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則

德育原則

德育原則(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和要求。德育規律的體現,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制約,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一定階級、民族和文化的特點。是制訂德育計畫,選擇德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德育過程的依據。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提出言行一致、因材施教、以身作則、長善救失、篤志、自省、鍛鍊意志等原則。宋代朱熹主張知為先,行為重,積極教育與消極預防結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育原則
  • 內涵: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
  • 實質: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
德育原則,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結合原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因素原則,實踐結合原則,教育原則,正面教育原則,共產主義原則,中西德育原則,

德育原則

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導向性原則是德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相結合起來。

疏導原則

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貫徹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②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③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連貫性原則

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畫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貫徹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③要有計畫、有系統地進行。

因材施教原則

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徵進行有區別的教學;②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因素原則

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貫徹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②長善救失,通過發揚優點來克服缺點;③引導學生自覺評價自己、進行自我修養。

實踐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範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鍊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他們言行一致。
貫徹理論聯繫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並聯繫實際進行傳授;②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於實際的能力;③要教育學生懂得理論來於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客觀標準的道理;④要注意補充鄉土教材,聯繫當地實際。

教育原則

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貫徹在集體中教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引導學生關心、熱愛集體,為建設良好的集體而努力;②通過集體教育學生個人,通過學生個人轉變影響集體;③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集體的教育力量結合起來教育。

正面教育原則

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指明方向,從提高認識入手,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
貫徹正面教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堅持正面啟發,積極疏導;②要以正面的榜樣和事例教育學生;③要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

共產主義原則

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無產階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對學生的德育要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聯繫起來。
貫徹共產主義方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②教師在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具有科學性;③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結合時代的特徵和社會發展的趨勢;④要把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方向的教育與學生日常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中西德育原則

德育原則是人們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代表一定的階級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德育原則。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丘很重視循循然善誘人” (《論語·子罕》);對人不僅“聽其言”,更重視“觀其行”(《論語·公冶長》);而且採取因材施教、以身作則等原則。孟軻特彆強調意志的鍛鍊和培養,主張一個人要有作為,須經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的刻苦磨鍊。荀況重視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提出“居必擇鄉,游必就士”,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荀子·勸學》)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是中國古代德育的重要原則,《學記》早就指出“禁於未發之謂豫”。後來(見程顥程頤)也說“以預為先”朱熹主張知先行重,認為“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朱熹語類輯略》)王守仁在兒童教育方面,要求教育要順應兒童的性情,像時雨春風之於花木一樣,“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顏元戴震等反對宋明理學,都強調實行、實用等實踐原則。
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很重視道德和道德教育,他針對當時詭辯派的言行不一,崇尚空談,提出了“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主張心口一致,表里如一的原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就是美德”,但他反對教給學生現成的道德知識,主張通過師生問答、爭辨,啟發學生自己從問答中得出結論,作為德性涵養的原則。17世紀英國教育家J.洛克提出“自然後果”原則,強調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為後果中自動對行為加以調節,反對教育的外力干涉。這條原則,後來被法國思想家J.-J.盧梭、英國教育家 H.斯賓塞和義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所採用。18~19世紀,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倡導愛的教育,他在《林哈德和葛篤德》(1781~1787)里描述葛篤德本著“慈母之心”教育孩子,使兒童受到感動。德國教育家J.F.赫爾巴特提出寓教育於教學之中,稱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他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0世紀,美國教育家J.杜威強調從學校的社會化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的原則,反對設定道德課程進行直接道德教學,主張德育中批判的、探討研究的精神,強調在教學中發現什麼是正確的,而不是習慣於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則。杜威的這個思想,對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校中的德育仍產生著影響。
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馬卡連柯提出的在集體中通過集體進行教育,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以及結合生產勞動進行教育等都是社會主義社會學校進行德育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
中國現在學校德育的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社會德育的性質、任務,在總結教育實踐經驗(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力求反映學校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現在教育界比較公認的德育原則有:共產主義方向原則,知行統一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疏導原則集體教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教育影響連貫性和一致性原則,以身作則原則等。
德育原則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貫穿於整個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終。德育原則不是凝固不變的,它將隨著人們對德育過程規律認識的加深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