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熙畫派

徐熙畫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為五代花鳥畫派的一支,代表畫家徐熙。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論黃、徐體異”時說“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又說“徐熙江南處士”,“多狀江南所有,汀花野竹,水鳥淵魚。”此派多作粗筆濃墨,略施雜彩,而筆跡不隱,素有“落墨花”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熙畫派
  • 簡介:又稱“徐家野逸
  • 代表畫家南唐的徐熙
  • 特點:所作花木禽鳥,形骨輕秀
特點,演變,意義,影響,作品,

特點

所作花木禽鳥,形骨輕秀,樸素自然,清新淡雅,獨創“落墨法”。"沒骨漬染,輕淡野逸""下筆成珍,揮毫可范",風格"清新灑脫"。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瀟灑的風格,故後人以’徐熙野逸”稱之。
徐熙畫派徐熙畫派

演變

中國的花鳥畫在五代趨向成熟,而寫實就是其成熟的標誌之一。黃筌始創的勾線填彩,奠定了工筆花鳥畫的基礎,具有開宗立派的歷史意義。徐熙則以一介布衣,遊戲筆墨,將當時已經成熟的水墨山水畫的技法融入花鳥畫中,開創了“落墨為格,雜彩副之”的“落墨法”花鳥畫新風格,與黃筌的細筆重彩形成兩大流派。此後一千多年花鳥畫歷經起落盛衰,但繪畫風格一直在這兩大流派的影響之下。
徐熙畫派徐熙畫派
徐熙為人“志節高邁,放達不羈,以高雅自任”,擅畫江湖間汀花、野竹、水鳥、魚蟲、蔬果。他在《翠微堂記》中自謂:“落墨之際未嘗以傅色暈淡細碎為工。”其畫筆墨粗細兼施,縱橫野逸,志在標新立異。但當時正是“諸黃”的富貴艷麗、工致精細畫風占據主流,故被譏為“粗惡不入格”,排除在皇家畫院之外。但徐熙在寫實基礎上求筆墨之變,卻也適應了繪畫由稚拙進入寫實,又由寫實轉向寫意的發展總趨勢。因此,他的畫風漸漸為人所識,對後代花鳥畫發展的影響力甚至超過“諸黃”。

意義

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論黃、徐體異”時說:“黃家富貴,徐熙野逸。”黃派之畫多寫禁中珍禽瑞鳥,奇花怪石,用筆工整,設色堂皇。此派畫法,以細挺的墨線勾出輪廓,然後填彩,後人評為“勾勒填彩,旨趣濃艷”。而徐熙江南處士,“多狀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鳥淵魚。”此派畫法多作粗筆濃墨,略施雜彩,而筆跡不隱,素有“落墨花”之稱。
徐熙畫派徐熙畫派
黃筌畫派、徐熙畫派都為五代花鳥畫派的一支,黃居西蜀畫院統治地位。入宋後,畫風延續將近一百年,當時花鳥畫無不以“黃家體制為準。”

影響

徐熙善畫花竹、禽魚、蔬果、草蟲。他經常漫步遊覽于田野園圃,所見景物多為汀花野竹、水鳥淵魚、園蔬藥苗。每遇景物,必細心觀察,故傳寫物態,皆富有生動的意趣。在畫法上他一反唐以來流行的暈淡賦色,另創一種落墨的表現方法,即先以墨寫花卉的枝葉蕊萼,然後著色。這種題材和畫法都表現他作為江南處士的情懷和審美趣味,與妙在賦彩、細筆輕色的“黃家富貴”不同,而形成另一種獨特風格,被宋人稱為“徐熙野逸”。徐熙的孫子徐崇矩、徐崇嗣、徐崇勛皆善畫 。
徐熙畫派徐熙畫派
進入北宋後,由於當時“黃家富貴”成為北宋宮廷花鳥畫的標準,徐崇嗣不得不放棄了祖父筆下的野花野草,而是宮中的牡丹、海棠、芍藥、桃竹、蟬蝶、繁杏等,都是富貴畫,但他又標新立異,創造了一種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的“沒骨”畫法。
徐熙與黃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鳥畫的新水平,具有重要歷史地位。黃成為院派花鳥畫的典範;徐開水墨淡彩和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先河。由此形成了花鳥畫中的兩大流派。此後花鳥畫的發展就是在這兩大流派的基礎上,不斷地演進變化,逐漸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格局。一般說來,宮廷繪畫中更多的是富貴的畫風,而在民間則是野逸的畫風在流行。

作品

《雪竹圖》似是最能體現其“落墨”風格的,可惜未加色而不得窺其全豹。此圖縱151.1厘米,橫99.2厘米,絹本,墨筆,藏上海博物館。謝稚柳先生曾著文介紹此圖,他是這樣闡述“落墨”的:“所謂‘落墨’,是把枝、、蕊、的正反凹凸,先用墨筆來連勾帶染地全部把它描繪了出來,然後在某些部分略略地加一些色彩。”也就是說,一幅畫的形和神,都是用墨筆和墨色來“落定”,著色只是輔助。這體現了徐熙在筆墨上的大膽革新。以《雪竹圖》觀之,圖繪雪後的枯木竹石。下方是大小數方秀石,不重勾勒而用水墨暈染出結構,留白以示積雪。石後中間是三竿粗竹,挺拔茁壯,細枝遒勁,殘葉紛披。旁有數竿被雪壓彎或折斷的竹子,或粗或細,或斷或彎,又有數竿細竹穿插其間,顯得姿態多變,情趣盎然。左旁則現一段枯樹,枝杈被折,或勾葉,或暈染留白,映襯雪景的蕭瑟。而在刻畫上,勾皴與暈染,粗筆與細筆,濃墨與淡墨,墨染與留白,兼施並用,同樣是謹嚴的寫實作品,與北宋盛行的“細勾填彩”、務求逼真的畫風相比較,顯得率意而出格,然而卻也更多變化,更富情趣。
這樣的“野逸”畫風,當時無人承繼。其孫徐崇嗣變“落墨”法為“疊色”“沒骨法”,方得進身畫院。後人甚至於不明“落墨”為何法。有梅堯臣題徐熙畫的詩為證:“年久粉剝見墨蹤,描寫工夫始驚俗。”這種在墨骨上賦彩的方法,雖借鑑於水墨山水,卻比山水畫由水墨衍生出墨骨淡彩的“淺絳法”早了三百多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