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勒森(匈牙利東部城市)

德布勒森(匈牙利東部城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德布勒森(Debrecen),匈牙利東部城市,重要經濟和文化中心,豪伊杜—比豪爾州首府。人口20.4萬(1983年)。是蒂薩河以東匈牙利的最大城市,是人口最稠密的居民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布勒森
  • 外文名稱:Debrecen
  • 行政區類別:市
  • 所屬地區匈牙利
  • 人口:20.4萬(1983)
簡介,歷史,二戰後,

簡介

德布勒森(Debrecen)匈牙利東部城市,重要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豪伊杜—比豪爾州首府。人口20.4萬(1983年)。是蒂薩河以東匈牙利的最大城市,是人口最稠密的居民區之一。德布勒森也曾叫做農業城市,因為當時的市民們也從事農業生產;這城市也被稱為“加爾文教的羅馬城”,因為在16世紀上半期市民們對新教相當感興趣。加爾文的學說被普遍接受,在1567年的宗教會議上匈牙利新教教會就在這裡成立。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世紀,但構成今天市容的則主要是19和20世紀的主要建築。

歷史

10世紀前已形成居民點。19世紀末開始發展工業。有鐵路分別通布達佩斯及烏克蘭羅馬尼亞。工業以機械製造、製藥、食品加工為主,還有家具、陶器、製鞋等工業。有醫科及農業大學。 在匈牙利人占領現今的匈牙利前,一些不同部族曾在該區聚居。德布勒森當初是由細小村落結合而成,在1235年首先被稱為“Debrezun”,這個名字可能源於斯拉夫語“dobre zliem”(意為“良好土壤”)或土耳其語。
1361年,國王拉約什一世給予德布勒森人民選舉法官和市議會的權力,這給該城的發展帶來契機。直至16世紀初期,那裡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商業城鎮。1450-1507年間,德布勒森是匈雅提家族(Hunyadi)的領地。
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德布勒森所在地雖然接近邊境,但並未建有堡壘和城牆,所以經常瀕臨被侵占,因為統治者多次使用外交手段,該城才能力保不失。這也使該城人民眼界開闊,德布勒森在較早期推行宗教改革,因而又被稱為“加爾文主義羅馬”。這時,當地的居民多為加爾文主義者。1541-1693年間,德布勒森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169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把德布勒森列為帝國自由城市。1715年,羅馬天主教會重返當地。這時德布勒森已是重要的文化、商業和農業中心,很多將來的學者和詩人都曾在那裡的新教學院(德布勒森大學的前身)就讀。
1849年,匈牙利革命政府流亡德布勒森,該城曾短暫成為匈牙利的首都。同年4月,拉約什·科蘇特在德布勒森宣布哈布斯堡王朝被推翻,匈牙利正式獨立。
戰爭後,德布勒森重新開始發展。1857年,一條連線該城和布達佩斯的鐵路竣工,德布勒森成為鐵路樞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羅馬尼亞奪去了匈牙利東部的一些領土,德布勒森再次位處邊境,1919年更曾短暫被羅馬尼亞軍隊占領。後來該市憑著旅遊業再度繁榮起來。

二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布勒森幾乎被摧毀:70%的建築物受損、50%完全倒塌。1944年10月,一場主要的戰役──德布勒森戰役在當地附近發生。同年,該城的重建工作展開,並再度短暫成為匈牙利的首都。
德布勒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