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增沖鼓樓

從江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始建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為杉木結構,呈寶塔形,雙葫蘆頂,共十三層,八角攢尖頂,高25米,其中木構架高達17.65米,占地面積160平方米。上面2層為八檐八角傘頂,是鼓樓的頂部。這兩層採用斗拱結構,孔隔交錯,工藝精美。最高頂閣中,放有一個長3米,直徑50厘米的牛皮大鼓,為寨上召集寨中民眾議事和報警之用的指揮鼓。鼓樓內有樓梯,曲折而上,直到放置大鼓的一層。整座鼓樓全系杉木結構,呈寶塔形,雙葫蘆頂,頂峰為陶瓷寶珠頂尖,直指雲霄。鼓樓內保存有數塊“款約碑文”,最早的一塊是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鐫刻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從江增沖鼓樓
  • 始建時間: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
  • :25米
  • 占地面積:160平方米
從江增沖鼓樓簡介,鼓樓結構介紹,鼓樓的來源,鼓樓的作用與影響,

從江增沖鼓樓簡介

從江增沖鼓樓位於黔東南州從江縣城西北82公里的增沖鄉增沖寨,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樓,由於交通不太方便,至今養在深閨人未識。

鼓樓結構介紹

鼓樓底層分立四根金柱,每根直徑0.8米,高15米,八根檐柱,檐柱外繞以木欄桿。樓的平面呈八角形,中心設有直徑達1.4米的圓形火塘,金柱間放置著四條大板凳。樓內各層均無樓板,空至寶頂。第11層上面,另有兩層八檐八角傘頂,是鼓樓的頂部,這兩層採用斗拱結構,孔隔交錯,工藝精美。各層檐角下畫有龍、鳳、魚、蟹、蝦等動物圖案,底層的南、北、西三面各闢一門,東面置一石板桌。樓的底層懸掛著一塊道光十年(1830年)的匾,匾上書“萬里和風”四個大字。另有四幅木刻的楹聯,其一為“名樓藝高雕龍畫鳳映照碧樹千秋永盛;侗寨秀麗精文就武輔育英才萬代長春”;其二為“龍鳳呈祥樓閣直聳沖霄漢;風雲聚會山巒起伏繞碧波”;其三為“物華天寶龍樓鳳閣交輝呈異彩;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相映顯粼波”;其四為“百福龍宮聚眾議事擊金鼓;萬壽鳳閣集民歌舞慶玉樓”。
鼓樓從底層到二層沒有固定的板梯,但樓板上仍留出搭梯的孔洞。二層以上均設有固定的板梯。為了使燒火的柴煙易於擴散,二、三、四層只在金柱外裝有樓板,金柱內就形成了空井,金柱之間及各層的外圍都放置有木欄桿。五層的樓頂懸掛一個木鼓,由寨老執掌。四、五層有很長的出檐,檐口下還裝有如意斗拱,既能承重,又是裝飾品。
這個才是真正的增沖鼓樓。這個才是真正的增沖鼓樓。
鼓樓內的大廳是空的,中有火塘,火塘四周設有寬大的長凳或靠背長椅。寨中有事商議或節日踩歌堂的時候,便捶響大皮鼓,寨中鄉親都聚在鼓樓大廳中聽長老發號施令。而平日,鼓樓大廳則是休閒的公共場所。每逢節慶,全寨民眾來到鼓樓對大歌、“踩歌堂”(一種集體舞蹈)等,到處是歡歌笑語,熱鬧非常。

鼓樓的來源

從江增沖鼓樓的外部造型像棵大杉樹,特別酷似暖春時節抽節上長的古杉。侗族村民習稱鼓樓為“遮蔭樹”,表明鼓樓是從大樹演變而來的。原始人類曾以樹為“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構木為巢,實行“樹居”,或稱“巢居”,後來逐步發展成乾欄式建築、吊腳樓建築。鼓樓雖然不是民居,但仍然可以住人,只不過在鼓樓里所從事的活動非同尋常罷了。歷史文獻曾有記載:“侗人居溪峒中……春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原來,鼓樓與侗族特殊民俗有關。

鼓樓的作用與影響

鼓樓是侗族地區特有的民族民俗建築物,凡侗族居住地區,村村寨寨都建有鼓樓,較大的侗寨,一個寨中可以見到數座鼓樓。侗寨鼓樓的多少,根據這個寨子的族姓而定,一般是一個家族要建一座鼓樓。鼓樓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侗族聚居地的明顯特徵。它既是侗家集會議事的政治中心,又是人們拜祭、休息和進行娛樂活動的場所,它還是寨老處理糾紛、明斷是非的公堂。當遇到緊急情況時,它又成了擊鼓聚眾的指揮所。此外,它還是寨中的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的地方。凡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幾乎都有鼓樓,它已經成為侗家村寨的重要標誌。從江增沖鼓樓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