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先

徐則先

徐則先(1920年-2005年),男,原名徐哲民,字則先。1920年7月初1日辰時出生於江蘇金湖閔橋鎮一個中醫世家。自幼隨父學醫,1937年起開始獨立行醫。1941年6月任高郵縣抗日民主政府閔塔區異協會理事長。全國解放前後繼續在家鄉行醫。1956年7月被當時的高郵縣衛生科吸收參加國家醫療機構工作,先後在閔塔區衛生所、閔橋地區醫院、金湖縣人民醫院、和金湖縣中醫院任中醫師、副主任中醫師。建國後多次當選為縣人民代表、縣人民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本名:徐則先
  • 字號:則先
  • 出生地:江蘇金湖閔橋鎮
  • 出生時間:1920年7月初1日
  • 去世時間:2005年11月12日
簡介,評價,徐則先小傳,概述,生平,中醫,個人奮鬥,

簡介

1980年當選為金湖縣人大常委會委員,1982年2月至1987年8月擔任金湖縣政協副主席,同時兼任金湖縣人大常委會委員。1994年被命為“江蘇省名中醫”。1987年退休後,繼續被金湖縣中醫院回聘,發揮餘熱,退而不休,直至2000年。2005年11月12日15時55分因病逝世,享年86歲。

評價

徐則先同志的一生平是光輝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作為地方一代名醫,他醫德高尚,有口皆碑,為光大金湖縣的中醫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徐則先同志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救死扶傷的名醫,使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忠心的朋友,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學習徐老高尚品質,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鬥。
註: 徐則先原名徐哲民,字則先。自獨立行醫起,一直使用徐則先為名,因此更為世人所知。
參考資料: 徐則先小傳, 《杏林風範》一書出版, 《解讀閔家橋》, 金湖政協,

徐則先小傳

概述

徐則先, 金湖縣中醫院副主任醫師,金湖縣中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江蘇省名中醫。

生平

徐氏7歲啟蒙於村塾。12歲從師於本鎮秀才徐雙白夫子門下,專修中國古典文學。15歲隨父徐俊升學醫,耳濡目染,18歲即懸壺梓里,求醫者絡繹不絕。至新中國成立之初,已在當地享有較高的聲譽。因而於1956年7月被當時的高郵縣衛生科首批吸收參加國家醫療機構。先後在高郵縣閔塔區衛生所、金湖縣人民醫院和金湖縣中醫院工作。1960年金湖建縣後,歷任金湖縣人民代表、金湖縣人大常委會委員。1982—1988年任金湖縣第一屆、第二屆政協副主席。

中醫

徐氏具有較紮實的中醫基礎理論功底,在內、婦、兒科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始終以“濟世救人”作為行醫的準則,並常常用“醫乃仁術”,“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類信條,教育門人,規範自己。從而將自己與那些追名逐利的“江湖郎中”區別開來。徐氏自撰七絕一首,以言其志:薪傳世代業岐黃,梓里懸壺譽四方,重德輕資擔道義,杏林春滿逸馨香。

個人奮鬥

徐氏雖出身於中醫世家,但他深刻地意識到學術可以家傳,但名醫不能靠世襲。日後欲自立於高手如林的醫務界,不能靠躺在父輩的功勞簿上,而必須靠個人奮鬥。他堅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故他治學,從不滿足於“知其然”,而是務必“知其所以然”。寢饋於古典醫籍,數十載而不輟。學中醫就是要多讀書,一要讀懂,即明其義;二要讀熟,即在明其義的基礎上,又能背誦出來。臨診時,方能信手拈來,學以致用。進而左右逢源,一隅三反。唯其如此,則醫師庶不致淪為“醫匠”。同時,徐氏還非常注重帶著臨床實踐中的問題去“博採眾方”,無論是古人的,還是當代同行的經驗,乃至西醫學的東西,他都兼收並蓄,以不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回首往事,徐氏不無感慨地說,他就是沿著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如此經過多次反覆,這樣一條曲折坎坷的成才之路走過來的。
同許多有較高造詣的名中醫一樣,徐氏的成才,也得力於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這不僅是因為“文以載道”,中醫學之“道”,是以古典醫籍為載體的,不學好古文化,就難以入中醫學之門;而且還因為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社科知識,而這正是造就一代“儒醫”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在這一方面,徐氏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諸如《詩經》、《論語》、《左傳》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中的許多篇目,至今仍能背誦,寫詩、作對、書法等亦具相當功底。
* 摘自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南京中醫藥大學編《杏林風範》第260-261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