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僨表

徙木僨表

一篇講述了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的成功典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徙木僨表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容齋隨筆》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洪邁
譯文,角色介紹,早年生活,投奔秦國,醞釀變法,施展變法,河西之戰,安邑固陽之戰,西鄙之戰,誣告被殺,作品影響,作者簡介,作者作品,
徙木僨表
  商鞅變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金,乃下令。吳起治西河欲諭其信於民夜置表於南門之外,令於邑中曰:“有人能僨表者,仕之長大夫。”民相謂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試往僨表,不得賞而已,何傷?”往僨表,來謁吳起,起仕之長大夫。自是之後,民信起之賞罰。予謂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蓋以效起,而起之事不傳。

譯文

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國家的改革法令,於是就決定在都城城門前,豎一根三丈長的木桿,公開宣布誰能搬走木桿,就賞給他五十兩銀子。當有人搬走後商鞅馬上兌現,並且在同時頒布了變法政令。
魏國的吳起在擔任西河長官時,為了取信於民,在一天夜裡派人在都城南門外豎立一根表桿,並在城中公開宣布:誰能將這根表桿推倒,就讓他當官。百姓聽到後多數不以為然,也有人認為不妨一試,如果得不到賞賜,也沒有什麼損失,於是就去推倒了表桿,吳起則當即宣布了任命。自此以後,魏國軍民對吳起實行的法令也不再有所懷疑了。
商鞅本來是魏國人,後到秦國做官進行變法,他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吳起的計謀,而吳起立木示信的首創之功,卻未流傳下來,很少為人知道。

角色演員介紹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早年生活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向尸佼學習雜家學說,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投奔秦國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繼位。當時黃河和崤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併。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在國內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
商鞅
兵之策。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發布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遊說秦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後,商鞅再次會見秦孝公,用王道之術遊說,孝公不能接受並再次通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第三次會見秦孝公時用霸道之術遊說,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被採用,但商鞅此時已領會孝公心中的意圖。最後商鞅見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時十分入迷,膝蓋不知不覺向商鞅挪動,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景監不得其解,向商鞅詢問緣由。商鞅說秦孝公意在爭霸天下,所以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學說不感興趣。

醞釀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語出《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施展變法

徙木僨表
頒布墾草令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10]、抑制商業發展(現代解釋錯誤,應該解釋為鼓勵商)、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11]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變法
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鹹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河西之戰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秦孝公繼位後,更是將收復河西失地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秦孝公則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占領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此戰為秦孝公時期收復失地的序幕,商鞅作為收復河西失地的主將,在戰爭中顯示了他的軍事及外交才能。而秦國也在經過了兩次變法後國力逐漸強大。

安邑固陽之戰

公元前353年,趙成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兵分兩路救援趙國,一路齊軍與宋國景㪨、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同年,魏軍主力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另一路由田忌孫臏所率領的齊國軍隊擊敗。楚宣王也派大將景舍率兵救援趙國,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占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來阻止秦軍的進攻。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占領固陽。

西鄙之戰

公元前341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公子卬赴會時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時魏惠王說:“寡人真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商鞅因戰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誣告被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作品影響

“民無信不立”,這是治國的根本原則之一。立信如何才能產生效果呢?不僅必須言出行,行必果,而且要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進行。體現在方法不僅要分明,而且得重獎重罰,獎要獎得人眼紅,罰要罰得心驚肉跳。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南宋饒州樂平(今江西省樂平市)人,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副相)、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謚“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

作者作品

洪邁學識淵博,著書極多,文集《野處類稿》、志怪筆記小說《夷堅志》,編纂的《萬首唐人絕句》、筆記《容齋隨筆》等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作。
作為一個勤奮博學的士大夫,洪邁一生涉獵了大量的書籍,並養成了作筆記的習慣。讀書之際,每有心得,便隨手記下來,集40餘年的成果,形成了《容齋隨筆》5集,凡74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