可能會遍體鱗傷。
誠然,候鳥有自己的遷徙路線,甚至有時也會經過一條狹窄的通道。任何生命都有其自己的軌跡,這是無法改變的。候鳥的祖先們早已告訴後代:既為候鳥,無須與天公試比高,你的目標不是高度,而是遠方;既為候鳥,無須堅守著那一座燈塔,日月星辰是最好的伴侶;既為候鳥,無須留戀那一片綠水青山,只要記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既為候鳥,人生的精彩就沒有千篇一律的標桿;既為候鳥,最欣慰的事就是告訴人們自己一路前行的悅耳篇章。
一路前行,候鳥從不忘記家在何方,那是自己歇腳的地方。倦了,就立在枝頭上,隨風搖盪,靜聽風兒歌唱;樂了,再去玩玩兒時的隨波逐浪;笑了,看炊煙裊裊升起,晚霞如此燦爛;醉了,就低吟那些在遠方歷經的激盪,還有初戀時聞到的那一縷清香……
我,很想成為一隻候鳥,可以念著那個家,又可以不停地走向遠方。儘管為生活苦惱過,為生活奔波過,為生活祈禱過,但從沒有灰心喪氣過。幼時羸弱,因此從來就不曾敢志存高遠,也不奢望去成就一番豐功偉業;從來就不曾敢用心專一,幻想著去摘取科學王冠上的那一顆明珠;從來就不曾想燃燒自己去照亮別人,渴望去書寫轟轟烈烈的人生篇章。我只想成為一隻候鳥,最大的願望不是什麼攫取和占有,而是每一天可以擁有一輪初升的太陽。少年時有理想,有夢想,也有幻想;青年時也有理想,也有夢想,還有幻想;人到中年,理想沒有了,但夢想還在,幻想還在。理想在遠方,在山那邊的遠方、在海那邊的遠方;夢想也在遠方,在遙遠的天邊、在人跡罕至的遠方;那些幻想更在不著邊際的遠方,腳步不能到達,只有心可以神往。
我只知道前行,堅信著,目標永遠在那遠方,歌聲輕輕迴蕩在耳旁:

我張開一雙翅膀/背馱著一個希望/飛過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嚮往的地方/在曠野中我嗅到芬芳/從泥土裡我攝取營養/為了吐絲蠶兒要吃桑葉/為了播種花兒要開放/我走過叢林山崗/也走過白雪茫茫/看到了山川的風貌/也聽到大地在成長……

有一天,候鳥或許也會成為一隻留鳥,但絕不是倦了、累了,一定是老了。請不要嘲笑他——即使腳走不動了,心兒還向著遠方。
2013-03-08
於加納首都阿克拉市

名人推薦

在我88歲高齡之時,“老夫聊發少年狂”,為瞿東濱援非散文集作序,也抒發“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感慨良多!“大醫精誠,杏林春暖”,我為這本援非散文集出版叫好,為瞿東濱醫生的文學情懷叫好:“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南方醫科大學教授鐘世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