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一八四八年革命

德意志反封建專制制度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世紀30年代德意志進入工業革命階段,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封建殘餘和德意志國家的分裂割據狀態發生尖銳矛盾;1845年的馬鈴薯病蟲害與農業歉收造成大量饑民,加上1847年在歐洲發生的經濟危機,都成為革命的導火索。1848年2月底巴登人民首揭義旗,德意志西部、西南部諸邦紛紛回響,並普遍成立資產階級自由派政府(即所謂“三月內閣”)。革命迅即向普魯士、奧地利擴展。3月13日維也納人民推翻了梅特涅反動政府(參見“奧地利一八四八年革命”),柏林三月十八日起義也獲得勝利。不久資產階級自由派與國王和官僚貴族妥協,3月29日普魯士組成自由派康普豪森-漢澤曼內閣。馬克思、恩格斯從一開始就積極參加了這場革命,並以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的名義為革命制定了策略綱領《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提出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共和國的要求。5月18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召開,議會和各邦資產階級自由派對封建君主採取妥協態度,反革命勢力乘機反撲。11月1日奧地利反動勢力鎮壓維也納人民的十月起義,恢復君主專制制度;9日普魯士由布蘭登堡組閣並發動反革命政變;南德各邦亦相繼恢復反動統治。在革命危難之際,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於1849年3月通過《帝國憲法》,主張德意志統一,取消封建特權,確定資產階級的一些自由民主權利。各大邦封建君主拒絕承認該憲法。5月薩克森首府德勒斯登、萊茵和威斯特伐利亞省、巴登、普法爾茨等地人民發動武裝起義,掀起維護帝國憲法運動,遭到以普魯士為首的各邦反動政府鎮壓。7月18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被驅散,7月23日巴登-普法爾茨起義被鎮壓。革命以失敗告終。但它沉重打擊了德意志封建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為德意志民族統一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