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城鎮

徽城鎮

徽城鎮是歙縣人民政府駐地,古徽州府治所,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歙縣中部,北接桂林鎮、富堨鎮,東與北岸鎮、坑口鄉接壤,西南與鄭村鎮、雄村鄉毗鄰。交通十分便利,皖贛鐵路、合福高鐵、黃杭高鐵、慈張公路、歙黟公路、徽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在徽城鎮金山村設有道口),總面積64.72平方千米。轄13個行政村,10個社區居委會,人口157835人(201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徽城鎮
  • 外文名稱:Huicheng Town
  • 別名:徽州城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歙縣
  • 下轄地區:轄13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歙州大道東73號
  • 電話區號:0559
  • 郵政區碼:245200
  • 面積:64.72平方千米 
  • 人口:157835人(2017) 
  • 氣候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 著名景點徽州古城漁梁棠樾呈坎潛口新安江山水畫廊黃山
  • 機場:徽州屯溪國際機場機場
  • 火車站歙縣站歙縣北站
  • 車牌代碼:皖J
區劃沿革,悠久歷史,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基礎教育,文物古蹟,取得榮譽,發展展望,

區劃沿革

徽城鎮歷史悠久,始置於秦,唐以後一直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在民國初年建鎮時,即名“徽城鎮”。1958年劃屬“徽州公社”,1961年劃屬“徽城公社”,1965年提為縣屬鎮。此後,在1984年,將原徽城鄉整體併入。在2005年,原南源口鄉整建制併入。
徽城鎮風景徽城鎮風景

悠久歷史

徽城歷史悠久。據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東漢末年,烏聊山有毛甘故城。宋《太平寰宇記》有“毛甘領萬人屯烏聊,孫權賀齊平之,時歙縣已治此”的記載。漢末至隋.未見有變更縣治駐地的記載。隋末義寧中汪華起兵保境,將郡治自休寧縣萬歲山遷此.並在毛甘城故址築郡城。此後,至清末的近1300年中,一直為郡、州、路、府城,而縣治則附郭無城將近1000年,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縣史桂芳倡築縣城,至三十九年建成。縣治始不再附郭。
毛甘故城範圍及其結構,均無可考。汪華所築郡城,據宋羅願《新安志》記載,城制為內子城外羅城,等級分明。子城周一里四十二步,為郡治和郡王宮室所在地,有郡王宮霞、東西宮廨、正門樓(即二十四根柱)等建築,宛然王城建制;羅城周四里二步,為士民商賈住居地。此制經唐一直延續至北宋宣和年間,前後歷時五百餘年。宋宣和三年(1121)八月,改筑州城於揚之河北三里的新州,其城周長四里多。由於交通不便,民眾紛紛遷回舊志,宋徽宗只得下詔知州事廬宗原,修復舊羅城。四年重修,五年竣工。修夏後,城周擴至七里三十步,有城門六座,即東門富州,西門豐樂,南門表城、紫陽,北門通濟、太平,“不復為於城”。元初修城,僅改東門富州為新安,西門豐樂為慶豐,其餘依舊。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部將鄧愈加築府城,城周擴至九里七十步,改六門為五門,即東門德勝,南門南山,西門潮水,小北門鎮安,大北門臨溪。並在城外東西北三面開潦池(護城河),河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四尺。明嘉靖年間始築之縣城,東踐問政山,西靠府城垣,全長七里多。有城門四座:南門紫陽,東門問政,北門新安,西北門玉屏。至清代,府、縣城垣雖有維修和加固,但城門一直未變。民國時,府城南山門,因建設杭徽公路而埋入地下,護城河也已湮塞。建國後,為便利交通,府城的大、小北門、德勝門,縣城的紫陽門、玉屏門已先後拆除,唯有府城的潮水西門及其月城門,縣城的新安、問政二門尚存,府、縣城垣,尚部分保留。1979年以後,為保護古城,在城西建設新區,現已初具規模。
宋初,徽城設坊,共設宣化、望仙、紫陽、興仁、化成、問政、增明、和福、司晨、通濟、育材、安集十二坊;乾道時(1165—1173),增設孝童、孝義二坊;淳嘉間(1174—1240),增依蓮、廩實、興賢、春風、孝行、連營六坊。元延?六年(1319),徽城設隅,隅下設坊。計有:東北隅,下轄文明、富積、乾明、忠孝、流慶坊;西北隅,下轄甘泉、香泉、通津、利澤坊;西南隅,下轄化成、興仁、慈孝、福源、孝節坊;東南隅,下轄宣化、登瀛、狀元、化淳坊。明弘治間,宣化坊改為宣明坊,新增繡衣、鎮安、志節、永豐、孝義、通文、慶安、治平、里仁、崇寧、思賢、富山、清化、仁和十四坊。嘉靖三十九年,築成縣城垣,縣城內有迎恩、新民、宣化、寅賓、雙桂、道德淵源、風化之源七坊。民國21年(1932)始設鎮,鎮下設保甲。32年府城設陽和、中心、黃山、北街、斗山、南街、西街7保,縣城設上路、新民2保,城外設西關、北關、古關3保。建國後,廢除保甲制,鎮下設街道,1950年,府城設西南、中和、新北、斗山4街道,縣城設新路1街道,城外設西關、北關、中街、南宮、新安5街道,以及問政1個行政村;1958年,改鎮為公社;1965年,恢復鎮建制。
徽城的街道建設較早,據弘治《徽州府志》載,宋紹定六年(1233),曾整?西門至三廟門街,孝義坊至興賢坊、州學前街;次年,又重修郡治前街,共二百六十餘丈。從此,“通衢以離淖”。經元、明兩代的整修和發展,城內“康莊坦然,市肆輳集”。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府城已有府前街、大街、十橫街,小北街、上北街和南街;縣城已有東門頭街、縣前街、后街、驛前街和上路街;城外有漁梁壩街。清至民國初,府城增西街,縣城增玉屏街。民國中期後,府城有陽和街、中心街、西南街、小北街、大北街、南街、斗山街;縣城有上路街、新民街、后街;城外有西關街、北關街、漁梁街。
府、縣城設東關、西關、北關、古關四四關和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道光八年(1828)範圍包括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三十七都部分村。民國21 年(1932)建立歙城鎮,為第一區駐地。民國29 年,更名徽城鎮為縣直轄鎮。翌年,同屬一區的漁梁鎮劃屬北岸區。民國33 年,徽城鎮、漁梁鎮劃屬岩寺區。1949 年5 月,為城關區駐地。1952 年8 月,成立南源口鄉、稠木嶺鄉、大梅口鄉。1955 年3 月,漁梁鎮併入徽城鎮;6 月,徽城鎮改為區級鎮,裁城關區;12 月,恢復城關區,潭渡鄉併入徽城鎮,浦口鄉、稠木嶺鄉併入南源口鄉。1956 年12 月,鄭村鄉民莊農業社劃屬徽城鎮,瞻淇鄉、朱村鄉大梅口農業社和洪嶺農業社併入南源口鄉。1958 年10 月,成立徽州人民公社。翌年4 月,分設徽城、南源口管理區。1961 年7 月,恢復城關區。1965 年5 月,由徽城公社劃出一個大隊和城區八條街道,恢復徽城鎮,為區級鎮。1984 年底,由徽州人民公社更名的徽城鄉併入徽城鎮。1986 年3 月,徽城鎮升格為副縣級鎮。2004年12月,南源口鄉併入徽城鎮。2005年,全鎮轄7個居委會、7個社區、15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152個村民小組,22460戶59849人,其中農業7389戶21544人。居民主要為漢族,少數民族有回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侗族、壯族、黎族、朝鮮族、滿族共110人。據不完全統計,1949—2005年全鎮應徵入伍636人。1940年春,中共城中區委駐豐隆嶺。

經濟發展

徽城鎮經濟社會發展在歙縣、在黃山市乃至徽州地區都占有重要地位。到2007年,全鎮經濟社會發展跨入新里程。財政收入實現1.0056億元,成為黃山市首個財政收入億元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9戶,產值達到17.57億元,形成了較大項目入駐縣開發區、成長性項目聚集暘村和南源創業園的工業布局,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儀表、電器、新型化工、服裝加工等產業格局;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農業產值達1.003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788元,特色產品的種養成為農業經濟中的主導。

產業結構

工業經濟活躍。輕紡服裝、電子儀表、機械製造、化工、新材料生產、農產品特色明顯,問政貢筍、珠蘭花、茉莉花、白蘭花名揚天下,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已成為工業經濟的支撐,一批生產高新產品的企業日漸成熟;境內的黃山市唯一一家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和開放的平台,誠招天下客商。旅遊資源豐富,是燦若星河的徽派建築、底蘊深厚的徽文化最集中最具特色的區域;漁梁壩景區、許國石坊、斗山街景區和太白樓景區呈鼎足之勢。一條“深潭與淺灘,萬轉出新安”的新安江,盡顯江南水鄉秀麗與律動。

基礎設施

徽城鎮交通十分便利。皖贛鐵路合福高鐵、黃杭高鐵、歙黟公路、慈張公路、徽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徽城鎮通往外界主要有城昱(徽城—杞梓里—昱嶺關)、城箬(徽城—許村—箬嶺關)、城烏(徽城—湯口—烏泥關)、城相(徽城—岩寺—相湖嶺)、城界(徽城—牌頭—界牌嶺)、城街(徽城—深渡—街口)、城槐(徽城—鄭村—槐源)等古道。主要橋樑有太平橋、萬年橋、紫陽橋、練江大橋等。民國20年8月,蕪(湖)屯(溪)公路歙縣至屯溪段建成,民國23年11月全線通車。民國22年11月,徽杭公路徽城至昱嶺關段建成,12月25日全線通車。同年12月慈張線界牌嶺至徽城段通車。民國21年,歙縣汽車站建成,2005年全鎮客車244輛,貨車275輛。民國26年皖贛鐵路鋪至境內百花台,1981年12月重建皖贛鐵路,在百花台設3級站,1985年6月通車運營。民國13年(1924),徽城開辦競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架通高壓電,2005年全鎮用電8700萬度。民國25年2月,成立歙縣電報局,1992年開通程控電話,2005年全鎮程控電話終端(固定電話)16000門;移動通信基站、聯通通信基站1993年、2000年分別建成,2005年全鎮手機(行動電話)16500戶。1971年7月,建立電視差轉台,1993年開通有線電視,2005年轉播電視節目28台套,終端12000戶。1976年,縣城開始建自來水廠,1980年建成供水,2003年開始建自來水二廠,2005年供水350萬噸。

基礎教育

截至2015年,轄區內有安徽省重點中學歙縣中學、歙縣第二中學,國家重點職業中學安徽省行知中學,徽州師範、長青中學、新安中學、歙州學校(私立)、紫陽學校(私立)、育鴻學校(私立)、城關國小、行知國小、新安國小等中國小校。截至2005年,在校高中學生4986人、職業中學生2471人,師範生959人、國中學生3200人、小學生4832人,在職中學教師638人、國小教師220人。1949—2005年,培養大中專畢業生11000人。有歙縣人民醫院、歙縣中醫院、城關醫院、防疫站、血防站、婦幼保健院、昌仁醫院(私立),村、街道、社區衛生所、室,在崗醫生共530人。有歙縣文化館、歙縣博物館、歙縣電教館、歙縣圖書館、歙縣影劇院、陶行知紀念館。

文物古蹟

主要勝跡有許國石坊等12座牌坊,斗山街等古民居(群)10餘處,漁梁古街,漁梁壩,新州石塔,長慶寺塔,太白樓,南譙樓,東譙樓,聖僧庵,徽園,徽商大宅院,古城牆,月城,西乾山,問政山等。民俗文化活動有農曆正月初五徽城大北街、稅務上頂一帶店鋪祭財神扎燈獻彩,農曆二月廿九至三十日南源口村游龍舟,漁梁水游燈船,旱游太子等。著名歷史人物有為明太祖朱元璋獻計定天下的姚璉,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戶部尚書、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程國祥,閩浙總督程祖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音韻學家江有誥,書畫家漸江、虛谷、許士騏,印學家葉銘,圍棋國手過惕生等。

取得榮譽

徽城鎮多次受到省、市、縣各項表彰,被省委命名為“五個好鄉鎮黨委標兵”。漁梁村榮獲“全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古徽州府”旅遊品牌知名度日漸提高,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最佳旅遊鄉鎮”。城市建設日臻完善,徽文化特色日益凸顯,管理水平日益提高,被譽為“環境優美城鎮”、“文明鄉鎮”、“平安鄉鎮”。
2019年9月11日,徽城鎮入選“2018中國中部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發展展望

“安徽經濟強鎮、全國文明重鎮、國際旅遊名鎮”,是徽城鎮今後發展的奮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徽城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進一步塑造亮點、打造特色,強力推進工業、旅遊、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更加關注民生,提升社會和諧水平,促進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